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婕
摘 要 公共選修課是大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渠道;在體現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公共選修課發揮著顯著作用。本文以師范高校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結合訪談調查,了解公共選修課的基本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并為促進師范大學課程優化與完善提出改進對策。
關鍵詞 公共選修課 師范大學 辦學特色 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Normal Colleg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LIU Jie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Elective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college system, is an effective channel for independent learning; in reflecting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public electiv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paper, normal college undergraduates for the study,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ublic elective, analyze problems and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normal college cours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normal college; norm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study
公共選修課(即公選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平臺,展現教學特色的主要陣地。其在課程體系中的特殊價值,歷來為專家學者所關注。本文以師范高校在校學生為例,在對公選課的現狀進行分析為基礎上,對師范學校公選課的課程建設進行探索。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為了解公選課的基本現狀,此次采用自編公共選修課基本情況調查問卷,采取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在教學樓發放問卷,當場回收問卷并收集建議。與此同時對5名學生(大二和大三學生各2名,大四學生1名)進行訪談調查,以進一步了解情況,對問卷進行補充。本次問卷的對象涉及文科、理科及管理專業學生。以學生的維度對選修課進行分析研究。
2 大學生公選課的基本情況與問題分析
2.1 影響學生公選課選擇的因素
2.1.1 學生選課動因分析
圖1 學生選課動因
在分析大學生公選課的基本情況時,首先從學生的選課動機問題入手。據以往的相關調查認為,大學生選課存在極大盲目性。認為選課中“重技能與實用,輕知識與學術”的現象普遍存在。然而此次調查,顯示了不盡相同的調查結果,并由此分析學生課程選擇的影響因素。
據調查結果統計顯示(圖1),以增加知識廣度,提高自我修養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50%,以培養發展興趣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20%,以培養實際技能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15%,以拓展專業知識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10%,而以獲取實際就業指導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5%。
綜上所述,以增加知識、提高素質、培養興趣為目標,而進行積極的自我完善在學生選課動機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訪談中,一位大三年級的學生談及這個問題,這樣描述道“我希望通過了解更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來豐富視野和提升自我修養,選修課是一個有效的途徑,而具體的實用類知識可以慢慢積累,而且獲取途徑也很多。”
2.1.2 學生選課影響因素
圖2 影響公共選修課選擇的首要因素
圖2顯示了影響學生具體課程選擇的因素,依據興趣愛好選擇的學生達50%,根據課程名稱選擇的學生達20%,其余根據學長推薦、根據課程名稱、為增加專業知識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各占10%。
筆者通過訪問學校選課系統,發現大部分的公選課只有課程名稱、上課時間、開設課程的院系名稱的簡單信息,僅有少數幾個課程有較具體的課程描述、任課教師簡介。一位學生這樣解釋當時選課的情況“我是個文科生,很喜歡古代文化,本來我向師姐了解到民俗學這門課很有意義,打算選這門課的,沒想到大家都要選它,名額有限我沒搶到,就根據課程名稱選了一個文科性質的課程。”
我們可以看到,由于信息缺乏,學生了解課程的途徑十分有限,在不清楚課程的目的意義的情況下,根據學長的導向和同學的推薦獲得有關信息。在此情況下,同學盲目從眾而選擇課程,影響學生真正學習到所需知識,形成熱門課程“一座難求”,冷門課程“門可羅雀”的尷尬處境。
2.1.3 學生選課的其他影響因素
在調查結果的反饋和整理中,性別差異與專業差異也對學生的課程選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數據分析顯示,70%的女生傾向于選擇文學、歷史、教育、營養保健和藝術類的課程,如西方文化史、營養與保健等;相比之下男生更樂于嘗試不同課程,他們的興趣分布更加廣泛。這反映了男女生的個性差異對選課取向的影響,專業差異對公選課的影響,在理工科學生中體現更明顯。與文科學生相比,理工科學生的公選課選擇與本科課程有更高的相關度。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特定課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需要一定知識基礎為背景。如“生物科學導論”這門課程比較專業化,更適合生物專業學生或愛好生物科學的同學學習。另一方面,由于文理科學生學習方式、認知方式的差異,文科學生在學習理科知識時,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造成文科生的畏難情緒,而在文史類科目中選擇公選課,其限制并不明顯,因而相關程度并不顯著。endprint
2.2 學生公選課的學習與課程評價
在選課結束后,學生與教師相會于課堂,是選課預期與課程實際相對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現實存在著一定矛盾有待解決。
2.2.1 學生的學習態度
由圖3可知,50%的學生偶爾逃課,30%的學生經常逃課,另有20%的學生能做到全勤出席。究其原因,首先,熱門課程聽課學生眾多,一座難求打擊了一些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學生盲目選課而對課程缺乏興趣,因而被動聽課進而逃課;再次,因為選修課大都在周末開課,學生在周末有其他安排,逃課成為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就像一位同學所說“雖然我很喜歡這門課,但是有時周末會有其它安排,偶爾難免一兩次的逃課”。
圖3 選修課出勤情況 圖4 公選課有待改進因素
2.2.2 學生對公選課的課程評價
為進一步分析公選課現存問題,促進課程優化,圖4是學生對公選課改進的觀點。60%的同學希望在課程設置方面得到提高,30%的同學希望在課程管理方面有所改進,另有10%的同學希望教師教學方面有所變革。一位同學表示“希望學校提供更豐富的課程資源給我們進行選擇,讓我們領略大學和大師的魅力”,受訪學生普遍表現了對優質課程的期望。
3 對公選課現存問題的改進對策與普通師范大學的公選課課程優化建議
3.1 針對公選課現狀及現存問題的改進對策
3.1.1 課程設置與管理
首先,為減少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切實規范公選課的課程信息。完善有關課程的課程簡介和教師簡介,并對教學方式、考核要求、開課目的意義等具體信息進一步豐富。還可以在選課頁面,增加學生評價交流的鏈接。一方面,客觀的課程評價對選課學生的課程選擇有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任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其次,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供更加優質豐富的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學科建設。選修課應呈現出更多彩的課程內容,更新穎的教學方式等。比如可以邀請校外學者專家和科研人員為本科生開課;作為師范高校,可以就近邀請教學名師為師范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發展指點迷津。以學生發展為重,兼顧社會需求,切實打造優質公選課。
