馬麗文
2014年5月11-17日,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主辦、四川省扶貧移民工作局承辦、東盟秘書處支持的“第二屆東盟+3村官交流項目”在四川成都和南充成功舉行。該項目旨在加強東盟與中日韓在減貧發展領域的合作,將減貧知識共享從中高層官員層面拓展到基層村官層面,切實通過加強區域內村官的經驗交流和能力建設,帶動區域農村社區的發展。
應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邀請,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老撾、緬甸、菲律賓等東盟國家的農業與農村相關領域代表通過國別發言、研討、培訓等形式,從村級自治、村級透明化管理、村莊發展規劃等多個角度進行了經驗分享,并探討了社區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活動期間,各國代表還深入儀隴縣駐村體驗、分享村民自治、村務公開和村級發展規劃制定等方面的有益經驗,并實地考察儀隴縣新政鎮龍神埡敬老院,儀隴縣中醫院等地,了解儀隴敬老院發展“院辦經濟”及農村中醫事業的發展情況,大家對針灸、推拿等中醫傳統康復療法產生極大興趣,紛紛體驗中醫的神奇與魅力。
據悉,該項目是首個面向基層的國際區域減貧交流活動,自去年首次舉辦后因其創新性被納入李克強總理出席“東盟+3領導人會議”倡議,隨后又被列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領導人出訪成果落實清單。
大學生村官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踐行者
中組部組織三局巡視員、副局長曾賢欽
自2008年3月中央全面啟動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以來,目前全國在崗大學生村官數量已超過30萬,到2020年,中國大學生村官數量將達到60萬人,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的目標。
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就是為了給黨和國家事業培養熟悉基層、了解農民、對群眾有深厚感情的后備人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農村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建設新農村現在最緊缺的是人才,尤其是有知識、有抱負、有闖勁的青年人才。
大學生村官到農村發揮余熱,接地氣,能為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他們是農村改革發展政策的宣講者,自己先學習透、領會透,變成群眾的語言,講給群眾聽;他們是改革的踐行者,把農村改革的各項部署和措施通過自己的努力落實到位,切切實實增加群眾的福祉;他們又是創業的示范者,抓住農村改革帶來的發展機遇,率先垂范,先行先試,在農村創業富民,比如發展農產品電商、領創辦合作社等。
經過歷年的探索和實踐,大學生村官計劃初步形成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能留住”的特點,大部分大學生村官特別受到用人單位歡迎,普遍反映,當過村官的大學生明顯不一樣,能吃苦,肯干事,考慮問題比較周全,適應能力強,和大家容易搞好團結。這充分證明,大學生當村官大有可為、充滿希望。
減貧仍然是長期任務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 何曉軍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中國的減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多年的扶貧開發工作中,國務院扶貧辦通過一些項目促進貧困地區減貧,如參與式的綜合村級發展項目、村級社區發展基金項目,還有互助資金、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培訓項目等。此外,政府組織了310個國家部門、大學、科研機構、國營企業對口幫助特別貧困的縣,通過互派干部交流掛職,幫他們引進一些資金,搞一些培訓,發揮自己的特長幫助當地解決實際問題。
另外,政府還組織東部省份對口幫扶西部省份,這種幫助不是單項的,而是相互的,即雙贏。東部省份有管理和資金的優勢,而西部省份有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政府通過政策鼓勵他們把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如浙江可以到四川辦廠,利用四川的勞動力開發四川的資源,把四川的勞動力輸出到浙江等。還有一種是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在全國各地有很多草根NGO,他們在農村長期從事農村發展和減貧工作。
還有私營企業的參與,有很多企業家致富后,很希望做一些善事,政府也會引導他們到一些貧困地區去投資、捐錢捐物、建學校醫院、改善基礎設施等。
雖然,中國減貧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目前,按照2300元的扶貧標準,我國還有8249萬貧困人口。按照世界銀行1.25美元的標準,還有2億貧困人口。貧困人口不僅規模大,而且集中分布在生存環境惡劣、生態脆弱、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后的連片特困地區。同時,市場、氣候、病災等對貧困人口的影響也較大,區域和貧富發展差距大,隨著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新的問題也在不斷誕生,減貧任務十分艱巨。
加強國際減貧理論學習與實踐
四川省扶貧與移民工作局局長張谷
四川是中國的資源大省、人口大省、經濟大省,跟全國一樣,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農村貧困問題依然突出。2013年,全省在年人均純收入2736元標準以下的農村人口尚有625萬人,占全國同口徑的7.58%,貧困發生率為8.93%。貧困居民絕對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是他們大部分分布在高原地區、深山區、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自然條件惡劣,又遠離城市,解決他們的貧困問題,是較為難啃的硬骨頭,任務很重,難度很大。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反貧困問題,頒布了新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確定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為使貧困人口真正受益,得到實惠,2014年初,省政府又做出了精準扶貧等一系列重要決策,著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深入推進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四大片區的扶貧攻堅,大力實施基礎、產業、新村、能力和生態五項扶貧工程。作為扶貧部門,四川省扶貧與移民工作局有決心、有信心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新貢獻。
目前,四川省正準備在大小涼山、烏蒙山區啟動實施世界銀行第六期扶貧項目。今后,還將借鑒國際社會的減貧理論和實踐,繼續開展國際領域的減貧合作。
村級自治重在“政務分開”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左停
