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北省作為科技文化大省,近年來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使得高新技術產業得到突破性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為了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應逐步完善“合作研發,集群營銷,區域品牌,輔以科技創新體系和公共性組織的構建”的特色發展模式。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科技創新
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會影響地區經濟增長、區域內企業的創新能力以及生產和交易成本、區域品牌和產品品牌、城鄉的協調發展以及區域的可持續性發展。湖北省內,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鄂州葛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1個省級及以上高新技術園區涉及多個產業集群,四大領域包括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集群、光機電一體化產業集群和新材料產業集群。大量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涌現,對湖北經濟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同時也存在區域競爭力較弱,企業結構未得到有效調整等諸多不足。結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的一般模式,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應走出一條帶有地方特色、不斷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全面提成區域經濟發展的獨特的發展模式。
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1.基于供應鏈整合的集群模式
該模式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力求形成同一產業鏈上各類型企業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網絡體系。每個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群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進行配套開發,形成具有產業特色、分工明確、發展完善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大中型科技企業為龍頭,通過不斷向上游和下游產業的延伸分解,衍生出配套關聯企業。這種集群發展模式緩解了現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產業配套能力弱的現狀,增加新增企業數,增強中小企業競爭力的同時也給中小企業注入了發展活力。
2.基于技術模仿擴散的集群模式
該模式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主要是由若干個中小企業進行核心運營,多為同類競爭型企業,技術特點類似,持有新技術對該產業外潛在競爭者形成了明顯的技術壁壘。即便如此,該發展模式仍然會不斷吸引投機的企業入群,技術外溢性會增加機會主義產生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創新的周期。
3.基于“產學研”協作的集群模式
產學研協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產學研”的協作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區別于一般產業集群的特征。在科技創新體系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企業對大學及其研究機構提出技術需求、提供科研經費,使得大學直接參與了知識的生產和運用,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明顯增強。
二、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1.發展狀況
湖北省高新產業帶包括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區,即武漢東湖、襄陽,宜昌、孝感高新區;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襄陽、黃石、荊州、武漢臨空港、葛店、十堰;18個省級高新區。另外還有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當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潛江澤口,仙桃經濟開發區等各種類型的開發區組合,其中武漢東湖高新區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區之一,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高智力密集區,有顯著技術優勢和區位優勢。2012年我省武漢激光、武漢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十堰商用車零部件、襄陽新能源汽車、隨州專用汽車、武漢現代服務業數字內容等6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獲批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至此,我省共有1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2.重點領域
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是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等為重點。2012年,湖北省武漢激光、武漢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十堰商用車零部件、襄陽新能源汽車、隨州專用汽車、武漢現代服務業數字內容等6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獲批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至此,全省共有1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進一步豐富了湖北省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產業布局。
3.建設規劃
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2家,較去年翻了近一番,加上原認定的1075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1577家。湖北省2012年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過2900億元,占GDP總量的12.4%。
2014年,湖北將全面啟動產業鏈建設,重點組織實施20個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突破150項共性關鍵技術,開發100項高新技術產品,使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34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4%以上。同時,深入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工程”,重點支持400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50家省級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示范企業,重點支持2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000家。
4.經濟貢獻
2012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0488.3億元,同比增長18.6%,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960.4億元,其中高新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2702.1億元,同比增長19%,高于同期工業4個百分點。高新區總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1000億元、3500億元和2200億元,高新區已成為全省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出口方面,全省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交貨值達到621.89億元,同比增長61.7%。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2009年,東湖高新區開始實施“3551人才計劃”。截至2013年,東湖高新區已投入“3551”人才資金4.2億元,支持人才項目300多個。該區已有77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2100多人,博士近4000名。
