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志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14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70例,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治療, 比較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2.86%,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86%,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70.00%, 實驗組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91.43%,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明顯減少患者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 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冠心病心絞痛;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 多發于中老年人, 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狹窄或痙攣而引起的一種急劇缺血、缺氧的臨床綜合征, 嚴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1]。該病并發癥較多, 死亡率較高, 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臨床表現主要有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2]。目前,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西醫藥物種類有很多, 但療效均不理想, 有研究表明[3], 中醫中藥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一定的療效, 本院自2010年開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 效果較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 男82例, 女58例, 年齡47~81歲, 平均年齡(59.0±4.1)歲。其中, 勞累性心絞痛96例, 自發性心絞痛23例, 混合性心絞痛21例;56例合并有高血壓, 28例合并有糖尿病, 7例合并有陳舊性心肌梗死, 44例合并有高脂血癥。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學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4], 排除嚴重感染、嚴重肺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力衰竭或伴有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 臨床癥狀主要有:胸悶、胸痛、眩暈、氣促、惡心、出汗等。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70例, 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藥治療, 給予阿司匹林、硝酸酯類等藥物進行抗凝、降血壓、降血糖、調血脂等治療, 單硝酸異山梨酯片2次/d, 20 mg/次, 阿司匹林1次/d, 100 mg/次。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治療, 處方組成為:黃芪30 g, 丹參20 g, 當歸、山楂各15 g, 川芎12 g, 赤芍、地龍各10 g, 三七粉3 g, 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加用瓜蔞、薤白、桂枝、子參、沙參、葛根、肉桂、麥冬、五味子等, 1劑/d, 水煎服, 分2次服用, 連續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
1. 3 療效評價標準
1. 3. 1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5] 臨床療效根據《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和加重, 心絞痛基本消失, 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80%為顯效;心絞痛有所減輕, 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在50%~80%之間為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50%為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且疼痛時間變長為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 3. 2 心電圖療效評價標準[5] 心電圖療效根據《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 患者靜息心電圖缺血消失、平板運動試驗呈陰性者為顯效;ST段回升0.05 mV、倒置T波變淺>50%者為有效;ST-T段無任何變化、T波倒置加深者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2.86%,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86%,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70.00%, 實驗者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91.43%,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比較 治療后, 兩組患者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 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3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 現代研究證明, 該病的發生與血液黏滯度的增高有直接的關系[6]。祖國醫學認為,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胸痹”、“心痹”、“厥心痛”、“真心痛”的范疇, 發病原因多與冷熱失調, 情志不暢, 氣機失調有關, 病機主要有虛實兩方面[7], 多項研究表明, 中醫在治療“胸痹”、“心痛”方面有較好的療效。現代研究表明[8], 丹參具有抗凝、促進纖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能有效擴張外周血管, 改善微循環, 同時也能起到降脂、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赤芍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的作用;三七粉具有顯著的抗凝作用, 能明顯降低全血黏度, 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輸出量, 促進冠脈梗死區側支循環的形成;川芎能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肌缺氧狀況, 并能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葛根含有豐富的總黃酮和葛根素, 總黃酮能顯著降低心肌耗氧量, 增加氧供應, 葛根素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生地、女貞子具有一定的強心、利尿作用;生蒲黃能改變血脂成分, 具有降壓、擴張血管、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上述中藥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總有效率及心電圖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西藥治療的患者, 前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后者, 兩組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 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樂小飛.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觀察.海峽藥學, 2012, 24(3):95-96.
[2] 譚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25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1):303.
[3] 譚劫, 郭永誼, 張紅雨.冠心丹參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中國中醫急癥, 2010, 19(11):1836-1837.
[4] 陳灝珠.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4:8, 242.
[5] 陳可冀, 廖家楨, 肖鎮祥.心腦血管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311-319.
[6] Koeniy W. Association between plasma viscosity and pres-sure. Am J Hypertension, 1991(4):529-530.
[7] 鄧潤成.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0, 9(10):787-788.
[8] 蔡永敏, 任玉讓, 王黎, 等.最新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9:101-516.
