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占 王艷秋
摘 要:針對資源型產業鏈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分析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及比較,以耗散結構和灰關聯分析為理論依據,探討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與耗散結構的同構性,通過對耗散結構與熵的關系、產業鏈系統的優勢、系統灰熵關聯度的分析,建立了基于耗散結構和灰熵關聯度模型,用以判斷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演化方向。
關鍵詞:集群資源型產業鏈;耗散結構;灰熵關聯度;演化方向
產業集群、產業鏈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組織模式,而兩者都有網絡化發展的趨勢,又有日益耦合發展之勢,我國一些集群發展勢頭良好的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形成了集群產業鏈組織,為集群產業鏈研究提供了基礎。國內外學者對產業集群、產業鏈、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演化的研究較多,而對集群式產業鏈的形成與演化研究較少。浙江財經學院的嚴北戰教授從2011年開始對集群式產業鏈的形成與演化內在機理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這種新型組織的演化模型、升級路徑等新的思想和觀點,本人對嚴老師研究的新的組織模式很感興趣。本文是在嚴老師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集群產業鏈的形成與演化機理進行更深入的剖析,揭示集群產業鏈 演化的規律,為政府制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一、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及比較
資源型城市與資源型產業關系緊密,一般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依賴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資源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與其相關的企業形成資源型產業鏈,資源型產業鏈與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關聯度大。目前大部分資源型產業鏈出現產業鏈短鏈、產業鏈狹窄等特點,因此延伸、擴寬產業鏈、改革現有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成為資源型城市發展的關鍵問題。
對國內外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研究顯示目前資源型產業鏈發展有三種模式:
一是資源型產業鏈縱向延伸模式。該模式圍繞資源產品的專業化分工的各個階段而形成不同的產業,形成一種產業鏈條,這種延伸模式形成的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大部分為資源產品的重工業加工企業,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資源,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縱向延伸模式呈現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的特點。
二是資源型產業鏈橫向延伸模式。資源型產業鏈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拓展,加強跨產業的橫向發展,形成了一條集設計、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資源型產業鏈條。我國資源型產業鏈橫向延伸模式呈現產業延伸速度慢的特點。
三是基于產業集群的資源型產業鏈模式,即復合模式。該種模式能充分發揮競爭合作有機整合性,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社會分工、產業鏈、產業集群三者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一種動態互動關系,使集群資源型產業鏈能形成區域優勢,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創造性的價值活動,實現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優化升級戰略。
通過對三種模式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目前發展還不完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模式有待進一步發展,是我國資源型產業發展的方向。對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演進機制的深入剖析,有利于資源型產業鏈取得突破性進展,加速產業鏈升級。
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耗散結構分析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化學家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來的。耗散結構發生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開放系統,耗散結構系統要同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因此產生耗散結構的系統必須是一個開放系統;二是遠離平衡態,普利高津曾說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即是產生耗散結構的系統必須到達遠離平衡態的區域;三是臨界點突變,臨界點突變是產生耗散結構系統的一大特征;四是正反饋,正反饋是有序產生的重要因素,是產生耗散結構系統的必要條件。
資源型產業鏈是技術、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相關聯的系統,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是產業集群與資源型產業鏈相耦合的系統,該系統與耗散結構具有同構性的特點:集群資源型產業鏈存在產業間、企業間物質、信息、能量、資源等的交換,從外界吸收負熵,通過“漲落”發生耗散,因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發展、開放的過程,集群資源產業鏈系統時開放的系統;隨著資源開采程度、環境變化、政策的變化,原來平衡的資源型產業鏈發生改變,不斷向縱向、橫向延伸拓展,形成新的產業鏈模式,因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發展是不平衡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不斷延伸升級,帶動新產業新部門的出現和發展,使得該系統不斷擴大,進而促進整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該系統的相對穩定抵御各種變化帶來的沖擊,使自己持續穩定向前發展,表明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存在臨界點即漲落點,與耗散結構的條件一致;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是從孤環—短鏈—長鏈—循環鏈—網鏈的過程,是系統不斷耗散升級的過程。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內的各個鏈點關系復雜,鏈環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形成了正反饋,因而該系統正符合耗散結構強調的正反饋的特點。
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是耗散結構,該系統符合耗散結構的條件,遵循耗散結構的規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結構中的熵變、灰熵關聯度、系統的有序性的關系確定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演化方向。