3.1.2 學生管理與考核
對學生的管理與考核,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大多數公選課采取在學期末上交論文或作品的方式評定學生學習效果,一方面不利于學生保證日常出勤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不利于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綜上所述,公選課的管理和考核應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并適度增加量化評價比重。改變傳統分數扎堆的現象,使學生間期末成績形成一定差異,以更好反映學生學習的差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2 高等師范大學公選課課程設置優化建議
課程作為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方式,歷來是教育科學研究關注的一個重點。課程的設置能體現和突出辦學特色。高等師范大學的辦學思想、人才培養目標等教育愿景都需要通過具體的課程來實現。
為凸顯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特色和教育目標,高等師范大學的公共選修課應在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自我修養和培養教師綜合素質方面投入更多力量。
具體而言,為彌補專業課偏重學術性知識的知識體系的缺陷,公選課應提高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一方面,開設培養師范技能的實驗課,比如舞蹈課、鋼琴課、繪畫課等。并強化對師范生的“三筆一話(毛筆字、粉筆字、鋼筆字、普通話)”的培訓,形成基本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合格的教師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應開設對學生教學實踐方面的公選課,聘請教學名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廣泛開展課程實習,將公選課發展為專業課理論的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縮短畢業后的教師職業適應期。
通過建設適應學校辦學特色的優質公共選修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實現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宗旨。
參考文獻
[1] 張紅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8.
[2] 徐龍.對升格后高等師范學校發展的初步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2).
[3] 張忠華.關于大學課程設置的三個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11(6).
[4] 劉筱.高校公選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10.endprint
2.2 學生公選課的學習與課程評價
在選課結束后,學生與教師相會于課堂,是選課預期與課程實際相對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現實存在著一定矛盾有待解決。
2.2.1 學生的學習態度
由圖3可知,50%的學生偶爾逃課,30%的學生經常逃課,另有20%的學生能做到全勤出席。究其原因,首先,熱門課程聽課學生眾多,一座難求打擊了一些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學生盲目選課而對課程缺乏興趣,因而被動聽課進而逃課;再次,因為選修課大都在周末開課,學生在周末有其他安排,逃課成為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就像一位同學所說“雖然我很喜歡這門課,但是有時周末會有其它安排,偶爾難免一兩次的逃課”。
圖3 選修課出勤情況 圖4 公選課有待改進因素
2.2.2 學生對公選課的課程評價
為進一步分析公選課現存問題,促進課程優化,圖4是學生對公選課改進的觀點。60%的同學希望在課程設置方面得到提高,30%的同學希望在課程管理方面有所改進,另有10%的同學希望教師教學方面有所變革。一位同學表示“希望學校提供更豐富的課程資源給我們進行選擇,讓我們領略大學和大師的魅力”,受訪學生普遍表現了對優質課程的期望。
3 對公選課現存問題的改進對策與普通師范大學的公選課課程優化建議
3.1 針對公選課現狀及現存問題的改進對策
3.1.1 課程設置與管理
首先,為減少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切實規范公選課的課程信息。完善有關課程的課程簡介和教師簡介,并對教學方式、考核要求、開課目的意義等具體信息進一步豐富。還可以在選課頁面,增加學生評價交流的鏈接。一方面,客觀的課程評價對選課學生的課程選擇有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任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其次,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供更加優質豐富的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學科建設。選修課應呈現出更多彩的課程內容,更新穎的教學方式等。比如可以邀請校外學者專家和科研人員為本科生開課;作為師范高校,可以就近邀請教學名師為師范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發展指點迷津。以學生發展為重,兼顧社會需求,切實打造優質公選課。
3.1.2 學生管理與考核
對學生的管理與考核,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大多數公選課采取在學期末上交論文或作品的方式評定學生學習效果,一方面不利于學生保證日常出勤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不利于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綜上所述,公選課的管理和考核應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并適度增加量化評價比重。改變傳統分數扎堆的現象,使學生間期末成績形成一定差異,以更好反映學生學習的差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2 高等師范大學公選課課程設置優化建議
課程作為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方式,歷來是教育科學研究關注的一個重點。課程的設置能體現和突出辦學特色。高等師范大學的辦學思想、人才培養目標等教育愿景都需要通過具體的課程來實現。
為凸顯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特色和教育目標,高等師范大學的公共選修課應在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自我修養和培養教師綜合素質方面投入更多力量。
具體而言,為彌補專業課偏重學術性知識的知識體系的缺陷,公選課應提高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一方面,開設培養師范技能的實驗課,比如舞蹈課、鋼琴課、繪畫課等。并強化對師范生的“三筆一話(毛筆字、粉筆字、鋼筆字、普通話)”的培訓,形成基本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合格的教師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應開設對學生教學實踐方面的公選課,聘請教學名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廣泛開展課程實習,將公選課發展為專業課理論的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縮短畢業后的教師職業適應期。
通過建設適應學校辦學特色的優質公共選修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實現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宗旨。
參考文獻
[1] 張紅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8.
