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華+姚寧

2013年11月,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委組織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請示。兩張A4白紙,上面用潦草的字體寫著:“我村‘兩委及全體黨員,各組干和廣大村民強烈要求上級黨委,望能繼續(xù)留任我村縣派駐村干部李榮忠同志的駐村時間。”
白紙的后半部分,是70余個簽名,密密麻麻地蓋著紅手印。
事實上,這是劍河縣委組織部第二次接到要求李榮忠留任的請示。柳川鎮(zhèn)返排村的村民兩次遞交申請,共摁下98個紅手印,要求留下這位深得民心的代理支書。
山崖上的來客
清水江是黔東南土地上最大的河流之一。三板溪電站截流蓄水后,清水江在劍河縣境內(nèi)形成了44.25平方公里的三板溪湖面。但陡峭的山崖、雄奇的高山依舊聳立在兩岸,“山高”、“林密”、“路險”、“谷深”仍然是這里的關(guān)鍵詞。
電站建成后,返排村大寨實施了整體搬遷,房屋全部建在兩岸的山崖上。村里連接農(nóng)戶的小道在山崖上百轉(zhuǎn)盤旋,返排村成了名副其實的“掛在山崖上的村寨”。
李榮忠是劍河縣委黨校的一名教師。2012年4月,在貴州省委“萬名干部下基層”的號召下,他主動報名下村,來到返排村任指導(dǎo)員。
到達村子的那天晚上,戴著1500度近視鏡的李榮忠住在村干部潘年錦的家里。望著李榮忠眼鏡上那一道一道的圈圈,幾個村干部心里“咯噔”一下:“這樣一個書生,能帶領(lǐng)我們村民發(fā)展哪樣生產(chǎn)喲?”
這一晚,李榮忠輾轉(zhuǎn)反側(cè)。他讀懂了村民的擔心,也想到了自己肩頭的責任。他明白,打消村干部和村民的顧慮,是自己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
第二天清晨,李榮忠早早起身,沿著3公里的村中小道走了一遍又一遍。路上,他遇見了村民周文禮。周文禮告訴他,由于山陡路窄,搬運農(nóng)副產(chǎn)品和糧食、肥料都靠馬馱,常常有馬匹跌落山崖的事故發(fā)生,有時人的安全也難保障。
“一定要幫助群眾解決行路的安全問題!”李榮忠盤算著,受地形限制,蜿蜒的小路無法改變,但可以在危險地段裝上鋼鐵護欄。可是,錢從哪里來?號召村民集資不太可能,他們剛安定下來,需要添置的東西很多;村里資金不足,發(fā)展經(jīng)濟更需要錢。
“回城,找錢去!”李榮忠跟村干部打了個招呼,匆匆搭上客船返回縣城,穿梭于各個職能部門請求資金支持……
兩天后,李榮忠揣著籌集的1.8萬元錢回來了。他把錢交給村會計,組織村民購買鋼筋和鋼管,在所有危險地段裝上了防護欄。扶著結(jié)實的欄桿,村民涂進成感慨:“這下牛馬不會跌下懸崖了,我們走路也不怕了。李老師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啊!”
“為村民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事,盡管微不足道,但是他們改變了對我的看法。”李榮忠說。這件實事辦到了村民們的心坎上,他也走進了村民們的心里。
看不清臉色的高度近視
裝上護欄后,在村民眼中,李榮忠的身份從“來客”變成了“值得信賴的人”,大家都來向他反映問題。
有人說,村里教學(xué)點的房子漏雨了,玻璃也全部破碎了。
有人說,村里的垃圾亂堆,要是建幾個垃圾箱就好了。
還有人說,想發(fā)展網(wǎng)箱養(yǎng)魚,但是我們這里是清水江岔河,不知道可不可以養(yǎng)?
