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昌炯
1992年之于中國,是一個全新的起點。以鄧小平南方談話為標志,此后的中國開始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毫無羈絆地一路狂奔。
鄧小平南方視察的見證者陳開枝打過這樣一個比喻:“小平南巡等于是一個已經退役的老船長,當看著船的方向搖擺不定時,他又一次跳上船頭,把扭曲的方向擺正了。”
但鄧小平并不孤單,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的身后有一大群對改革持有相同信念和期待的同道者、跟隨者以及學生,其中就有“新三屆”。
如果說在這之前,“新三屆”更多的是以改革受益者的身份出現,那此時及以后的他們,大部分已成為改革的建言者、決策者或踐行者。
1992年是李克強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第七個年頭。他無疑也在關注鄧小平的南方之行,并積極地予以應和。這從當年4月一份由全國少工委下發的文件中即可看出。
在這份名為《李克強同志對勞動實踐活動的幾點意見》的文件中,兼任全國少工委主任的李克強向各省市少先隊發出號召,“要貫徹鄧小平同志的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精神,要專門安排時間組織學習”,“堅定地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一年后,升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院長的李克強,在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上再次向改革表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跨世紀一代青年的光榮責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確立,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這一代青年的探索和實踐。”
不只在工作上踐行改革,這個時期的李克強也在理論上做了大量探索。從1988年至1994年,李克強先后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和厲以寧,陸續用6年時間完成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的在職研究生學業,獲得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李克強的碩士論文叫《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該文挑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阿瑟·劉易斯的“二元結構”說,主張發展農村工業化,以打破現有的城鄉二元結構。
1991年8月,厲以寧將此文及李克強另外兩名同學李源潮、孟曉蘇的碩士論文匯編成《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在書的結束語《改革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厲以寧為整本書的氣質定了調:“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不可能成為制止經濟改革事業前進的障礙”,“改革將給人們帶來信心,帶來希望。我們只能有這種設想,也必須做出這種選擇”。
同年,李克強還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一文,繼續闡述他的學術觀點,首次提出農業部門、農村工業部門與城市工業部門并存理論。此文后來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并獲得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論文獎。他的這些觀點,如今正落實為他力主的新型城鎮化方略。
對新任財政部長樓繼偉來講,1992年是一個轉折之年。這年2月,他從上海市體改辦副主任的位置上調任國家體改委,擔任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時值中央財政危機,中央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弱中央”狀態,所以,樓繼偉的晉升更像是臨危受命。除了牽頭迫在眉睫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樓繼偉還直接參與設計了由朱镕基領導的1993—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正是這項舉措拯救了中央財政于水火。
此次改革告一段落后,1995年樓繼偉被“外放”到貴州省工作,擔任副省長。1998年3月,朱镕基當選國務院總理,樓繼偉再次被召回北京,出任財政部常務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繼續踐行分稅制的后續改革。在此位置上,樓繼偉一待就是9年。
因為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立場,樓繼偉和吳敬璉、周小川、郭樹清等人一起被稱為“市場派”。
當時和樓繼偉一樣臨危受命的還有現任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只不過他的時間要稍晚一些。1993年5月,在國家物價局當了5年副局長的馬凱正式出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并參與了后來的大部分經濟體制改革工作。
關于這群人的氣質和行事風格,曾任體改委主任的陳錦華說過這樣一句話:“體改委里都是贊成改革的人。反對改革的人怎么能進體改委呢?他們不受部門權力和利益格局的影響,比較超脫。”
同樣是1992年,國家審計署駐成都特派員辦事處副特派員劉家義被提拔至審計署擔任經貿司副司長,一年后又升任為司長。1996年,40歲的劉家義再獲拔擢,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副審計長。在審計署內部,劉家義被公認是李金華最得力的干將之一,但置身“審計風暴”中的他始終保持低調,不太為外人所知,直至此次出任審計長。
在工信部部長苗圩的時間軸里,1992年仍然像是一個韜光養晦的年份。雖然一年前,36歲的他已被提拔為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生產司副經理,并于一年后參與籌備了機械部汽車司且任副司長,但離他大展身手尚有一段時間。直到1997年,在東風汽車公司最困難的時候,機械部才終于將他放出去,擔任該公司黨委書記一職, “一干就是七八年”。
以1992年為節點,若向前或向后繼續推移幾年,還會看到更多新領導層中的“新三屆”在中國改革舞臺上活躍的身影。比如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他在華東政法學院當老師時寫的一篇論文中的觀點“我國應當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在1988年被寫入憲法——“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土地出租自此開禁;1994年,時年39歲的他更是首次以法學家的身份走進中南海,為江澤民等領導人講授法律課。
這是中國政界頗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作為改革開放最早的一批受益者,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師從鄧小平,并試圖走得更遠。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于他們來講,仿佛是一次精神受洗。
時至今日,周強仍會回想起那個讓所有人都躊躇滿志的年代:“我們這代人,聽到《春天的故事》,總是心潮澎湃。當年學習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談話時那種激動的心情、那種干事創業的熱情,我們記憶猶新。”他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