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在沈陽大南邊門,曾有一所僅存在兩年多,卻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有著相當大影響的東北蒙旗師范學校。該校是當時蒙古族教育的最高學府,除開設蒙文、漢語、數理化等課程外,校長郭道甫還指定學生閱讀唯物史觀、社會發展史、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論述及介紹蘇聯革命的進步書籍,使該校一時成為蒙古族青年接受進步思想文化的搖籃。辦學的兩年多時間里,東北蒙旗師范學校培養了百余名為民族解放事業奮斗的優秀人才,較著名的有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干部、內蒙古民族解放事業的先驅哈豐阿、特木爾巴根、阿思根等人。
“奉天議和”的產物
1929年夏,東北蒙旗師范學校在沈陽大南邊門原外國語學校舊址成立,該校以造就蒙旗教育人才、促進蒙古文化為宗旨。張學良親任該校董事長,創辦者是被稱作“蒙古圣人”的內蒙古早期民族民主革命先驅——達斡爾族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郭道甫。
東北蒙旗師范學校的誕生是“奉天議和”的產物。1928年7月,在共產國際的指示與協助下,郭道甫等人召集呼倫貝爾青年黨,組織千余人的呼倫貝爾騎兵團,向海拉爾、興安嶺、滿洲里三路進攻,“以武裝革命恢復呼倫貝爾的完全自治”。由于計劃的失誤和力量的懸殊,武裝行動在東北軍的鎮壓下失敗。這次行動雖未成功,但其以爭取“呼倫貝爾自治”而在內蒙古的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大革命失敗后少數民族爭取民族解放的一次重要嘗試。
時任東北保安總司令的張學良認為,呼倫貝爾運動是政治問題,而非土匪行為,因此,張學良提出和平談判解決呼倫貝爾問題。最終,東北當局接受郭道甫的主張,在不脫離中國的前提下,準許呼倫貝爾自治民治的要求。張學良又親自答應郭道甫提出的第二個要求——大力扶持和發展蒙古民族的文化教育,滿足他抓基礎教育、培養師資的心愿。
此后,郭道甫由張學良薦任東北邊防長官公署秘書之虛職。他借機組織在奉天的蒙旗人士和學生成立蒙古文化促進會,并創建了東北蒙旗師范學校,自任校長,由張學良任董事長,學校經費由東北長官公署撥款。
學校成立伊始,就已粗具規模。開學第一年,各地陸續選送蒙古族、達斡爾族等民族學生400多名。與此同時,該校還陸續招收一些漢族、滿族、朝鮮族學生,對待他們一視同仁。當時的社會名流如蒙古語文學家克星額、詩人色楞尼瑪(何恨蝶),漢族著名學者李東白、梁啟雄(梁啟超胞弟)等也都被請到該校任教。該校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先后組織學生到撫順煤礦、沈陽故宮等地參觀,舉行報告會,揭露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我國資源的罪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蒙古圣人”郭道甫
東北蒙旗師范學校創辦者郭道甫,是內蒙古早期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驅,被稱作“蒙古圣人”。1894年,郭道甫出生于呼倫貝爾索倫左翼鑲黃旗,本名墨爾森泰,又稱墨爾色,字道甫,屬達斡爾族郭博勒氏。祖父成善,民國初年任呼倫貝爾副都統公署左廳正堂,謚副都統。父親榮祿,任呼倫貝爾索倫左翼鑲黃旗總管(即旗長)。榮祿曾資助5名少數民族女學生去國外留學,其中的海瑞后來成為著名的抗日英雄。此舉在當時的呼倫貝爾乃至內蒙古都是首開先河。
郭道甫通曉滿、蒙、漢,以及俄語、英語、德語等多種語言。1918年初,他在海拉爾騰出自家房舍,創辦呼倫貝爾私立小學。1920年任呼倫貝爾蒙旗官立學校校長。1923年,任北京蒙藏學校教員及學監。1925年10月,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參與創建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并任中央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九·一八”事變后,郭道甫致電張學良:“誓死不做日本人的奴隸,要和日本帝國主義戰斗到底!”同年12月,郭道甫進入蘇聯駐滿洲里領事館后失蹤。