三、基于耗散結構和灰熵關聯度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演化方向
1.耗散結構與熵的關系
2.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的優勢分析
通過計算某一區域的產業與該資源產業的灰色關聯系數,并對其進行優勢分析,即可確定該資源型城市的資源型產業可以發展的集群產業。
通過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灰熵關聯度大小可以判斷產業鏈的演化,即通過灰熵關聯度可以確定比較序列與參考列的關聯性的強弱,灰熵關聯度越大,則比較序列與參考列的關聯性越強,即該產業在集群資源型產業鏈中的越重要。
四、結論
我國資源型產業鏈有三種發展模式:縱向延伸模式、橫向延伸模式、基于產業集群的資源型產業鏈模式,通過對三種模式的特點、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目前發展還不完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模式有待進一步發展,是我國資源型產業發展的方向。通過對集群資源型產業鏈與耗散結構理論的分析,發現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是耗散結構,該系統符合耗散結構的條件,遵循耗散結構的規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結構中的熵變、灰熵關聯度、系統的有序性的關系確定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演化方向。最后,通過對耗散結構與熵的關系、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灰關聯系數、系統的優勢及灰熵關聯度的深入分析,可以確定基于耗散結構和灰熵關聯度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演化方向。
參考文獻:
[1]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98-104
[2]黃溶冰,胡運權,吳沖.耗散結構視角下的礦業城市產業轉型路徑[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5,25(4):34-38
[3]王志宏,許可.基于耗散結構的資源型產業鏈演進機制研究[J].技術經濟,2006,25(12):68-70
[4]許可.資源型產業鏈的形成機理及演進機制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6:36-42
[5]王艷秋.基于灰關聯和主成分分析的大慶主導產業選擇[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9,11(1),29-31
[6]劉思鋒,黨耀國,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1991:55-76endprint
摘 要:針對資源型產業鏈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分析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及比較,以耗散結構和灰關聯分析為理論依據,探討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與耗散結構的同構性,通過對耗散結構與熵的關系、產業鏈系統的優勢、系統灰熵關聯度的分析,建立了基于耗散結構和灰熵關聯度模型,用以判斷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演化方向。
關鍵詞:集群資源型產業鏈;耗散結構;灰熵關聯度;演化方向
產業集群、產業鏈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組織模式,而兩者都有網絡化發展的趨勢,又有日益耦合發展之勢,我國一些集群發展勢頭良好的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形成了集群產業鏈組織,為集群產業鏈研究提供了基礎。國內外學者對產業集群、產業鏈、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演化的研究較多,而對集群式產業鏈的形成與演化研究較少。浙江財經學院的嚴北戰教授從2011年開始對集群式產業鏈的形成與演化內在機理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這種新型組織的演化模型、升級路徑等新的思想和觀點,本人對嚴老師研究的新的組織模式很感興趣。本文是在嚴老師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集群產業鏈的形成與演化機理進行更深入的剖析,揭示集群產業鏈 演化的規律,為政府制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一、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及比較
資源型城市與資源型產業關系緊密,一般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依賴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資源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與其相關的企業形成資源型產業鏈,資源型產業鏈與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關聯度大。目前大部分資源型產業鏈出現產業鏈短鏈、產業鏈狹窄等特點,因此延伸、擴寬產業鏈、改革現有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成為資源型城市發展的關鍵問題。
對國內外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研究顯示目前資源型產業鏈發展有三種模式:
一是資源型產業鏈縱向延伸模式。該模式圍繞資源產品的專業化分工的各個階段而形成不同的產業,形成一種產業鏈條,這種延伸模式形成的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大部分為資源產品的重工業加工企業,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資源,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縱向延伸模式呈現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的特點。
二是資源型產業鏈橫向延伸模式。資源型產業鏈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拓展,加強跨產業的橫向發展,形成了一條集設計、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資源型產業鏈條。我國資源型產業鏈橫向延伸模式呈現產業延伸速度慢的特點。
三是基于產業集群的資源型產業鏈模式,即復合模式。該種模式能充分發揮競爭合作有機整合性,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社會分工、產業鏈、產業集群三者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一種動態互動關系,使集群資源型產業鏈能形成區域優勢,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創造性的價值活動,實現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優化升級戰略。
通過對三種模式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目前發展還不完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模式有待進一步發展,是我國資源型產業發展的方向。對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演進機制的深入剖析,有利于資源型產業鏈取得突破性進展,加速產業鏈升級。
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耗散結構分析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化學家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來的。耗散結構發生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開放系統,耗散結構系統要同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因此產生耗散結構的系統必須是一個開放系統;二是遠離平衡態,普利高津曾說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即是產生耗散結構的系統必須到達遠離平衡態的區域;三是臨界點突變,臨界點突變是產生耗散結構系統的一大特征;四是正反饋,正反饋是有序產生的重要因素,是產生耗散結構系統的必要條件。
