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貴州在工作中要守住兩條底線:一條是發展的底線,保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一條是生態的底線,不能增加落后產能、破壞生態環境。趙克志書記在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指出:“堅持守住加快發展和生態保護兩條底線,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蔽覀円獜那髂蠈嶋H出發,堅定不移地守住加快發展和生態保護這兩條底線,緊緊抓住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人和、業興”的美麗金州。
堅持守住加快發展底線,用較快的發展速度實現同步小康
貴州是西部發展滯后省區,不加快發展,與全國的差距只有越來越大。李克強總理曾指出,貴州要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才叫實事求是。就黔西南而言,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發展的底線就是要實現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按照我省同步小康“531”核心指標,以2011年為基數,從2012年到2020年的9年,全州人均GDP年均增速要達到16.6%以上,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要達到17.2%左右。因此,我們要守住同步小康這個發展底線,必須在確保經濟運行效益和質量的前提下,保持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16%以上。一要在擴大投資規模上發力,促進經濟提速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項目建設為第一抓手,以“5個100工程”實施和義龍新區建設為重要平臺,創新招商引資機制,鞏固和運用“安商百日行動”成果,優化投資發展環境,以“會戰精神”抓項目建設,不斷擴大投資規模,以投資總量的增長拉動加速發展。二要在推進產業化發展中發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以工業化主導全州經濟發展,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重點實施“273產業園區培育計劃”,跳出能礦產業抓工業,切實擺脫“資源路徑依賴”,不斷提高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確保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2%以上。三要在加快城鎮化步伐上發力,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構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城鎮體系,全力支持義龍新區建設,著力推進“興興貞安”同城化,加快發展特色小城鎮,積極培育城鎮產業,增強城鎮人口聚集能力、就業吸納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確保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四要在深化改革開放上發力,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立足于欠發達、欠開發的基本州情實際,圍繞黔西南現階段發展的戰略需求,妥善處理好“五個關系”,全面深化我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使改革既體現中央、省委精神,又符合黔西南實際,突出黔西南重點和特色,最大限度地釋放改革紅利。
堅持守住生態保護底線,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構建美麗金州
貴州自然環境優美,但生態脆弱,一旦受到破壞就難以修復。長期以來,我們始終堅持把生態保護作為發展的“生命線”,黔西南的生態環境總體上是好的,森林覆蓋率達46%。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提速轉型,我們也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為此,我們必須堅守生態保護底線,以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州為抓手,堅持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金州。一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州建設。積極對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試行)》,按照貴州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抓緊修訂完善《黔西南州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州實施規劃》,爭取將我州納入國家100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二要樹立生態文明引領的理念。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為契機,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樹立綠色招商的理念,提高招商引資的門檻,不增加落后產能,大力引進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產業項目,積極探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三要全面優化生態環境。以舉辦“中國美麗鄉村·萬峰林峰會”為抓手,深入實施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三位一體”規劃,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開發則開發、宜保護則保護的原則,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等資源消耗小、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得到充分發揮的產業,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2014年2月,我們將舉辦第二屆“中國美麗鄉村·萬峰林峰會”。在總結首屆峰會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次四次全會精神,豐富活動內容,創新體制機制,依托一年舉辦一屆峰會這一平臺和載體,把“萬峰林峰會”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品牌,努力探索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四要強化法規保障。依托少數民族自治州的優勢,進一步發揮自治地方人大的立法作用、監督作用,將環境保護納入立法計劃,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堅持創新體制機制,實現發展底線與生態底線的有機統一
趙克志書記強調,實現發展底線與生態底線的有機統一,重點是以科技創新、自主創新引領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形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我們要牢固樹立“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做到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進一步形成有利于兩者有機統一的體制機制。一要認真落實生態補償機制。緊緊抓住全州8個縣(市)全部納入國家發改委準備出臺的貴州省東南部片區生態補償示范區規劃的契機,扎實做好有關前期工作。堅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對縣(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等。二要建立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機制。在源頭上,進一步理順資源產權關系,鼓勵和支持企業發展循環生產模式,并在資源配置上給予優先優惠。在政策上,通過財政貼息、減免稅收、金融信貸、優先安排項目、土地低價轉讓等多種方式,提高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同時在廢棄物的回收、循環利用和廢棄物安全處置環節,建立相應的押金、稅收、收費、補貼等激勵政策。在服務上,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規劃、設計、建設、改造、運營的專業化服務機構,鼓勵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為企業提供循環經濟技術、管理等咨詢服務。三要建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充分發揮環保部門的職能作用,進一步明確由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建立健全項目全過程環境監管制度,強化對產業園區和重點排污企業等的環境執法監督,完善水、土地、礦產等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研究制定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做到違法和追責對號入座,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責任編輯/岳 振 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