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選龍

一、陜西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陜西目前有2700多萬農村居民,占全省人口70%左右,是個非常龐大的消費群體,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正在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群體。農村人均消費水平的微略增長,就會大大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為此進行過的測算:農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費支出,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帶來2元的消費需求,就陜西而言,如果每個農民多消費1元錢,就會拉動陜西消費需求5千多萬元。
近十年來,陜西農村居民生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消費結構趨于優化,消費的社會化程度明顯提高,家庭財產大幅增長,消費觀念逐步改善,消費熱點紛呈,消費潛力巨大。農村居民收入的穩步增加是促進消費增長的基礎陜西農村經濟運行平穩,農村居民收入逐年穩步增長。農村居民負擔的減輕、補貼的增加,從另一方面促進了消費的增長農民純收入由現金純收入和實物純收入兩部分構成。現金純收入為農戶通過種植業、養殖業、出外打工、家庭經營活動及收入轉移得到的可支配現金收入。現金純收入比重越高,表明農村市場化程度越高,購買力和消費潛力也越高。現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增強了農村居民潛在的購買能力。農村居民的潛在購買力一般表現為手存現金和儲蓄存款,正常情況下,農村居民的手存現金代表著一種現實的購買力,適當的引導,即可轉化為有效購買力,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
為了說明各消費項所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情況,選取2012年與2003年陜西省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數據。
根據如上數據依次計算出食品、衣著、居住、家用設備和日用品等八個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在消費支出總額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2012年與2003年分別為35%與39%,其次是居住,2012年與2013年分別為22%與17%,文教娛樂與醫療保健居中,2012年為10%,衣著與家用設備所占比重相當,2012年均為7%,2003年分別為6%與5%,其他雜項服務最小,2012年不到1%。這也反映了陜西省農村居民在消費時首先滿足的是吃與住等基本生活需要,文教娛樂與醫療保健方面支出也是偏低的,對于家用設備等其它雜項服務消費都是最少的,說明陜西省農村居民對文教、醫療保健方面的重視度還有待于提高,對于家用設備與其他雜項等享受型服務更是用之較少。
二、陜西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特征
(一)享受類消費比重不斷上升。在消費支出中,陜西省農村居民人均交通與通訊類支出從2003年的143.5元上升到2012年的792元,增長452%。在消費支出的比重則由8%上升至10%。提高了2個百分點;其中根據陜西統計年鑒對陜西省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相關數據統計發現,農村居民每百戶摩托車擁有量從2004年的28輛上升到2012年的36輛。生活用汽車從無到有,到2012年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量達18輛。電話機從2004年的74部上升至2012年的298部,移動電話在2004年幾乎沒有,到2008年平均每百戶擁有量達到40部。
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娛樂用品服務支出由2003年的296.87元上升至2012年的793元,增長167.2%。人均文化教育娛樂用品服務在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7%上升至9%,提高了2個百分點。其中黑白電視機從2004年的28臺到2012年被彩色電視機代替到僅剩2臺,彩色電視機從2004年的85上升至2012年的133臺,照相機從2004年的2部到2012年的21部,家用計算機從無到有,2012年每百戶農村家庭擁有量達45臺。
農村居民人均家用設備消費支出由2003年的98.59元上升至2012年的580元,增長488%。人均家用設備在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5%上升至2012年的7%,上升2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居民每百戶洗衣機擁有量從2004年的79臺增加至2012年的99臺。電冰箱從2004年的26增加至2012年的79臺,空調機與熱水器從無到有,到2012年每百戶空調機擁有量達69臺,熱水器每百戶擁有量達71臺。
這些轉變充分說明了陜西省農村居民已經從單純追求溫飽開始轉向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居住消費支出上升,比重不減。住房是農村居民生活和消費的基本資料和基本場所,住房消費的變化與升降成了衡量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的最主要標志,從絕對數看,2003年陜西省農村居民的人均居住支出為314元,2012年為1703,增長幅度為442.3%.。人均居住支出所占消費支出比重從2003年的17%上升至2012年的22%,上升了5個百分點。
由于在農村缺乏有利的投資空間,農村居民一旦收入增加,第一選擇是建房。由于農村住房一直是私有財產,所以農民特別舍得在房子上投資。因此,可以預期,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住房還將是農村居民的消費熱點。仍有大部分農民將大部分收入用在居住建房上,對此,應從根本觀念上加以引導,改善這種現狀。
三、改善農村消費結構,提升農村消費水平
(一)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購買力。農民的消費結構和各種需求都隨收入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農民增收是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關鍵。從政策上加大對農民增收的支持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的產業化。政府還要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和銷售過程中出現的諸如農業肥料價格偏高和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另外,通過農村城鎮化改造,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大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
(二)加強農村基礎建設,改善消費環境。完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加強農村市場建設,改善消費環境。首先,加大農村教育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僅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社會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更是農民增收、發展農村經濟、創建和諧新農村的根本。其次,疏通流通環節,加強農村流通渠道建設。物流是消費環節的重中之重,完善農用物資及日用品的供應體系,不僅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的交易費用,而且還能夠有效地抵制假農資的進入。其次,突破傳統的集市貿易的方式,建立農村的流通網絡。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連鎖經營、代理配送制、直供等新的營銷方式,增設家電、農機維修服務網點,這樣會大大方便農民購物,刺激他們的消費需求。
(三)樹立農民健康、積極的消費觀念。重視農業生產特點所形成的農民獨特消費的心理以及獨特的地域性消費習俗,但是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的不良消費習慣應當及時加以糾正,封建迷信方面的消費更要加以杜絕。加強農民的消費教育,增加農民的消費知識,提高維權的能力。使農民改變依靠積蓄消費的保守的消費觀念,建立積極的消費觀念,鼓勵人們在收入范圍之內適當增加消費開支。
結論:陜西省農民收入近年來呈現出增長的態勢,但通過研究其收入支出狀況,農村居民已有了一定的消費觀念,但總體上與城鎮居民還有一定的差距。努力開發農民消費市場,加強消費觀念的教育和正確引導,才能真正讓農民的生活變得更好,從而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均衡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 魏勇.農村居民消費行為變動及其制度成因研究[D]. 西南大學 2012
[2] 楊婧,周發明.湖南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實證分析—基于ELES模型[J].技術經濟. 20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