資源型產業鏈是技術、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相關聯的系統,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是產業集群與資源型產業鏈相耦合的系統,該系統與耗散結構具有同構性的特點:集群資源型產業鏈存在產業間、企業間物質、信息、能量、資源等的交換,從外界吸收負熵,通過“漲落”發生耗散,因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發展、開放的過程,集群資源產業鏈系統時開放的系統;隨著資源開采程度、環境變化、政策的變化,原來平衡的資源型產業鏈發生改變,不斷向縱向、橫向延伸拓展,形成新的產業鏈模式,因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發展是不平衡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不斷延伸升級,帶動新產業新部門的出現和發展,使得該系統不斷擴大,進而促進整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該系統的相對穩定抵御各種變化帶來的沖擊,使自己持續穩定向前發展,表明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存在臨界點即漲落點,與耗散結構的條件一致;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是從孤環—短鏈—長鏈—循環鏈—網鏈的過程,是系統不斷耗散升級的過程。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內的各個鏈點關系復雜,鏈環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形成了正反饋,因而該系統正符合耗散結構強調的正反饋的特點。
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是耗散結構,該系統符合耗散結構的條件,遵循耗散結構的規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結構中的熵變、灰熵關聯度、系統的有序性的關系確定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演化方向。
三、基于耗散結構和灰熵關聯度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演化方向
1.耗散結構與熵的關系
2.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的優勢分析
通過計算某一區域的產業與該資源產業的灰色關聯系數,并對其進行優勢分析,即可確定該資源型城市的資源型產業可以發展的集群產業。
通過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灰熵關聯度大小可以判斷產業鏈的演化,即通過灰熵關聯度可以確定比較序列與參考列的關聯性的強弱,灰熵關聯度越大,則比較序列與參考列的關聯性越強,即該產業在集群資源型產業鏈中的越重要。
四、結論
我國資源型產業鏈有三種發展模式:縱向延伸模式、橫向延伸模式、基于產業集群的資源型產業鏈模式,通過對三種模式的特點、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目前發展還不完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模式有待進一步發展,是我國資源型產業發展的方向。通過對集群資源型產業鏈與耗散結構理論的分析,發現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是耗散結構,該系統符合耗散結構的條件,遵循耗散結構的規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結構中的熵變、灰熵關聯度、系統的有序性的關系確定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演化方向。最后,通過對耗散結構與熵的關系、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灰關聯系數、系統的優勢及灰熵關聯度的深入分析,可以確定基于耗散結構和灰熵關聯度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演化方向。
參考文獻:
[1]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98-104
[2]黃溶冰,胡運權,吳沖.耗散結構視角下的礦業城市產業轉型路徑[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5,25(4):34-38
[3]王志宏,許可.基于耗散結構的資源型產業鏈演進機制研究[J].技術經濟,2006,25(12):68-70
[4]許可.資源型產業鏈的形成機理及演進機制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6:36-42
[5]王艷秋.基于灰關聯和主成分分析的大慶主導產業選擇[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9,11(1),29-31
[6]劉思鋒,黨耀國,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1991:55-76endprint
摘 要:針對資源型產業鏈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分析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及比較,以耗散結構和灰關聯分析為理論依據,探討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與耗散結構的同構性,通過對耗散結構與熵的關系、產業鏈系統的優勢、系統灰熵關聯度的分析,建立了基于耗散結構和灰熵關聯度模型,用以判斷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演化方向。
關鍵詞:集群資源型產業鏈;耗散結構;灰熵關聯度;演化方向
產業集群、產業鏈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組織模式,而兩者都有網絡化發展的趨勢,又有日益耦合發展之勢,我國一些集群發展勢頭良好的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形成了集群產業鏈組織,為集群產業鏈研究提供了基礎。國內外學者對產業集群、產業鏈、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演化的研究較多,而對集群式產業鏈的形成與演化研究較少。浙江財經學院的嚴北戰教授從2011年開始對集群式產業鏈的形成與演化內在機理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這種新型組織的演化模型、升級路徑等新的思想和觀點,本人對嚴老師研究的新的組織模式很感興趣。本文是在嚴老師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集群產業鏈的形成與演化機理進行更深入的剖析,揭示集群產業鏈 演化的規律,為政府制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一、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及比較
資源型城市與資源型產業關系緊密,一般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依賴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資源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與其相關的企業形成資源型產業鏈,資源型產業鏈與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關聯度大。目前大部分資源型產業鏈出現產業鏈短鏈、產業鏈狹窄等特點,因此延伸、擴寬產業鏈、改革現有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成為資源型城市發展的關鍵問題。
