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周辰茜 蔡汶?代玲玲
摘 要:飛速發展的中國,物質層面的文化傳承已然成為了一個與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相博弈的工作。認識到城市文化遺產的價值,學習國外成功的保護方法,總結城市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經驗,以期引起人們對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探索適宜我國國情的保護方法,為后續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城市遺文化產;保護;傳承;規劃
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重地對待死亡,追思遠古的祖先,民心則歸于純厚。時間和自然的力量終究是不可抗拒的,飛速發展的中國,物質層面的文化傳承已然成為了一個與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相博弈的工作,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舉步維艱。
文化遺產的構成是復合的,它不僅僅具有物質形態的“紀念物”屬性,它還具有一定的活態屬性,以非物質形態與群眾生活發生關聯,蘊含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在于多少大道理的訴說,而是去觸摸歷史經歷過去,是關乎亙古不變的人類情感的延續。從中體會歷史的厚重,人類才會對無限的時間與空間產生敬畏之心。只有獲得與保持這種高層次的復雜感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會少些原始的暴力,多些內斂化的情感控制。人類不能失去這種感覺的能力,文化遺產則是使人類延續這種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我國快速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歷史建筑、街區、文化慢慢消失在我們身邊。而那些被保留下來的,則多是被束之高閣,用圍墻“圈起來”,作為游客參觀的景點。這些文化慢慢的脫離了人民的生活,變成了好像與我們沒有關系的東西。如今被完好保留的大多是古時候為君主階級服務的建筑、街區,隨著統治社會的消逝,這些建筑所包含的文化也跟著消逝了。受制于城市現代化建筑的快速步伐,對于更多建造規格不高,且年久失修,文物保護價值較為有限的傳統建筑,社會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提出合理的再利用策略以及制定有效的規劃導則,從而在城市化進程中讓位于上位規劃,被改造或整體拆除,積少成多,屬于當地的文化也逐漸消失了。這樣的問題漸漸被廣大學者所關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這些保護措施大多只是流于表面,而缺乏對其中所流傳的價值應有的關懷。所以與其說中國古建已死,不如說只是改變了保護形式,變成了在當前體制下缺乏人文關懷缺少保護意識的形式。
反觀國外很多城市,在歷史建筑、街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坐擁世界上70%的文物古跡,這讓意大利在擁有至高的優越感的同時也肩負著傳承歷史的責任感。在意大利全國8000多個市鎮中,其中900個被列入“法定歷史中心區”,這些具有不同歷史風貌的“中心區”成功地將“傳統”與“現代”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完美結合,為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意大利人認為,古跡不僅包括單體建筑,還包括其歷史環境和文化氛圍;不僅包括經典建筑,也包括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普通建筑。因此,他們對舊城區文物古跡的保護通常不是個體保護,而是成片保護。同時,意大利人并不一味反對修繕文物。相反,政府和社會各界每年都投入巨大人力和財力,維修遍布全國各地的瀕危古代建筑、壁畫和雕塑。這一點與日本在古建筑的保護上頗為相似。意大利人在維修過程中始終遵循的首先是“真實性”,即對原物盡可能不做“干預”,干預的宗旨僅僅是在必要的情況下防止文物進一步破壞。其次是“可識別性”,即維修的添加物與歷史原物相區別,讓人們能分辨新舊。例如為了使曾經的建筑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于建筑功能的需求,他們會在不破換其本身結構的情況下對內部功能進行改善,甚至會在建筑外部直接修建現代化的電梯,做到了新舊的融合但卻不覺得違和。不可否認的是這與當地的文化背景以及民眾的思維模式都有關系,這種做法在中國或許就不被接受。最后是“可逆性”,即保證修復添加物不損壞原物,再次修復時可以將添加物剝離而不至破壞文物的原貌。意大利人對國家文物的主權意識使這個古老國度的豐富文化遺產雖歷千年風雨卻永葆夕日風采。
法國則是通過遺產保護打造其自身的文化品牌。法國是最早提出、制定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和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國度。法國的“文化遺產日”活動旨在引導和動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公民在免費觀賞國家歷史文化的同時,增強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該活動把國民的求知熱情引向了對文化遺產的認知。
土耳其則堅持可持續遺產保護政策。充分利用電腦和傳媒技術,制定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遺產保護計劃以及相應的修繕方案。同時明確權力和責任,出臺統一的保護法。加大對地方政府的技術支持,增加資金投入。并且由城市規劃專家、設計師、建筑工程師、考古學家、藝術家和專家等組成遺產保護委員會。于此同時加強教育,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國家文化遺產的價值,熱愛文化遺產并積極參加對遺產的保護。
縱觀國外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成功經驗,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國家以及民眾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這是一切保護措施實行的基礎。從保護對象上來說,從保護建筑藝術精品到保護與普通人生活密切相關的一般建筑,從保護文物到保護文物的環境,從重視古代文化遺產到重視近現代的文化遺廣,從保護與當今生活已無關聯的古建遺址,到保護現在還有人繼續生活使用的建筑遺產、歷史街區,從保護單一要素的文化遺產到保護多種要素的綜合性文化遺產,從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將是今后遺產保護的必然趨勢。
然而對于不同的保護對象,可以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法。固執套用相同的方法,勢必無法與現代城市進行較好的銜接,從而導致文化遺產失去活力。同時從技術的角度上對文化遺產的長久留存提供支持,例如對其外立面的修繕,對其功能的重新分配,讓更多與普通人密切相關的建筑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讓文化的價值真正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讓人們能夠時時刻刻感受到這種價值的力量,而不再僅僅是讓它們束之高閣的被消費。
其次,在文化保護的過程中應在充分尊重歷史原真性的基礎上再來進行城市功能的有機更新,而不是在建造過程中忽略片區的歷史價值,為了城市的現代功能而輕易讓位于經濟利益。與此同時,當下文化遺產再利用模式過于單一,無非是對于文化價值較高的文化遺產,成立博物館、紀念館供人瞻仰,或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對于歷史文化價值并不突出的城市遺產,就面臨被拆除的境遇。文化遺產的再利用方式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而當今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不夠健全且執行力度不夠,這都導致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受到了嚴重阻礙。
最后但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喚起國家以及民眾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來樹立正確的保護觀念。提升國民的素質,讓大家意識到文化遺產留存的價值,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城市文化遺產與城市現代化發展和諧共生。
文化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卻又是如此脆弱,需要很多代人堅持不懈,薪火相傳的努力,方才艱難地存續到今天。我們艱難地保存文化的火種,讓世代記住我們民族所擁有過的遺產,因為是它們造就了我們本身。
參考文獻
[1]伍江,王林.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與管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12.
[2]楊樂,辜元,李鵬 .重慶市危舊房改造片區中城市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實踐活動解析.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2.城市文化).2012.
作者簡介
謝周辰茜(1992-),女,四川省成都市,本科,城市規劃,西南科技大學。
蔡汶(1993-),女,四川省廣安市,本科,城市規劃,西南科技大學。
代玲玲(1993-),女,四川省渠縣,本科,城市規劃,西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