郭道甫生活在內憂外患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年代。在當時極為復雜的歷史條件下,他積極傳播革命思想,組織革命政黨開展民族民主解放運動,滿腔熱情地創辦學校,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撰寫了《蒙古問題講演錄》《呼倫貝爾問題》等多部著作,在內蒙古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中產生了積極影響。《達斡爾族簡史》指出:“郭道甫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道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呼倫貝爾青年黨,領導一批蒙古、達斡爾、鄂溫克等族進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郭道甫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亦是內蒙古早期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之一。”
創辦校刊宣傳進步思想
為了更好地研討蒙古問題,傳播蒙古文化,宣傳進步思想,該校師生創辦了《東北蒙旗師范學校校刊》,于1930年11月30日開始出版。
目前,該創刊號仍保存完好。展閱該刊,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學生們對民族命運的關注和憂慮。他們以當時流行的進化論觀點立論,剖析蒙古民族衰落的原因,探尋民族復興的方法與道路。如扎賚特旗旺吉勒在《謹向蒙旗同胞們建數言》一文中大聲疾呼:“當此危急時刻,(我蒙人)竟全無激憤之心;尤以夙不齊心,無論倡導何業,必先內部出現糾紛,相互爭斗,致使一事無成……甚望并建議才俊青年同胞猛然覺醒,和睦相愛,清除永久之災,將此危急警告于民眾,持恒心,懷堅志,于此時鼎新革故,從速學習各種知識,開啟蒙昧,開展各項事業,跟隨現時之趨勢,發揮家鄉山川之利益,復興偉大民族之精神。”該刊轉載有關外蒙古狀況和描述成吉思汗時代的小說《蒙古青旗》,以及發表蒙文撰寫的文章,如尼瑪扎勒燦的《應尋求道路之淺見》、達瓦寧布的《莫忘記——致蒙古同胞》等,以警示和激勵同胞。
令人感興趣的是,當時該校學生哈豐阿(蒙古族革命家,曾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的作品頗多,除蒙文撰寫的《發刊詞》外,還有他的譯作《新興民族與衰亡民族的性質與區別》,短文《我們應當特別注意的幾件事》《我》,蒙文詩作《大家勿要誤課》《院中的老樹》《春日偶賦》,以及《讀書有感》《菊》《贈慶三老弟并序》,等等。
師生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如果沒有“九·一八”事變,迎接東北蒙旗師范學校學生的可能是另一種人生。1931年《東北政務委員會訓令(蒙字第119號)》,分配該校畢業生到政府或學校任職。在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檔案中,有一份“東北蒙旗師范學校講習科第一級畢業生分發機關一覽表”。檔案顯示:該校第一級畢業生共33名,除升學4人、自愿留校2人外,余下27人全部分配到政府和學校任職。如第一級畢業生張錦堂、王壽恒2人分到東北政務委員會;崔景昶、穆北樑、牛慶祥、汪宗義4人分別分到遼、吉、黑、熱河省政府;金玄默、王世昌、關兆麟、齊國慶分到遼寧省教育廳省城各學校;王佐忱、邊振聲分到東北蒙旗師范附屬小學。其余的畢業生也都分到東北各蒙旗及鄰近蒙旗各縣。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蒙旗師范學校被迫停辦。該校的很多學生在新式教育的影響下,紛紛走上了革命道路。如遼寧撫順人、革命烈士王紹純。1936年,王紹純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4月任中共撫順縣委組織部部長。同年,因叛徒告密,王紹純在沈陽小河沿被殺害,犧牲時年僅27歲。《先鋒頌——遼寧優秀共產黨員風采錄》一書中,提及王紹純是在進入東北蒙旗師范學校學習期間,接觸到中共地下黨員,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東北蒙旗師范學校雖然僅存在兩年多,但它作為培養科學文化人才的搖籃,造就出哈豐阿、特木爾巴根、阿思根等許多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干部和為民族解放事業奮斗的優秀人才,在東北和內蒙古民族教育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