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霞


摘 要:“新年畫運動”是在新中國成立之時,作為新中國文藝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提出。新年畫運動倡導工筆畫與年畫的結合,這種新的繪畫形式為新中國的畫壇帶來勃勃生機。本文通過對新工筆的產生及發展的回顧,探究新年畫運動對現代工筆繪畫產生的影響和意義。
關鍵詞:工筆畫 新年畫 新年畫運動 現當代工筆畫
工筆畫,古稱“丹青”,是我們現在所謂的“中國畫”的本體樣式。工筆繪畫以其用筆設色,工整細致、 富麗堂皇,構圖嚴謹,色彩絢麗,具有有較強的裝飾性與自由帥性的水墨繪畫成為中國畫技法兩大組成部分。由于,元代之后,文人水墨畫因其占據畫壇主流,寫意山水因能體現出文人內心的苦悶與沒落,抒發出世情懷,從而形成中國畫壇數百年間“獨尊水墨”的格局。
新中國成立之后,新的政體需要新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其政治思想,服務其政體理念,工筆畫因其通俗易懂、親近宜人、工整細致的特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而也出現了大量優秀的工筆畫藝術作品。在建國前后發起的各種文藝運動中,“新年畫運動”無疑對工筆畫重新興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這一歷史階段以及建國后工筆畫發展脈絡的梳理,有助于審視當今工筆畫發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了解工筆畫創作的多元格局,從而能夠正確分析工筆畫的發展格局和學術走向。
一、“新年畫運動”的提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對于20世紀中國的文化和政治重建而言,新中國的成立所產生地影響無疑遠遠超越了之前政體變化給社會帶來的影響,體制的建立也給這種變化和重建帶來穩定的政治格局,“新年畫運動”既是在此背景中作為新中國文藝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提出。1949年11月23日,毛澤東同意由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署名發表文化部《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并于 27日由《人民日報》公開發表,指示中要求“各地政府文教部門和文藝團體應當發動和組織新美術工作者從事新年畫制作,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重要的和有廣泛效果的藝術工作,反對某些美術工作者輕視這種普及工作的傾向”①。《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發布之后,對各地文教機關和美術團體的創作出版活動的影響上是非常深遠的,這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發布的第一份對美術創作活動的中央性質指導文件,各地的文教機關和美術團體積極組織新年畫的創作和出版工作,全國各地先后投入到新年畫的制作,以年畫這種群眾所喜愛的藝術形式進行新政權、新意識形態的推廣與宣傳運動。 既然提到新中國工筆畫的發展,那么“新年畫運動”與工筆畫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聯呢?這還要從“新年畫”的創作形式和方法談起。在1949年7月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的發言中,江豐提出:“解放區的美術工作者作畫多吸取民間藝術單線平涂的畫法,因為這種較為單純而又明快的畫法,群眾以及民間藝人容易學,容易模仿,同時也便于印刷” ②。由于江豐的倡導,“單線平涂”的創作方法成為年畫創作的主要藝術方法,而工筆畫又成為單線平涂創作方法的最好載體。
圖1 群英會上的趙桂蘭 林崗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51
二、工筆畫創作形式的改變
在新中國大的政治體制背景之下,新年畫運動的倡導引出的工筆畫與年畫的結合,使得許多工筆重彩畫家如徐燕蓀、陳之佛、吳光宇、王叔暉等,都積極參與到新年畫的創作中。用工筆畫的表現形式描繪的新年畫③,即不同于以往工筆畫的創作思路,亦區別于“舊”年畫的創作形式,那么什么樣的創作標準符合新中國文藝建設需要?1951年1月3日,《人民日報》的“人民畫刊”在顯著位置上發表了由林崗繪制的《群英會上的趙桂蘭》(圖1) ④,作者以古典的精細、嚴謹、和諧的風格,在內容和繪制方法上把工筆畫繪制的新年畫推向了一個時代高峰,被認為是“民間年畫,延安時代以來的新年畫的進一步發展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⑤。
圖2 全國各民族大團結 葉淺予 1952
《群英會上的趙桂蘭》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幅作品為日后新年畫的創作提供了規范和標準,它所展現的領袖題材的構圖方式和人物刻畫方法,成為日后很多工筆新年畫效仿的對象。與此同時, 1950年和1952年文化部以及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聯合新華書店舉辦兩次“全國年畫展覽”,并設置“新年畫創作獎金”,又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美術家的創作熱情,葉淺予、石魯、李可染、黃永玉、潘天壽、陸儼少、力群……等大批畫家也以工筆畫的形式投入到新中國美術的創作中。雖然這些畫家來自不同的創作背景,但是從創作形式來講,通過細致刻畫主體人物并追求畫面莊嚴肅穆氛圍,并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思想以及追隨形式發展,成為眾多畫家創作訴求的主要方式,如葉淺予的《全國各民族大團結》(1952)(圖2),作者采用全景式構圖,描繪領袖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舉杯祝酒的情景,畫面采用單線平涂的工筆重彩方法,反映了各族人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中心突出、結構嚴謹,是建國初期工筆新年畫創作的一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后類似作品相繼涌現,如古元的《毛主席和農民版畫家》、阿老的《中朝部隊前線勝利聯歡》、鄧澍的《保衛和平》等等,都呈現出與以往工筆畫作品完全不同風格和創作方法。