[收稿日期:2014-04-24]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14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70例,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治療, 比較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2.86%,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86%,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70.00%, 實驗組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91.43%,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明顯減少患者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 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冠心病心絞痛;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 多發于中老年人, 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狹窄或痙攣而引起的一種急劇缺血、缺氧的臨床綜合征, 嚴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1]。該病并發癥較多, 死亡率較高, 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臨床表現主要有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2]。目前,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西醫藥物種類有很多, 但療效均不理想, 有研究表明[3], 中醫中藥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一定的療效, 本院自2010年開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 效果較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 男82例, 女58例, 年齡47~81歲, 平均年齡(59.0±4.1)歲。其中, 勞累性心絞痛96例, 自發性心絞痛23例, 混合性心絞痛21例;56例合并有高血壓, 28例合并有糖尿病, 7例合并有陳舊性心肌梗死, 44例合并有高脂血癥。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學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4], 排除嚴重感染、嚴重肺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力衰竭或伴有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 臨床癥狀主要有:胸悶、胸痛、眩暈、氣促、惡心、出汗等。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70例, 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藥治療, 給予阿司匹林、硝酸酯類等藥物進行抗凝、降血壓、降血糖、調血脂等治療, 單硝酸異山梨酯片2次/d, 20 mg/次, 阿司匹林1次/d, 100 mg/次。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治療, 處方組成為:黃芪30 g, 丹參20 g, 當歸、山楂各15 g, 川芎12 g, 赤芍、地龍各10 g, 三七粉3 g, 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加用瓜蔞、薤白、桂枝、子參、沙參、葛根、肉桂、麥冬、五味子等, 1劑/d, 水煎服, 分2次服用, 連續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
1. 3 療效評價標準
1. 3. 1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5] 臨床療效根據《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和加重, 心絞痛基本消失, 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80%為顯效;心絞痛有所減輕, 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在50%~80%之間為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50%為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且疼痛時間變長為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 3. 2 心電圖療效評價標準[5] 心電圖療效根據《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 患者靜息心電圖缺血消失、平板運動試驗呈陰性者為顯效;ST段回升0.05 mV、倒置T波變淺>50%者為有效;ST-T段無任何變化、T波倒置加深者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2.86%,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86%,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70.00%, 實驗者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91.43%,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比較 治療后, 兩組患者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 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3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 現代研究證明, 該病的發生與血液黏滯度的增高有直接的關系[6]。祖國醫學認為,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胸痹”、“心痹”、“厥心痛”、“真心痛”的范疇, 發病原因多與冷熱失調, 情志不暢, 氣機失調有關, 病機主要有虛實兩方面[7], 多項研究表明, 中醫在治療“胸痹”、“心痛”方面有較好的療效。現代研究表明[8], 丹參具有抗凝、促進纖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能有效擴張外周血管, 改善微循環, 同時也能起到降脂、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赤芍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的作用;三七粉具有顯著的抗凝作用, 能明顯降低全血黏度, 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輸出量, 促進冠脈梗死區側支循環的形成;川芎能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肌缺氧狀況, 并能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葛根含有豐富的總黃酮和葛根素, 總黃酮能顯著降低心肌耗氧量, 增加氧供應, 葛根素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生地、女貞子具有一定的強心、利尿作用;生蒲黃能改變血脂成分, 具有降壓、擴張血管、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上述中藥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總有效率及心電圖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西藥治療的患者, 前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后者, 兩組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 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樂小飛.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觀察.海峽藥學, 2012, 24(3):95-96.
[2] 譚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25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1):303.
[3] 譚劫, 郭永誼, 張紅雨.冠心丹參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中國中醫急癥, 2010, 19(11):1836-1837.
[4] 陳灝珠.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4:8, 242.
[5] 陳可冀, 廖家楨, 肖鎮祥.心腦血管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311-319.
[6] Koeniy W. Association between plasma viscosity and pres-sure. Am J Hypertension, 1991(4):529-530.
[7] 鄧潤成.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0, 9(10):787-788.
[8] 蔡永敏, 任玉讓, 王黎, 等.最新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9:101-516.
