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峰
“摸著石頭過河”本來是一句民間俗語,指的是在沒有前人經驗、沒有現成的橋和船的情況下,要想過河就必須以身試水、摸索前進,民間歇后語“摸著石頭過河——穩穩當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把“摸著石頭過河”這句民間俗語引入社會工作方法領域,其含義就是指在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大膽試驗、積極探索、摸清規律、穩步前進。所謂“改革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中的“摸著石頭過河”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最早強調“摸著石頭過河”方法的是作為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的陳云同志。陳云最早提出“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是在1950年4月7日,他在政務院第27次政務會議的發言中指出:“物價漲不好,跌亦對生產不好。要‘摸著石頭過河,穩當點為好”。這是筆者所見到的陳云同志最早從工作方法角度闡述“摸著石頭過河”的論述。
改革開放以后,陳云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先后多次從改革方法論的角度講到要“摸著石頭過河”。1984年6月30日,陳云在中聯部反映美國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對我國財經工作提出兩條意見的內部材料上批示:“有經驗的外國人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所有外國資本家都是如此。凡屬危險項目,他們不搞,寧吃利息。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道理。”在這里,陳云再一次強調了在改革開放中堅持“摸著石頭過河”這一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1988年5月12日,陳云在杭州同浙江省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點,穩一點,少走彎路,走彎路的損失比慢一點的損失多。有人批評說‘摸著石頭過河不對,但沒有講出道理來。‘九溪十八澗,總要摸著石頭過,總要下河去試一試。‘摸著石頭過河,這話沒有錯。”這大概是他唯一一次對那些誤解甚至批評“摸著石頭過河”方法的人的反批評。
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同志,對“摸著石頭過河”改革方法是完全贊同的。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醒我們:“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他還指出:“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他還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由此看來,鄧小平的思路和陳云是完全一致的。正因為如此,人們把“摸著石頭過河”也視為鄧小平的一個重要思想,看作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思想。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