對國內外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研究顯示目前資源型產業鏈發展有三種模式:
一是資源型產業鏈縱向延伸模式。該模式圍繞資源產品的專業化分工的各個階段而形成不同的產業,形成一種產業鏈條,這種延伸模式形成的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大部分為資源產品的重工業加工企業,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資源,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縱向延伸模式呈現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的特點。
二是資源型產業鏈橫向延伸模式。資源型產業鏈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拓展,加強跨產業的橫向發展,形成了一條集設計、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資源型產業鏈條。我國資源型產業鏈橫向延伸模式呈現產業延伸速度慢的特點。
三是基于產業集群的資源型產業鏈模式,即復合模式。該種模式能充分發揮競爭合作有機整合性,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社會分工、產業鏈、產業集群三者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一種動態互動關系,使集群資源型產業鏈能形成區域優勢,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創造性的價值活動,實現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優化升級戰略。
通過對三種模式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目前發展還不完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模式有待進一步發展,是我國資源型產業發展的方向。對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演進機制的深入剖析,有利于資源型產業鏈取得突破性進展,加速產業鏈升級。
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耗散結構分析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化學家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來的。耗散結構發生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開放系統,耗散結構系統要同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因此產生耗散結構的系統必須是一個開放系統;二是遠離平衡態,普利高津曾說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即是產生耗散結構的系統必須到達遠離平衡態的區域;三是臨界點突變,臨界點突變是產生耗散結構系統的一大特征;四是正反饋,正反饋是有序產生的重要因素,是產生耗散結構系統的必要條件。
資源型產業鏈是技術、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相關聯的系統,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是產業集群與資源型產業鏈相耦合的系統,該系統與耗散結構具有同構性的特點:集群資源型產業鏈存在產業間、企業間物質、信息、能量、資源等的交換,從外界吸收負熵,通過“漲落”發生耗散,因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發展、開放的過程,集群資源產業鏈系統時開放的系統;隨著資源開采程度、環境變化、政策的變化,原來平衡的資源型產業鏈發生改變,不斷向縱向、橫向延伸拓展,形成新的產業鏈模式,因而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發展是不平衡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不斷延伸升級,帶動新產業新部門的出現和發展,使得該系統不斷擴大,進而促進整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該系統的相對穩定抵御各種變化帶來的沖擊,使自己持續穩定向前發展,表明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存在臨界點即漲落點,與耗散結構的條件一致;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是從孤環—短鏈—長鏈—循環鏈—網鏈的過程,是系統不斷耗散升級的過程。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內的各個鏈點關系復雜,鏈環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形成了正反饋,因而該系統正符合耗散結構強調的正反饋的特點。
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是耗散結構,該系統符合耗散結構的條件,遵循耗散結構的規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結構中的熵變、灰熵關聯度、系統的有序性的關系確定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演化方向。
三、基于耗散結構和灰熵關聯度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演化方向
1.耗散結構與熵的關系
2.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的優勢分析
通過計算某一區域的產業與該資源產業的灰色關聯系數,并對其進行優勢分析,即可確定該資源型城市的資源型產業可以發展的集群產業。
通過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灰熵關聯度大小可以判斷產業鏈的演化,即通過灰熵關聯度可以確定比較序列與參考列的關聯性的強弱,灰熵關聯度越大,則比較序列與參考列的關聯性越強,即該產業在集群資源型產業鏈中的越重要。
四、結論
我國資源型產業鏈有三種發展模式:縱向延伸模式、橫向延伸模式、基于產業集群的資源型產業鏈模式,通過對三種模式的特點、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目前發展還不完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模式有待進一步發展,是我國資源型產業發展的方向。通過對集群資源型產業鏈與耗散結構理論的分析,發現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系統是耗散結構,該系統符合耗散結構的條件,遵循耗散結構的規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結構中的熵變、灰熵關聯度、系統的有序性的關系確定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演化方向。最后,通過對耗散結構與熵的關系、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灰關聯系數、系統的優勢及灰熵關聯度的深入分析,可以確定基于耗散結構和灰熵關聯度的集群資源型產業鏈的演化方向。
參考文獻:
[1]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98-104
[2]黃溶冰,胡運權,吳沖.耗散結構視角下的礦業城市產業轉型路徑[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5,25(4):34-38
[3]王志宏,許可.基于耗散結構的資源型產業鏈演進機制研究[J].技術經濟,2006,25(12):68-70
[4]許可.資源型產業鏈的形成機理及演進機制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6:36-42
[5]王艷秋.基于灰關聯和主成分分析的大慶主導產業選擇[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9,11(1),29-31
[6]劉思鋒,黨耀國,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1991:55-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