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新?王艷娉
【摘要】 目的 分析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和不良反應。方法 精神分裂癥患者130例, 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研究組65例予以氨磺必利治療, 對照組65例采用利培酮治療, 療程共計8周, 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 PANSS) 和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其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3%,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 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8周末研究組和對照組PANSS總分值均顯著下降(P<0.05);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優于利培酮, 且不良反應與利培酮相似。
【關鍵詞】 氨磺必利;利培酮;精神分裂癥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加, 精神性疾病發病率正逐年增高, 精神分裂癥在精神性疾病中較常見。其常見治療藥物為氯氮平、奧氮平、利培酮等, 而對于氨磺必利的相關研究較少。氨磺必利是選擇性巴胺能D2和D3受體拮抗劑, 低劑量時緩解陰性癥狀, 高劑量時治療陽性癥狀, 目前國內對氨磺必利與利培酮療效及對這兩種藥物不良反應作用的對比研究較少, 本研究進一步比較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和安全性,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患者, 符合中國精神障礙與診斷標準第3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排除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軀體疾病,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有酒精及藥物濫用史, 有嚴重沖動 攻擊行為或自殺企圖者, 對氨磺必利及利培酮過敏或高過敏體質者;最后入選的患者共計130例,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65例, 研究組:男32例, 女33例;年齡17~62 歲, 平均年齡(34.9±5.2) 歲;對照組:男30例, 女35例, 年齡16~64歲, 平均年齡(35.2±4.9) 歲;兩組各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未用藥或首發的患者直接給予口服藥物治療, 對已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 停藥2周作為藥物清洗期, 然后再給予相應口服藥物進行治療。氨磺必利為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商品名索里昂, 規格200 mg/片), 治療劑量為200~800 mg/d。利培酮為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商品名索樂, 規格1mg/片), 治療劑量為1~4 mg/d。兩組均治療8周, 然后根據病情及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調整, 療程為8周;對于治療中出現失眠者, 可酌情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出現錐體外系反應服用苯海索片。
1. 3 療效及不良反應評定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2、4和8周, 進行陽性與陰性量表(PANSS)評定, 臨床療效:總減分率≥75%為痊愈;50%~74%為顯效;25%~49%為好轉;為<25%無效。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及好轉率之和;不良反應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結果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療效比較 8周末研究組臨床治愈4例, 顯效22例, 有效28例, 無效11例, 臨床總有效率為83%。對照組臨床治愈5例, 顯效21例, 有效24例, 無效15例, 臨床總有效率為77%。兩組間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PANSS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前PANSS評分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8周后, 兩組PANSS總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 且研究組PANSS總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不良反應 研究期間,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 但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藥物副反應。對照組頭暈12例、口干11例、靜坐不能8 例、肌強直4例、停經泌乳4例、無體重增加;研究組頭暈11例、口干10例、靜坐不能9例、肌強直6例、停經泌乳3例、體重增加1例;研究組總不良反應率62%, 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率60%(P>0.05)。上述不良反應經對癥治療均能明顯緩解或耐受。
3 討論
氨磺必利屬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 其作用機制較其他藥物獨特, 有雙重多巴胺( DA)拮抗功能[1], 低劑量是選擇性阻斷突觸前D2/D3受體, 消除突觸前抑制, 致多巴胺在突觸間隙增加, 前額皮質多巴胺功能相應增強, 而這被認為可改善陰性癥狀有關;而高劑量是阻斷突觸后D2/D3受體, 可減少多巴胺結合位點, 同時減少紋狀體乙酰膽堿水平有關;提示氨磺必利除可改善陽性癥狀;另外其對邊緣系統作用的相對選擇性而使氨磺必利的發生危險較低;同時對其他非多巴胺受體幾乎不發生作用, 減少了各種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2]。
本研究中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3%, 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77%,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研究組和對照組PANSS總分變化分別為(49.04±11.02), (44.06±10.83)(P<0.05), 與相關文獻研究結果相似[3], 說明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均有確切的療效, 且氨磺必利療效優于利培酮。氨磺必利的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暈、口干、靜坐不能、肌強直、停經泌乳, 其發生率和對照組相似(P>0.05)。
綜上所述, 氨磺必利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精神分裂癥藥物, 其療效優于利培酮, 且無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臨床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素培, 張瑞玲, 王來海, 等.氨磺必利的藥理學進展與臨床應用評價.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1, 11(8):679.
[2] 陳妍, 陳美娟.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癥中的研究進展.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11, 11(1):83-85.
[3] 韓剛亞, 嚴冬梅, 張新風.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的隨機雙盲雙模擬平行對照試驗.藥物流行病學雜志, 2012, 21(4):257.
