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賀 牟玲
沈陽地區34例惡性瘧疾誤診分析
朱賀 牟玲
瘧疾是由人類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寄生蟲病, 是全世界最為嚴重的傳染病之一, 臨床上以反復發作的間歇性寒戰、高熱、繼之出大汗后緩解為特點[1]。瘧疾分間日瘧、三日瘧、卵形瘧、惡性瘧, 其中惡性瘧臨床表現較復雜而多樣化, 易出現誤診。現對本院近1年來收治的34例外院誤診的惡性瘧疾進行分析討論。
本院2013年共收治外院未以瘧疾為診斷的后經本院確診為惡性瘧疾的病例34例, 其中男21例, 女13例 , 年齡19~65歲, 平均年齡(36±4.3)歲。診斷標準均參照第8版《傳染病學》, 血液涂片先用甲醇固定后再經吉姆薩染色后顯微鏡油鏡檢查, 尋找到瘧原蟲為確診, 34例病例均為確診病例。
2.1 誤診情況 34例患者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型為12例(35.2%), 腎綜合征出血熱 11例 (32.4%), 敗血癥6例(17.6%),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型4例(11.8%), 急性黃疸型肝炎1例(2.9%)。
2.2 誤診病例的臨床癥狀分析 34例除發熱、貧血外伴有頭痛30例(88.2%), 周身痛28例(82.3%), 腰痛25例(73.5%),惡心嘔吐23例(67.6%), 腹痛腹瀉15例(44.1%), 醬油色尿8例(23.5%), 皮膚鞏膜黃染6例(17.6%)。
2.3 誤診醫院分布 省級三甲醫院25例(73.5%), 市級三甲醫院6例(17.6%), 市級非三甲醫院3例(8.8%)。
2.4 流行病學調查 34例患者發病1個月前均有瘧疾流行國家旅居史, 其中出國旅游14例(41.1%), 出國務工13例(38.2%), 海員臨時經停5例(14.7%), 出國留學2例(5.9%)。
2.5 患者發病前應用過預防性用藥情況 應用過預防性藥物的13例(38.2%) , 未應用過預防性藥物的21例(61.8%)。
瘧疾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寄生蟲病。主要流行于熱帶及亞熱帶[2], 我國主要發病在海南、廣東、廣西等南方地區。東北是無瘧區, 但隨著經濟及交通旅游業的發展,人口流動日益頻繁, 由流行區域或境外輸入性瘧疾也時有發現。資料表明[3]非流行地區的人員到疫區后易感瘧疾, 癥狀重且不典型, 多為各種不適, 這種不特異性常導致誤診或漏診。有報道, 誤診率高達21.2%[4], 而平均死亡率高達4%~10%[5],已成為世界上一個新的公共衛生問題。應給予高度關注。本研究的患者均是由境外帶回的輸入性瘧疾, 誤診原因主要是非瘧地區醫生缺乏診治經驗, 不注意收集流行病學資料[6],忽視詢問流行病學的瘧區旅居史。另外對惡性瘧疾臨床多樣化及復雜性認識不足[7]。惡性瘧疾特征是發熱發冷伴受侵紅細胞的同步裂解, 其病理改變是波及腦肝腎的微血管病變。故臨床多臟器受損, 臨床表現多樣化, 與敗血癥、腎綜合征出血熱、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很多相似之處極易誤診。對從非洲等高瘧地區務工旅游回國人員, 如有不明原因發熱、寒戰等癥狀, 醫生應想到輸入性瘧疾的可能。詳問疫區生活史及早做血涂片。查到瘧原蟲是確診的主要可靠依據。
[1] 李蘭娟, 任紅.傳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280.
[2] 彭文偉.傳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50.
[3] 鐘慧瀾.熱帶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649-677.
[4] 陶文莊.瘧疾 28 例誤診臨床分析.臨床誤診誤治, 2000, 13(1): 23-23.
[5] 衛生部衛生防疫司.基礎瘧疾學.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2:43.
[6] 王俊學, 沈雪林, 蔡雄, 等.惡性瘧疾誤診一例.中華傳染病雜志, 2001, 19(5):280 .
[7] 李夢東, 王宇明.實用傳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1097.
2014-04-17]
110000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