在中國,村不僅是基層行政組織單位,也是集體經濟組織單位,村里有集體土地,村長是集體經濟的代表者,村官不屬于國家公務員,但參照公務員管理。村委會又叫村民自治組織,它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四大民主”,村民委員會設在行政村,行政村中包括自然村,每個自然村就是一個村民小組。村委會在鄉鎮政府指導下和村黨支部的協助下,負責自治村的公共事務,村委會干部是“不脫產”的農村干部,一般情況下都是本村內部選舉產生的本土“能人”,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干部任期是3年。可以說,村干部是一個不脫產的被村民選舉出來的自治村負責人。
村委會的主要職責是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村民糾紛,協助政府維護社會治安,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并協助鄉鎮的公共行政工作,保護集體、村民的經濟權益和自然生態環境。村委會支持和組織村民發展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和其他經濟,承擔本村生產的服務和協調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保障各種類型的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財產權及其他合法權利和利益。同時,村委會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于村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重大村公共事務,實行“一事一議”制,要經過村民大會討論并認可。村委會實行村公共事務公開制度。
村委會同時承擔著“村務”和“政務”的雙重任務,而村級社區組織以專門的組織專注于村級事務的管理,是對村級自治的有效彌補,同時也促進了村級治理中的“政務分開”。
一個村莊就是一個企業,發展要有多樣性
馬來西亞代表
在我們國家有15000多個村委會,主要以農業發展為經濟活動。不去不來村(音譯)位于馬六甲省,離吉隆坡100多公里,開車要1小時。1963年,有120個拓荒者在此搞生產,慢慢地發展成為不去不來村,1977年村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證,現在總人口650戶,占地400多公頃。
為了能夠留住年輕人,不去不來村成立了商業區、操場、會堂、清真寺、學校、小型市場、娛樂休閑城、圖書館,商業區的收入歸村民委員會或戶主。各種合作社在村里發揮了積極作用,如負責交通的幫助村民銷售棕櫚油、木材等;旅游組織協會為游客表演文藝節目、提供后勤保障等,還有村莊發展與安全委員會、養蜂協會、漁業協會、手工業協會、水泥混凝土協會、家禽畜牧業協會等都各自負責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務,分工明確。2012年,不去不來村獲得了“第二屆優秀村莊獎”。
一個村莊就像一個企業一樣,發展要有多樣性。在馬來西亞,每個村莊都有自己多樣的和特色的社區活動,像烘烤、釣魚等。社區活動的種類每年都有創新和增加,據統計,2006年每年有54個類型的社區活動,2012年增加到65個,如節日慶祝、頒獎典禮、村民大聚餐、葬禮管理等科目。每個村莊都在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我們制定了21世紀村莊計劃,讓每個村成立職業服務基金,培養律師、會計師等,支持銀行業向農村服務,建立迷你市場、農村轉型中心,交換農產品和商品,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總之,村莊要想發展,團隊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社區項目要以人為本
緬甸代表
扶貧項目在我們國家還屬于新鮮事物,舉辦像東盟+3這樣的村官交流項目也很少。緬甸有6000萬人口,70%在農村,現在我們國家正在發生由軍事向民主、武裝沖突向和平發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三個方面的巨大轉變。
根據國家規劃部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數據顯示,我們國家的貧困程度很深,有些村灌溉設施陳舊落后,農村普遍缺少助產士、村級衛生室等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因此,我們對農村人口開始了注重社會發展、性別平等、能力賦權等方面的引導和培訓,開展了一些國際扶貧方面的項目,對村莊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村里大學生學成后回到村里發展。
目前,世界銀行為我們提供了18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全國7個行政區實施減貧項目。經過實踐,我們認為這些項目必須要以人為本,使貧困人口能夠有效地利用,平等享受發展機會。這些項目將分三個階段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不同,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還不能評價成功與否。但我們要積極防范項目實施當中腐敗的滋生,要不斷提高生產力,創新技術,或者通過他國的支持推動社區積極參與到項目中。
村級發展要學會自給自足
泰國代表
泰國國王曾經說過,成為一個強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經濟要實現自給自足。農村社區發展首先要依靠農業生產,不能以賭博發展生產,村民要實行自治,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當地經濟,不斷引入新技術,學習經驗,成立生產組織,保護環境,自給自足建立和諧社區。
在泰國,每個村子都會有一個男性和一個女性領導者,組織婦女發展委員會,建立社區組織網,對社區信息進行交流,把很多組織聯合起來加入社區,為村級發展服務,調動社區私營部門參與社區建設。制定CDD社區發展計劃,招募志愿者免費對村民進行職業發展規劃培訓,鼓勵培養“一村一品”項目,開發鄉村比較擅長的產品,把產品做精,標注產地和聯系方式在商場銷售,可使很多貧困人口因此增加收入,從而更加積極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創造更好的產品,推向全國甚至國外。
現在,有些村子還成立了社區發展基金、婦女發展基金、老人基金等,專款專用,為村級發展實現自給自足。
培訓專業化農民開發新農村
越南代表
經過20年的改革發展,越南的農業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全國有1300萬貧困人口,農業生產占GDP的18%左右,但受氣候影響,農業附加值很低。同時在全球經濟壓力下,農業遭遇更大的問題,生產關系創新緩慢。
2010年,越南政府啟動了到2020年的農村發展新目標,即經濟發展,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改善,保護傳統文化和智力發展,保持生態環境的綠色與美麗。動員全民建設、創新,培訓專業化農民,開發新農村,推進國際合作,學習他國經驗,推廣試點項目。使87%的村莊有柏油路,55%的鄉鎮社區有3G網絡,90%的社區有衛生站,72%的衛生站有先進醫療設備。
目前,全國普遍存在農民生產力低,規劃動員能力不夠等問題。但我們把所有關注點都放在新型農村社區發展上,現在有9000多個社區從中受益,在政府全方位支持的同時,由地方自己制定政策,并要求NGO支持和幫助。實踐發現,要建立新農村發展中心,首先需要不斷發展中小型企業,支持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為美麗社區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