[收稿日期:2014-04-24]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14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70例,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治療, 比較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2.86%,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86%,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70.00%, 實驗組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91.43%,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明顯減少患者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 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冠心病心絞痛;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 多發于中老年人, 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狹窄或痙攣而引起的一種急劇缺血、缺氧的臨床綜合征, 嚴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1]。該病并發癥較多, 死亡率較高, 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臨床表現主要有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2]。目前,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西醫藥物種類有很多, 但療效均不理想, 有研究表明[3], 中醫中藥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一定的療效, 本院自2010年開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 效果較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 男82例, 女58例, 年齡47~81歲, 平均年齡(59.0±4.1)歲。其中, 勞累性心絞痛96例, 自發性心絞痛23例, 混合性心絞痛21例;56例合并有高血壓, 28例合并有糖尿病, 7例合并有陳舊性心肌梗死, 44例合并有高脂血癥。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學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4], 排除嚴重感染、嚴重肺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力衰竭或伴有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 臨床癥狀主要有:胸悶、胸痛、眩暈、氣促、惡心、出汗等。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70例, 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藥治療, 給予阿司匹林、硝酸酯類等藥物進行抗凝、降血壓、降血糖、調血脂等治療, 單硝酸異山梨酯片2次/d, 20 mg/次, 阿司匹林1次/d, 100 mg/次。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治療, 處方組成為:黃芪30 g, 丹參20 g, 當歸、山楂各15 g, 川芎12 g, 赤芍、地龍各10 g, 三七粉3 g, 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加用瓜蔞、薤白、桂枝、子參、沙參、葛根、肉桂、麥冬、五味子等, 1劑/d, 水煎服, 分2次服用, 連續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
1. 3 療效評價標準
1. 3. 1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5] 臨床療效根據《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和加重, 心絞痛基本消失, 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80%為顯效;心絞痛有所減輕, 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在50%~80%之間為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50%為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且疼痛時間變長為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 3. 2 心電圖療效評價標準[5] 心電圖療效根據《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 患者靜息心電圖缺血消失、平板運動試驗呈陰性者為顯效;ST段回升0.05 mV、倒置T波變淺>50%者為有效;ST-T段無任何變化、T波倒置加深者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2.86%,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86%,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70.00%, 實驗者患者心電圖總有效率為91.43%,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比較 治療后, 兩組患者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 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3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 現代研究證明, 該病的發生與血液黏滯度的增高有直接的關系[6]。祖國醫學認為,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胸痹”、“心痹”、“厥心痛”、“真心痛”的范疇, 發病原因多與冷熱失調, 情志不暢, 氣機失調有關, 病機主要有虛實兩方面[7], 多項研究表明, 中醫在治療“胸痹”、“心痛”方面有較好的療效。現代研究表明[8], 丹參具有抗凝、促進纖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能有效擴張外周血管, 改善微循環, 同時也能起到降脂、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赤芍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的作用;三七粉具有顯著的抗凝作用, 能明顯降低全血黏度, 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輸出量, 促進冠脈梗死區側支循環的形成;川芎能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肌缺氧狀況, 并能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葛根含有豐富的總黃酮和葛根素, 總黃酮能顯著降低心肌耗氧量, 增加氧供應, 葛根素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生地、女貞子具有一定的強心、利尿作用;生蒲黃能改變血脂成分, 具有降壓、擴張血管、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上述中藥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總有效率及心電圖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西藥治療的患者, 前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后者, 兩組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 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樂小飛.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觀察.海峽藥學, 2012, 24(3):95-96.
[2] 譚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25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1):303.
[3] 譚劫, 郭永誼, 張紅雨.冠心丹參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中國中醫急癥, 2010, 19(11):1836-1837.
[4] 陳灝珠.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4:8, 242.
[5] 陳可冀, 廖家楨, 肖鎮祥.心腦血管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311-319.
[6] Koeniy W. Association between plasma viscosity and pres-sure. Am J Hypertension, 1991(4):529-530.
[7] 鄧潤成.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0, 9(10):787-788.
[8] 蔡永敏, 任玉讓, 王黎, 等.最新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9:101-516.
[收稿日期: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