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龍
防范誘人高薪和
頭銜中的騙局
城市男孩王某畢業三年,去了多個招聘會,遞出數十份個人的信息資料,卻一直沒有找到招聘單位。一天他在網上看到了一則招聘“男女公關”的廣告,廣告稱某公司招用“男女公關”二人,月薪五萬。對于王某來說“五萬”是一個極有誘惑力的數字。王某立即按廣告上留下的地址,去某高檔寫字樓應招。辦公室富麗堂皇的裝潢,公司老總西裝革履的氣派讓應招者王某頭暈目眩,登記、面試、審核、錄用、簽合同,忙活了一天,收取報名費、審核費、押金等費用五千元后,公司讓王某回家等上班的消息,一等半個多月沒動靜,當他去寫字樓詢問時,方知租住該樓的人們早已去向不明。
評析:假招工是一種詐騙。在招聘過程中使用的詐騙手段千奇百怪,可萬變不離“錢”,報名費、登記費、手續費、押金、服裝費、培訓費,繞來繞去,最后還是要繞到一個“錢”字上。勞動合同法第九條和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金,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另外,用人單位也不得收取專項培訓費用。大凡把注意力放在錢上的用工單位都值得警惕。《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收費許可證》可以通過非法手段取得和偽造,但是無論手段多么高明,只要用“錢”“一照”,用是否要勞動者掏錢一衡量,他們的詐騙伎倆便暴露無遺。
另外,一些企業喜歡向員工派送各類頭銜,一個小小的十幾人的銷售公司,往往會涌現出數十個市場營銷經理、副經理,有的人甚至一個人有幾個經理的頭銜。為什么要設那么多經理?目的其實是使公司、使員工有個好臉面,使買賣好做。然而這卻容易造成頭銜泛濫,權力貶值,經理“不理”,信用透支,交往功能“喪盡”,頭銜只能成為一張華麗而沒有價值的“紙片”。《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工作內容、工作地點、勞動報酬是勞動合同的必備內容,簽訂勞動合同時我們應對這三項內容進行必要的了解,必要時進行實地考察,這樣就可以有效防范這類“頭銜”中的騙局。
警惕“試用”陷阱
小張從老家來東南沿海打工,在一個玩具裝配廠找到了一份工作。廠方與她簽訂了三年的勞動合同,其中規定了六個月的試用期。他起早貪黑地小心翼翼勤勞工作,虛心向老工人學習,苦熬了六個多月終于等到試用期結束,以為這下子終于可以多拿些錢,可以掙一個正式工人的工資了。可是老板卻以試用不合格為由,要延長她的試用期。在她拒絕老板的要求之后,老板竟以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解雇了她,就這樣她想多掙些錢的想法破滅了。事后經有關部門調查,該廠經常以“試用”這種手段來欺詐勞動者,騙取勞動者的廉價勞動。
評析:《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規定:“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在試用期中,如果勞動者不存在以下情形,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 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 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等情形的。
用人單位采取“試用”的手段欺騙勞動者,隨意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是違法的。
謹防被“薪金面議”所欺
田某等幾位初中畢業的農村姐妹,聽人說城里的錢好掙,就搭伙來市里打拼。進城后她們在一個飯店的窗戶上看到了招聘服務員的啟事,薪金面議。經洽談老板決定將她們五人全部留下,月薪暫定800元,干得好可提至2600元。留用后,為掙到2600元,姐妹五人貪黑起早,傳菜、幫廚、洗碗,從來不敢偷閑。第一個月工資是800元,第二個月工資仍是800元,沒有一個人掙到2600元,她們忍不住詢問老板,老板答道就是800元,不干走人。田某等想要通過法律途徑討說法,但是無奈手中沒有憑據,因此只能作罷。
評析:《勞動合同法》第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表面上看,“干得好多發工資”似乎意味著根據勞動表現確定工資,對勞資雙方都很公平。實際上,這是很多用人單位用來忽悠求職者的把戲,其中隱藏著諸多“貓膩”。“薪金面議”已被法律所明文禁止,勞動者發現招工單位提出“薪金面議”時不要上當,要及時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
(摘自《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