[2] 徐龍.對升格后高等師范學校發展的初步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2).
[3] 張忠華.關于大學課程設置的三個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11(6).
[4] 劉筱.高校公選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10.endprint
2.2 學生公選課的學習與課程評價
在選課結束后,學生與教師相會于課堂,是選課預期與課程實際相對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現實存在著一定矛盾有待解決。
2.2.1 學生的學習態度
由圖3可知,50%的學生偶爾逃課,30%的學生經常逃課,另有20%的學生能做到全勤出席。究其原因,首先,熱門課程聽課學生眾多,一座難求打擊了一些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學生盲目選課而對課程缺乏興趣,因而被動聽課進而逃課;再次,因為選修課大都在周末開課,學生在周末有其他安排,逃課成為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就像一位同學所說“雖然我很喜歡這門課,但是有時周末會有其它安排,偶爾難免一兩次的逃課”。
圖3 選修課出勤情況 圖4 公選課有待改進因素
2.2.2 學生對公選課的課程評價
為進一步分析公選課現存問題,促進課程優化,圖4是學生對公選課改進的觀點。60%的同學希望在課程設置方面得到提高,30%的同學希望在課程管理方面有所改進,另有10%的同學希望教師教學方面有所變革。一位同學表示“希望學校提供更豐富的課程資源給我們進行選擇,讓我們領略大學和大師的魅力”,受訪學生普遍表現了對優質課程的期望。
3 對公選課現存問題的改進對策與普通師范大學的公選課課程優化建議
3.1 針對公選課現狀及現存問題的改進對策
3.1.1 課程設置與管理
首先,為減少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切實規范公選課的課程信息。完善有關課程的課程簡介和教師簡介,并對教學方式、考核要求、開課目的意義等具體信息進一步豐富。還可以在選課頁面,增加學生評價交流的鏈接。一方面,客觀的課程評價對選課學生的課程選擇有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任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其次,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供更加優質豐富的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學科建設。選修課應呈現出更多彩的課程內容,更新穎的教學方式等。比如可以邀請校外學者專家和科研人員為本科生開課;作為師范高校,可以就近邀請教學名師為師范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發展指點迷津。以學生發展為重,兼顧社會需求,切實打造優質公選課。
3.1.2 學生管理與考核
對學生的管理與考核,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大多數公選課采取在學期末上交論文或作品的方式評定學生學習效果,一方面不利于學生保證日常出勤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不利于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綜上所述,公選課的管理和考核應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并適度增加量化評價比重。改變傳統分數扎堆的現象,使學生間期末成績形成一定差異,以更好反映學生學習的差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2 高等師范大學公選課課程設置優化建議
課程作為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方式,歷來是教育科學研究關注的一個重點。課程的設置能體現和突出辦學特色。高等師范大學的辦學思想、人才培養目標等教育愿景都需要通過具體的課程來實現。
為凸顯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特色和教育目標,高等師范大學的公共選修課應在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自我修養和培養教師綜合素質方面投入更多力量。
具體而言,為彌補專業課偏重學術性知識的知識體系的缺陷,公選課應提高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一方面,開設培養師范技能的實驗課,比如舞蹈課、鋼琴課、繪畫課等。并強化對師范生的“三筆一話(毛筆字、粉筆字、鋼筆字、普通話)”的培訓,形成基本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合格的教師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應開設對學生教學實踐方面的公選課,聘請教學名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廣泛開展課程實習,將公選課發展為專業課理論的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縮短畢業后的教師職業適應期。
通過建設適應學校辦學特色的優質公共選修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實現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宗旨。
參考文獻
[1] 張紅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8.
[2] 徐龍.對升格后高等師范學校發展的初步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2).
[3] 張忠華.關于大學課程設置的三個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11(6).
[4] 劉筱.高校公選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