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花?劉春源?溫勇?陳利新?朱麗敏
【摘要】 目的 分析宮腔鏡診斷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療效。方法 70例確診及可疑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結合宮腔鏡及B超檢查, 對比兩種方法診斷子宮內膜的臨床價值。結果 B超確診率為65.45%, 宮腔鏡確診率為93.1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70例患者手術均成功, 術后未發生腹痛、感染及大出血等不良反應, 1例發熱, 3 d后自愈。結論 采用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準確率高, 同時在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方面療效顯著, 安全有效, 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B超;診斷及治療
子宮內膜息肉是由于子宮內膜過度增生, 臨床表現為月經不調、白帶異常及不規則出血等, 會導致患者腹痛, 甚至不孕。在利用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時, 是在宮腔內置入宮腔鏡, 使操作者可較為清晰的觀察到子宮內膜的病理改變和生理形態[1], 具有一定的診斷優勢。因此, 本研究以7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宮腔鏡及B超檢查, 分析診斷及臨床療效,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確診及可疑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年齡22~68歲, 平均年齡(38.45±5.56)歲;54例表現為月經紊亂, 10例表現為陰道不規則出血, 6例經B超提示為子宮內膜增厚;70例患者入院后采取宮腔鏡手術, 送往病理檢查。
1. 2 方法 選取由德國萬曼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宮腔鏡。①宮腔鏡診斷: 70例患者均進行宮腔鏡檢查, 建立宮腔為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壓力, 灌流速度在250~300 ml/min。患者均行局部浸潤麻醉, 采用2%利多卡因麻醉, 置入宮腔鏡, 對宮腔進行全面檢查, 對患者息肉以及異變處部位、體積以及數目進行觀察和確定。②宮腔鏡治療:采用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進行手術。患者術前采用100 mg吲哚美辛栓進行肛塞, 然后采取宮頸擴張術。患者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及靜脈麻醉, 常規消毒, 對外陰、陰道、宮頸等進行消毒, 探測宮腔深度, 采用擴張宮頸管置入手術鏡, 建立宮腔壓力150 mm Hg, 灌流速度保持在250~300 ml/min, 在宮腔鏡直視下, 由息肉基底部采用環狀電極將息肉完整切除。患者術后給予抗生素靜脈滴注, 預防感染。③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診斷子宮內膜息肉正確率及患者手術情況。
1. 3 診斷標準[2, 3] B超:強回聲, 出現不均勻回聲或者蜂窩狀回聲。宮腔鏡:在宮腔鏡直視下, 子宮內膜表面存在柔軟贅生物, 較小異物體積在1~2 mm, 最大異物可充滿宮腔。贅生物顏色與周圍內膜一致, 表現為纖細的微血管網。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取SPSS18.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種方法的診斷結果 70例患者經病理學診斷確診58例為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其中, B超診斷為38例, 確診率為65.45%;宮腔鏡檢查54例, 確診率為93.11%, 兩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3.45, P<0.01)。
2. 2 患者不同月經周期階段經宮腔鏡檢查與病理結果符合率 58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增生期28例, 宮腔鏡檢查符合為28例, 符合率為100%;分泌期18例, 宮腔鏡檢查符合為15例, 占83.33%;絕經期12例, 宮腔鏡檢查符合為11例, 符合率為91.67%。
2. 3 宮腔鏡診斷情況 58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宮腔鏡檢查為54例, 漏診1例, 2例診斷為子宮黏膜下肌瘤, 1例診斷為內膜增生。
2. 4 手術情況 70例患者通過治療, 手術均成功。手術時間8~24 min, 宮腔深度(7.22±1.12)cm;其中58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中, 單發25例, 多發33例, 直徑(1.78±1.33)cm;經宮腔鏡觀察病變處, 贅生物為有蒂, 形狀為柱狀或長圓形, 表面顏色與周圍內膜顏色相似, 無異性或粗大血管。患者術后未發生腹痛、感染及大出血等不良反應, 1例發熱, 3 d后自愈。
3 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無典型臨床癥狀, 在診斷時具有一定難度。B超無創, 操作簡單, 但常會出現漏診率。隨著B超技術的發展, 診斷率也得到提升, 在本組研究中, B超診斷率為65.45%;但宮腔鏡診斷率依然較B超來說是較為準確的診斷方法, 通過研究, 宮腔鏡確診率為93.11%,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宮腔鏡診斷時, 是置入宮腔內, 可有效探查子宮內膜息肉的位置、大小、數目, 同時可以去除子宮內膜息肉, 為治療提供較為準確的參考依據[4]。在采用宮腔鏡進行診斷時, 患者處于月經周期不同階段對符合率也會產生一定影響。本組研究顯示, 患者處于分泌期時, 宮腔鏡檢查符合率占83.33%, 主要是由于患者在處于分泌期時, 內膜增厚突向, 會對宮腔造成影響阻礙診斷。而患者處于增生期時, 宮腔鏡檢查符合率為100%, 是由于增生期患者子宮內膜薄, 黏液少, 容易暴露宮腔內病變, 可較為清晰觀察。研究中宮腔鏡檢查漏診1例, 2例診斷為子宮黏膜下肌瘤, 1例診斷為內膜增生。主要是由于在手術時, 將息肉切碎, 形態不完整, 息肉結構和子宮內膜一致, 易漏診;在分泌期水腫內膜也易呈息肉狀, 難以區分;而子宮黏膜下肌瘤處于Ⅰ型時, 與子宮內膜息肉混淆[5]。
在此次手術中, 70例患者手術均成功, 術后未發生腹痛、感染及大出血等不良反應, 1例發熱, 3 d后自愈。在宮腔鏡直視下進行手術, 可以將息肉徹底切除, 并不會對子宮內膜造成損傷。采用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進行手術, 手術時間短, 資料顯效為8~24 min。同時在電切血管后可以立即凝固, 不會出現大出血現象, 不會損傷內膜, 避免術后出現宮腔粘連、術后感染及宮腔積血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 采用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準確率高, 同時在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方面療效顯著, 安全有效,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龔鈿, 趙紅利.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38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10):246.
[2] 簡卓歡, 蔣學祿.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8, 17(1):31-32.
[3] 李可君, 張慧英, 韓玉昆.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08, 23(11):1569-1570.
[4] 高敏華.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價值研究.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2, 23(3):344-346.
[5] 張麗, 古衍.宮腔鏡診治予宮內膜息肉臨床分析.中國綜合臨床, 2009, 9(13):265.
[收稿日期: 2014-0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