除了采用全景式構圖表現一定的政治思想和革命任務,通過狀物精細、藝術語言通俗易懂的特點,表現新生活、描繪新政權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成為工筆畫創作的另一轉變,如姜燕的作品《考考媽媽》,作者通過描繪家庭生活的瞬間情景,以生動活潑的繪畫語言展現女兒考問媽媽的特定情節,豐富的刻畫了親切、樸實、自然的人物情態。表現方式類似的作品還出現在石魯的《幸福婚姻》、李可染的《黃牛圖》、李宏仁的《趕廟會》、楊文秀的《好婆媳》等等作品,這些以工筆形式創作的新年畫作品,無一例外的通過對現實生活場景的生動刻畫,展現新政權、新體制下人民幸福生活的瞬間情景。
三、新年畫運動的影響
1956年2月,在北京美協展覽館舉辦了“新舊年畫、民間玩具展覽會”,展覽會中除了展出新年畫創作的優秀作品之外,之前被排斥在主流話語之外的月份牌年畫、表現神仙道士的民間年畫也出現在展覽之列。由此之后,對新年畫的爭議不斷涌現,1956年至1958年的《美術》即刊登了十余篇討論年畫創作的文章,這些文章都站在不同立場對新年畫以及民間年畫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年畫的討論雖然并沒有改變新年畫一枝獨秀的壟斷地位,但確實為年畫創作的多樣性局面提供了言論支持。1958年反右斗爭開始之后,文藝政策的重新調整以及之前在主流藝術刊物中對“舊”年畫藝術價值認識的回歸,使得各個畫種的新年畫畫家重新步入到自身的專業創作中,新年畫運動也結束了將近十年的全盛時期。60年代之后,隨著新中國培養的一批年輕畫家的成長,用工筆畫創作的新年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韓敏的《毛主席和我們心連心》,劉文西的《共歡同樂》,蔣采蘋的《山花爛漫》等等,雖然這些作品都有完善的技巧表現及極高的藝術價值,但還是沒能阻擋新年畫式微的趨勢,隨著文革的結束,撥亂反正新時代的開啟,新年畫隨之退出了那特殊的歷史舞臺。
即便對新年畫運動存在著諸多爭議,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去審視50年代初期發起的、以單線平涂為主要創作手法的新年畫運動,都難以否定它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先,這場運動最直接的影響則是對工筆畫地位的提升。1949年之前的工筆畫所描繪的多為神仙道士、才子佳人,或者表現花鳥魚蟲等生活細物,很少觸及社會現實生活,也難以承擔起中國畫的變革和發展的重任。新年畫運動使得這一古老畫種在新形勢、新體制下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各個畫種的畫家參與到新年畫運動的創作中,在政治激發的創作熱情下出現了一大批無論從題材、技法以及筆墨情趣上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通過對現實生活、歷史事件以及時代英雄工謹細致的刻畫,使工筆畫在現實主義、寫實主義題材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其次,新年畫運動的開展對豐富工筆畫繪畫語言、擴展創作題材方面也不可小覷。對民族風情的刻畫是新年畫創作中的一個主要題材,少數民族服飾的鮮艷、裝飾性強的特點,給畫家的創作擴展了表現空間,利用工筆畫精工細化的特點,通過對罕見風情引發的審美意義,使新年畫、工筆畫在更為寬闊的領域里表現出獨特的社會價值。
再者,新年畫運動中對現實主義題材的描繪也使得審美再也不僅僅局限在專業領域的小范圍之內,至1958年全國發行的新年畫已經達到人手一張的數量,可見其發行數量之大、影響范圍之廣。審美普及化,描繪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更為后來藝術創作隊伍的擴大提供了可能,同時也影響到后來的美術運動和美術創作。
新年畫運動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對新體制的建立在藝術創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它所起到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雖然新年畫運動在程式化、政治化、體制化等方面飽受爭議,但是對新中國美術審美基礎的影響不可小覷。八十年代之后,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以及文藝風向的撥亂反正,新年畫運動中對單線平涂繪畫方式的推崇,不但在工筆畫的創作中凸顯出來,同時也影響到其它畫種的繪畫語言的表現,而這種影響也必定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存在下去,在不同的時期用不同的方式繼續演繹著新中國初期的文藝發展路線。
注釋:
①《文化部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載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1》[M].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
②陳履生.新中國美術圖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P78.
③雖然工筆畫是表現新年畫的主要表現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繪制方法,如線條清晰、色彩鮮明的木刻年畫以及上海地區盛行的月份牌擦筆年畫,在當時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銷售市場。
④江豐.解放區的美術工作[M],載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宣傳處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1950.
⑤何溶.群英會上的趙桂蘭[J].載《美術》,1960(1).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