三、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路徑選擇
為了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應圍繞“合作研發,集群營銷,區域品牌,輔以科技創新體系和公共性組織的構建”的發展模式作為選擇的途徑。endprint
1.合作研發提升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力
合作研發是指企業借用“外生”資源,優勢互補,協同創新,依靠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其他機構之間的密切聯系而構成的區域創新網絡,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集群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保持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集群的持續發展,從而有效提升集群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湖北作為科教大省,擁有普通高等院校122所,各類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1378家,中科院院士2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5人,入選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58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39名。2013年,湖北省專利授權量位居全國第11位,30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成果獎,連續兩年全國排名第四。
在空間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光纖通信、激光、等若干領域代表了我國最高水平。其中,湖北省國家實驗室1個(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2006)、國家重點實驗室19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部委重點(專業、開放)實驗室5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8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9個;科技型企業孵化器70家,各類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72家,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7家。
通過形成產學研的密切合作網絡,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企業對大學及其研究機構提出技術需求,大專院校與科研院所則可以通過企業的反饋和企業的請求并根據市場需求解決企業在產品或下業創新中的難題,增強技術創新的能力。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應當依靠區域內外的科技資源,建設合作機制,加強產業集中與知識集聚;健全完善產學研的結合機制,及時全面地把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最新研究與發明創造反映到生產領域中來。
2.集群營銷、區域品牌建設,培育產業集群競爭力
共建和共享渠道網絡,提升集群銷售力。單個企業受制于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和時間、空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建立和管理分銷渠道時往往耗資巨大。因此,共建和共享渠道網絡必將使各參與企業都受益。參與集群營銷活動的企業與中間商聯合組建面向產業集群服務的專業性貿易公司、營銷公司,并通過協會獲取市場信息,增大銷售額,并有效地減少因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風險。
區域品牌,增強集群市場推廣力。圍繞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建設,通過產業鏈橫向和縱向集聚,拉長區域產業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實現上下游企業的集聚和產業鏈的延伸;促集群內企業互補,積極依靠集群優勢和特色來吸引相關產業。目前,“武漢·中國光谷”已經吸引了一批國內外的優秀的企業進駐其中。2012年,武漢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光電子產業規模達到1400億元。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規模化趨勢日益顯現,影響力日益擴大。2012年底拍賣出的光谷關山村三環內的幾乎所有地塊都邁入了開發階段,各大品牌房企角逐土地沙場,萬科、保利、金地、普提金、融科均拍得地塊,大光谷新格局漸成雛形。
3.構建科技創新體系
創新平臺建設力度必須加大。湖北省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實力雄厚,有著眾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這些科研機構可以作為依托,同時也要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湖北。吸引世界500強企業等來鄂設立研發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建設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基地,鼓勵外資科研機構與我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業聯合創建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和開發基地。同時,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注重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在技術創新同時不斷加強知識產權和法制環境建設,有效保護技術創新所獲得的知識產權權益。對于具有較高社會成果和社會價值、實現產業化的發明專利,要在專利費方面予以財政優惠和財政補貼,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
4.建設公共性組織
全省范圍內建立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規范風險投資運作,鼓勵融資渠道多元化、特定化;有計劃地組織和推介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在境內外證券市場直接融資,支持其上市融資。例如,武漢市科技局發揮科技財政資金在科技投融資平臺中的杠桿作用,搭建了市科技投融資體系,有效助推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2008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734億元,比上年增長25.7%。
目前,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行業協會、商會、學術團隊、營銷中介等組織功能相對較弱,影響面窄,需要政府啟動純公共性組織的建設工作。為了營造高新區內的企業發展的良好條件,技術孵化、信息咨詢、風險投資、會計事務所、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務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方智勇.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經濟發展現狀及地位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
[2]張曉蓉,王金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中的內生增長機制[J].科技和產業,2008.
[3]朱霆.從產業集群角度分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對策建議[J].2009.
[4]余軍華.高新技術開發區與湖北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可能性框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
作者簡介:孫艷(1982- ),女,講師,經濟學碩士,湖北文理學院經濟與政法學院經濟系副主任,研究方向貿易經濟、產業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