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嵐
目前,國際各國公務員社會保障制度可分為三類模式:以德國和芬蘭為代表的福利型模式,其公務員與普通國民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嚴格區分;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過渡型模式,公務員與其他職業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漸趨同,但仍有差別;以新加坡為代表的大眾型模式,公務員社保制度不存在特殊性。
從福利型模式到大眾型模式,制度的公平性漸次增強。通過比較典型國家公務員社會保障制度的立法情況、制度獨立性、籌資渠道、享受資格和待遇水平,可以發現其中的共性、差異和規律。
重視立法規范
全球約有四成國家專門為公務員社會保障立法。例如,德國的《聯邦公務員社會保險法》、美國的《聯邦雇員退休制度》、日本的《公務員年金法》。有的國家將國民社會保障立法延伸到公務員群體,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法》。
專門的公務員社會保障法在福利型和過渡型國家更為常見,大眾型模式下的社保立法趨于統一。
社保制度獨立性
福利型國家和過渡型國家的公務員社會保障制度呈現獨立或半獨立特征。如,德國公務員終身受雇于國家,無需繳納養老保險費,退休金完全由國家發放。
美國早年采用公務員退休制度,目前參與該制度的公務員人數已不足其總數11.5%,取而代之的是聯邦雇員退休制度,由社會保障、基本年金以及節儉儲蓄三部分組成,與私營部門差異極大。
日本的公務員社會保障制度呈現半獨立特征,這是由公務員參與社保計劃的多層次性決定的。日本20—59周歲的國民都要加入國民年金制度,公務員同時加入共濟年金制度,私企雇員則加入厚生年金制度。
大眾型國家的公務員社保制度不具有獨立性。新加坡的公務員與其他國民一樣加入中央公積金制度,不享受獨立的社保制度。中央公積金制度實行會員制,屬于強制性儲蓄計劃,覆蓋養老、醫療、住房、家庭和資產保障等多項內容。
籌資渠道多元化
大部分國家都要求公務員個人及其所在單位共同承擔繳費義務,其中福利型國家對個人的繳費要求較低。在芬蘭,公務員個人繳費率為工資水平的4.3%—5.4%,單位繳費率則高達個人的3—4倍;挪威公務員參加國民保險計劃的繳費率為8.2%,加入公共服務退休金計劃的個人繳費率為2%,單位繳費率則是10%—12%。
過渡型國家,公務員個人與單位的繳費率相對接近。例如美國聯邦雇員退休制度規定,個人和單位累計繳納工資總額的12.7%用于充實公務員退休和殘障基金,公務員個人還需繳納應稅工資的6.2%用于充實社會保險信托基金。日本共濟年金的繳費率為15.51%,厚生年金的繳費率為16.06%,個人和單位各承擔一半。
大眾型國家的公務員個人繳費率最高。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采用完全基金積累制的籌資方式,最新調整的公務員個人和單位最高繳費率分別為20%和16%。
享受資格各異
各國公務員開始領取養老金的時間一般在60周歲后,大部分國家鼓勵延遲退休年齡和領取養老金時間。芬蘭公務員的正常退休年齡為63周歲,但工作到68周歲退休的公務員養老金待遇水平將顯著提高;挪威公務員的退休年齡為67周歲。芬蘭和挪威都希望通過優厚的社保待遇,吸引高素質人才延長在公共部門的服務年限。
美國公務員的退休年齡較靈活,例如為聯邦政府服務滿30年、20年和5年的公務員,其最低退休年齡分別為55周歲、60周歲和62周歲;日本公務員年滿60周歲即可領取與收入掛鉤的共濟年金,年滿65周歲開始領取基礎養老金。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個人賬戶由普通戶頭、特別戶頭和保健儲蓄戶頭組成,會員年滿55周歲后,個人賬戶變更為退休戶頭和保健儲蓄戶頭,并從62周歲開始領取退休金。
待遇水平各國不同
福利型國家公務員社保待遇水平最高,過渡型待遇水平略高于私營企業雇員,大眾型國家對全體國民一視同仁。
例如,德國公務員的退休金替代率為72%,而同等收入水平的公司雇員養老金替代率僅為48%。在挪威,同時參與國民保險計劃和公共服務退休金計劃且工作滿30年的公務員,退休時可以領取相當于工資收入66%的退休金。工作到68周歲后退休的芬蘭公務員養老金替代率更是高達95.88%。
大部分國家的公務員沒有那么幸運。參與聯邦雇員退休制度且在聯邦政府工作30年以上的美國公務員,退休后能夠領取相當于其連續3年工資均值30%的養老金。新加坡中央公積金計劃的待遇水平主要視個人繳費水平而定,全體國民適用相同的計算方法。
外國經驗告訴我們,走向公平和可持續的公務員社保制度是大勢所趨。芬蘭和挪威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其不得不通過高成本的福利保障來防止公務員短缺;德國的公務員社保制度已經遭致其他職業群體嫉妒;美國正在逐步取消相對封閉的公務員退休金制度,目的是與社會保險接軌;日本已于2012年制定法案,推動共濟年金與厚生年金一體化。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