[收稿日期:2014-04-23]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和不良反應。方法 精神分裂癥患者130例, 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研究組65例予以氨磺必利治療, 對照組65例采用利培酮治療, 療程共計8周, 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 PANSS) 和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其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3%,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 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8周末研究組和對照組PANSS總分值均顯著下降(P<0.05);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優于利培酮, 且不良反應與利培酮相似。
【關鍵詞】 氨磺必利;利培酮;精神分裂癥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加, 精神性疾病發病率正逐年增高, 精神分裂癥在精神性疾病中較常見。其常見治療藥物為氯氮平、奧氮平、利培酮等, 而對于氨磺必利的相關研究較少。氨磺必利是選擇性巴胺能D2和D3受體拮抗劑, 低劑量時緩解陰性癥狀, 高劑量時治療陽性癥狀, 目前國內對氨磺必利與利培酮療效及對這兩種藥物不良反應作用的對比研究較少, 本研究進一步比較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和安全性,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患者, 符合中國精神障礙與診斷標準第3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排除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軀體疾病,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有酒精及藥物濫用史, 有嚴重沖動 攻擊行為或自殺企圖者, 對氨磺必利及利培酮過敏或高過敏體質者;最后入選的患者共計130例,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65例, 研究組:男32例, 女33例;年齡17~62 歲, 平均年齡(34.9±5.2) 歲;對照組:男30例, 女35例, 年齡16~64歲, 平均年齡(35.2±4.9) 歲;兩組各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未用藥或首發的患者直接給予口服藥物治療, 對已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 停藥2周作為藥物清洗期, 然后再給予相應口服藥物進行治療。氨磺必利為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商品名索里昂, 規格200 mg/片), 治療劑量為200~800 mg/d。利培酮為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商品名索樂, 規格1mg/片), 治療劑量為1~4 mg/d。兩組均治療8周, 然后根據病情及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調整, 療程為8周;對于治療中出現失眠者, 可酌情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出現錐體外系反應服用苯海索片。
1. 3 療效及不良反應評定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2、4和8周, 進行陽性與陰性量表(PANSS)評定, 臨床療效:總減分率≥75%為痊愈;50%~74%為顯效;25%~49%為好轉;為<25%無效。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及好轉率之和;不良反應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結果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療效比較 8周末研究組臨床治愈4例, 顯效22例, 有效28例, 無效11例, 臨床總有效率為83%。對照組臨床治愈5例, 顯效21例, 有效24例, 無效15例, 臨床總有效率為77%。兩組間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PANSS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前PANSS評分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8周后, 兩組PANSS總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 且研究組PANSS總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不良反應 研究期間,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 但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藥物副反應。對照組頭暈12例、口干11例、靜坐不能8 例、肌強直4例、停經泌乳4例、無體重增加;研究組頭暈11例、口干10例、靜坐不能9例、肌強直6例、停經泌乳3例、體重增加1例;研究組總不良反應率62%, 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率60%(P>0.05)。上述不良反應經對癥治療均能明顯緩解或耐受。
3 討論
氨磺必利屬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 其作用機制較其他藥物獨特, 有雙重多巴胺( DA)拮抗功能[1], 低劑量是選擇性阻斷突觸前D2/D3受體, 消除突觸前抑制, 致多巴胺在突觸間隙增加, 前額皮質多巴胺功能相應增強, 而這被認為可改善陰性癥狀有關;而高劑量是阻斷突觸后D2/D3受體, 可減少多巴胺結合位點, 同時減少紋狀體乙酰膽堿水平有關;提示氨磺必利除可改善陽性癥狀;另外其對邊緣系統作用的相對選擇性而使氨磺必利的發生危險較低;同時對其他非多巴胺受體幾乎不發生作用, 減少了各種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2]。
本研究中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3%, 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77%,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研究組和對照組PANSS總分變化分別為(49.04±11.02), (44.06±10.83)(P<0.05), 與相關文獻研究結果相似[3], 說明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均有確切的療效, 且氨磺必利療效優于利培酮。氨磺必利的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暈、口干、靜坐不能、肌強直、停經泌乳, 其發生率和對照組相似(P>0.05)。
綜上所述, 氨磺必利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精神分裂癥藥物, 其療效優于利培酮, 且無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臨床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素培, 張瑞玲, 王來海, 等.氨磺必利的藥理學進展與臨床應用評價.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1, 11(8):679.
[2] 陳妍, 陳美娟.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癥中的研究進展.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11, 11(1):83-85.
[3] 韓剛亞, 嚴冬梅, 張新風.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的隨機雙盲雙模擬平行對照試驗.藥物流行病學雜志, 2012, 21(4):257.
