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玲芳,胡曉丹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小兒外感發熱多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據統計[1],呼吸道病毒感染中90%患兒表現有發熱癥狀,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在目前臨床使用的退熱藥中,西藥療效肯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中藥飲片煎劑的口味苦澀,小兒難于接受;中成藥制劑療效遜于中藥飲片煎劑;溫水足浴作為常規物理降溫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輔助降低患兒的體溫,然臨床療效有限。中藥足浴在物理降溫的同時,通過足部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而發揮治療作用[2]。2012年1月至10月,本院兒科對60例因外感發熱住院的患兒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運用中藥足浴干預,并與溫水足浴輔助治療的患兒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符合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病毒和細菌感染)診斷標準及中醫感冒(表證)標準;年齡1~13周歲;病程在48 h以內;體溫37.9~41.0℃;家長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排除標準:高熱驚厥,體溫>41.0℃;治療期間自行服用退熱藥的患兒;合并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雙足有皮膚損傷、潰瘍等;過敏體質,已知對柴胡、桂枝、蘇葉、艾葉、薄荷、荊芥、金銀花、連翹、大青葉、防風等藥物成分過敏者。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的患兒12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兩組患兒基本情況見表1,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兒的基本情況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對癥及支持治療,病毒感染給予熱毒寧、痰熱清等靜脈滴注,細菌感染給予頭孢類抗生素靜脈滴注,適當補充液體;高熱(體溫≥39.1℃)予解熱貼冷敷額部或溫水擦浴[3],降溫后注意觀察降溫效果,如發現患兒因體溫驟降而出現大汗、面色蒼白、脈搏加快等虛脫現象[4],及時報告醫生,對癥處理。兩組均采用足浴輔助治療。
1.2.1 對照組 給予溫水足浴。將38~40℃溫水2 000 ml置于專用恒溫足浴盆中,將患兒雙足浸入足浴盆中,以泡過足踝為度,15~20 min/次,2~3次/d。
1.2.2 觀察組 給予中藥足浴。小兒退熱足浴基礎方為柴胡15 g、蘇葉15 g、艾葉15 g、薄荷20 g,中醫辨證為風寒證加荊芥15 g、防風15 g、桂枝15 g,中醫辨證為風熱證加金銀花15 g、連翹15 g、大青葉15 g。將上述中藥先浸泡30 min后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煎煮15 min,去渣,取汁2 000 ml。將藥液置于專用恒溫足浴盆中,調藥液溫度為38~40℃,將患兒雙足浸泡藥液中,以泡過足踝為度,15~20 min/次, 2~3次/d。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足浴后0.5 h、1 h 、2 h、3 h、4 h、5 h、6 h、24 h、48 h、72 h測體溫1次。 療效判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5],痊愈:用藥24~48 h內,體溫恢復正常(腋溫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癥候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恢復正常;顯效:用藥24~48 h內,體溫恢復正常,主要癥候大部分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接近正常;有效:用藥48~72 h內,體溫恢復正常,主要癥候部分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有所改善;無效:不符合以上標準者。痊愈、顯效和有效為總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秩和檢驗。
2.1 兩組患兒治療后不同時間的體溫變化 經Kruskal-Wallis檢驗,兩組患兒的干預前體溫、干預后0.5 h、1 h、2 h、3 h、4 h、5 h、6 h及干預后24 h、48 h、72 h體溫呈近似正態分布。兩組患兒治療6 h內體溫比較見表2,兩組患兒治療后24~72 h體溫比較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6 h內體溫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后24~72 h體溫比較℃)
2.2 兩組患兒治療總療效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總療效比較(例)
3.1 足浴機理 中醫外治法是祖國醫學的獨特用藥方法,歷史悠久,備受歷代醫家推崇。清代名醫吳師機認為藥浴等外治法“雖治在外,無殊治內”,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論斷,為中醫外治療法提供了理論依據[6]。小兒外感發熱其病變部位大多在肺衛,主因為風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其有邪者,潰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說明邪在肌表,可用足浴熏蒸、溫浴等法使汗出。祖國醫學認為[7],足與人體健康關系很大,雙足上有60余個穴位,約占全身穴位總數的10%,不但是人體經絡的集中處(匯集了將近身體一半經絡),而且與全身器官關系密切。通過足浴能刺激足部穴位和經絡,促使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調節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改善內臟產生的病理變化,提高機體自我防御及免疫力。
3.2 足浴中藥方的藥用機理 小兒退熱足浴方是由柴胡、薄荷、艾葉、蘇葉四味中藥煎制而成,其中柴胡味苦,微辛,氣平微寒,其外而清宣透達,和解少陽,且能升舉清陽,其所含的柴胡皂甙既有解熱、又有抑制多種病毒和細菌作用,療效卓著;薄荷、蘇葉,氣味辛香,能疏散風熱,清理頭目,祛除風寒,故可解除鼻塞癥狀;艾葉辛溫,發汗解表,且有抗流感病毒之功。全方共奏解表、疏風退熱、和解少陽之功效。同時,對于中醫辨證為外感風熱證者,添加金銀花、連翹性涼解表,大青葉清熱解毒;辨證為外感風寒證者,添加荊芥、防風辛溫發汗,解表散邪,桂枝辛溫解肌。
3.3 中藥足浴法輔助治療小兒外感發熱效果較好 小兒外感發熱選擇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法非常關鍵[8]。在對癥治療和急癥處理基礎上采用溫水足浴輔助治療,降溫雖然有一定療效,但采用中藥足浴輔助治療,在物理降溫的同時,通過足部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而發揮治療作用,降溫效果更佳。本文資料顯示,在治療后0.5 h、1 h觀察組平均體溫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 h后至72 h觀察組平均體溫都低于對照組,兩組各監測時段體溫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綜合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藥足浴輔助降溫效果優于溫水足浴法。
3.4 足浴實施中的注意點 小兒皮膚嬌嫩,水溫宜控制在38~40℃,不宜過熱、過涼;恒溫足浴盆需用塑料薄膜外套,每人用后更換,防止交叉感染;對于依從性差的嬰幼兒,管床護士在家長協同下共同完成中藥足浴的操作。
參考文獻:
[1] 汪永紅,時毓民,蔡國琴,等.小兒退熱靈藥理作用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7):320.
[2] 賈一江,龐國明,府強,等.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209-212.
[3] 陳朔暉,樓曉芳,凌云,等.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10):864.
[4] 伍麗華,廖勇仙,姜姿紅.消炎痛栓塞肛降溫后體溫測定時間的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9,8(2):132.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0.
[6] 宋家華,曾彩瓊.小兒發熱的中醫外治法研究概況[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4,4(5):86.
[7] 殷翠云,李小紅,馮秋華.中藥足浴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療效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2,11(11):1082-1083.
[8] 王亞蓮,梁君妃,馬立海.中藥穴位貼敷輔助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2,11(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