……
李榮忠抱著筆記本,認認真真記下每一個問題,不時扶一下鼻梁上厚重的眼鏡。
當天,他認真查看了村里教學(xué)點的情況和垃圾點的分布,又跑到清水江主航道附近了解網(wǎng)箱養(yǎng)魚技術(shù)。隨后,他回到縣城,帶著村干部跑機關(guān)、跑企業(yè),申請資金和項目支持。
姜通華是村里的會計,常跟著李榮忠去縣城辦事。他說,有一次,李榮忠?guī)ヒ粋€單位申請資金,費盡了口舌。但這個單位沒有這方面的開支項目,單位領(lǐng)導(dǎo)只好自己掏出100元錢給了他們。
回村的路上,姜通華很不好意思,他對李榮忠說:“費了半天口舌,得了100元,好丟你的面子喲。”
李榮忠詼諧地說:“為了村里的事情,我不怕丟面子。再說,我高度近視,也看不清別人的臉色啊。”
駐村將近兩年,李榮忠共爭取到幫扶資金4.9萬元。這些錢,全部用于維修教學(xué)點、修建村垃圾池、建設(shè)村民娛樂活動中心等。此外,在李榮忠的爭取下,縣農(nóng)牧局的技術(shù)員來到了返排村。2013年,返排村的網(wǎng)箱養(yǎng)魚從無到有,已經(jīng)達到了24家共300多箱。
駐村干部請你留下來
返排村有9個自然寨,最遠的九滿山自然寨離大寨18公里遠。作為駐村干部,李榮忠走遍了這些自然寨。
2012年5月,李榮忠要去九滿山自然寨動員村民參加農(nóng)村醫(yī)保。為了節(jié)省時間,他和潘年錦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至的小道,很快進入了原始森林。山谷的上空是蔽日的樹木,腳下是濃密的雜草。突然,潘年錦大喊一聲:“小心,蛇!”李榮忠停下腳步一看,前面一條眼鏡蛇高高立起,右邊的樹枝上還掛著一條“竹葉青”。
好險啊!
李榮忠和潘年錦商量后,只好原路返回,重新選擇相對安全的山道,費盡周折才到達九滿山。
那天下午,李榮忠驚魂未定,又遇到了更大的難題。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無論怎么勸,就是不同意參加農(nóng)村醫(yī)保,說自己平時沒什么病,年紀又大了,不肯花這個“冤枉錢”。
晚上,李榮忠再一次來到這戶村民家,準備給老人解釋參加農(nóng)村醫(yī)保的好處。可是,老人心不在焉,支支吾吾地應(yīng)付著。正當李榮忠覺得奇怪時,老人接了個電話,焦急地說了幾句。原來,老人的孫女當天傍晚被毒蛇咬傷,其子正背著女兒往18公里外的渡口跑……
知道此事后,李榮忠一邊聯(lián)系返排大寨有機船的人家在渡口等候,一邊電話向鎮(zhèn)里的干部求救,請求安排車輛送縣醫(yī)院。由于搶救及時,小姑娘得救了,住院期間的大部分醫(yī)療費也都順利報銷。老人得知后,非常高興,馬上打電話告訴李榮忠:“李老師,我想通了,我要辦醫(yī)保。”
很久之后,李榮忠才把這段又驚又險的經(jīng)歷告訴妻子。妻子拉著他哭了很久,只盼著他干完一年趕緊回城。可是,返排村的村民們舍不得李老師。2013年2月,27位村民聯(lián)合提交了請示,蓋上了紅手印,希望李榮忠留在村里。
面對村民的期望,李榮忠選擇了留任。
在返排村的第二年,李榮忠已然成為了村子里的一員。他當上了代理村支書,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離不開他:小路塌方了,找他;孩子因?qū)W費問題上不了大學(xué),找他;甚至豬牛生病了,也找他……
如今,李榮忠的第二個任期將滿。村民們著急了,擔心這次留不住人,他們在第二份請示上摁下了手印,寫下了對李榮忠的評價:“李榮忠同志進駐我村以來,各項工作都得到了明顯成效,特別是惠民政策的落實、各項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及與上級溝通方面都取得有效成果,深得民心。”
對一名駐村干部而言,那數(shù)十個鮮紅的手印便是最好的成績,亦是最大的褒獎。(作者單位:黔東南日報社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