[收稿日期:2014-04-23]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和不良反應。方法 精神分裂癥患者130例, 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研究組65例予以氨磺必利治療, 對照組65例采用利培酮治療, 療程共計8周, 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 PANSS) 和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其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3%,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 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8周末研究組和對照組PANSS總分值均顯著下降(P<0.05);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優于利培酮, 且不良反應與利培酮相似。
【關鍵詞】 氨磺必利;利培酮;精神分裂癥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加, 精神性疾病發病率正逐年增高, 精神分裂癥在精神性疾病中較常見。其常見治療藥物為氯氮平、奧氮平、利培酮等, 而對于氨磺必利的相關研究較少。氨磺必利是選擇性巴胺能D2和D3受體拮抗劑, 低劑量時緩解陰性癥狀, 高劑量時治療陽性癥狀, 目前國內對氨磺必利與利培酮療效及對這兩種藥物不良反應作用的對比研究較少, 本研究進一步比較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和安全性,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患者, 符合中國精神障礙與診斷標準第3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排除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軀體疾病,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有酒精及藥物濫用史, 有嚴重沖動 攻擊行為或自殺企圖者, 對氨磺必利及利培酮過敏或高過敏體質者;最后入選的患者共計130例,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65例, 研究組:男32例, 女33例;年齡17~62 歲, 平均年齡(34.9±5.2) 歲;對照組:男30例, 女35例, 年齡16~64歲, 平均年齡(35.2±4.9) 歲;兩組各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未用藥或首發的患者直接給予口服藥物治療, 對已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 停藥2周作為藥物清洗期, 然后再給予相應口服藥物進行治療。氨磺必利為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商品名索里昂, 規格200 mg/片), 治療劑量為200~800 mg/d。利培酮為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商品名索樂, 規格1mg/片), 治療劑量為1~4 mg/d。兩組均治療8周, 然后根據病情及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調整, 療程為8周;對于治療中出現失眠者, 可酌情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出現錐體外系反應服用苯海索片。
1. 3 療效及不良反應評定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2、4和8周, 進行陽性與陰性量表(PANSS)評定, 臨床療效:總減分率≥75%為痊愈;50%~74%為顯效;25%~49%為好轉;為<25%無效。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及好轉率之和;不良反應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結果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療效比較 8周末研究組臨床治愈4例, 顯效22例, 有效28例, 無效11例, 臨床總有效率為83%。對照組臨床治愈5例, 顯效21例, 有效24例, 無效15例, 臨床總有效率為77%。兩組間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PANSS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前PANSS評分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8周后, 兩組PANSS總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 且研究組PANSS總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不良反應 研究期間,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 但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藥物副反應。對照組頭暈12例、口干11例、靜坐不能8 例、肌強直4例、停經泌乳4例、無體重增加;研究組頭暈11例、口干10例、靜坐不能9例、肌強直6例、停經泌乳3例、體重增加1例;研究組總不良反應率62%, 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率60%(P>0.05)。上述不良反應經對癥治療均能明顯緩解或耐受。
3 討論
氨磺必利屬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 其作用機制較其他藥物獨特, 有雙重多巴胺( DA)拮抗功能[1], 低劑量是選擇性阻斷突觸前D2/D3受體, 消除突觸前抑制, 致多巴胺在突觸間隙增加, 前額皮質多巴胺功能相應增強, 而這被認為可改善陰性癥狀有關;而高劑量是阻斷突觸后D2/D3受體, 可減少多巴胺結合位點, 同時減少紋狀體乙酰膽堿水平有關;提示氨磺必利除可改善陽性癥狀;另外其對邊緣系統作用的相對選擇性而使氨磺必利的發生危險較低;同時對其他非多巴胺受體幾乎不發生作用, 減少了各種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2]。
本研究中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3%, 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77%,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研究組和對照組PANSS總分變化分別為(49.04±11.02), (44.06±10.83)(P<0.05), 與相關文獻研究結果相似[3], 說明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均有確切的療效, 且氨磺必利療效優于利培酮。氨磺必利的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暈、口干、靜坐不能、肌強直、停經泌乳, 其發生率和對照組相似(P>0.05)。
綜上所述, 氨磺必利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精神分裂癥藥物, 其療效優于利培酮, 且無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臨床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素培, 張瑞玲, 王來海, 等.氨磺必利的藥理學進展與臨床應用評價.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1, 11(8):679.
[2] 陳妍, 陳美娟.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癥中的研究進展.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11, 11(1):83-85.
[3] 韓剛亞, 嚴冬梅, 張新風.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的隨機雙盲雙模擬平行對照試驗.藥物流行病學雜志, 2012, 21(4):257.
[收稿日期:2014-04-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