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玲++++陳錦萍
我國香港地區的志愿服務,在運行中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機制。其中,志愿者招募與管理中的會員制,融合政府撥款、捐贈款、服務收入、公益創投等為一體的多元資金籌措機制,制度化的服務保障機制,融入生活的激勵機制等,都為大陸志愿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寶貴而鮮活的樣板。
香港地區;志愿服務;運行機制
劉新玲,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陳錦萍,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國外志愿服務可以追溯到19世紀西方宗教團體的慈善服務,歷史十分悠久。隨著“全球結社革命”以及公民理念在世界的傳播,我國香港地區的志愿服務,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蓬勃開展。在不斷探索、實踐和交流的過程中,香港地區在志愿者招募與管理、資金籌措與使用、建立保障與激勵等機制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一、志愿者招募與管理中的會員制
各國各地區的志愿服務體系,都在尋求志愿者招募和管理的有序機制,其中香港地區的會員制為志愿服務事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會員制的雛形是登記制度。以香港為例,為了有效地管理義工隊伍,合理調配義工資源,實現志愿服務社會效益最大化,香港實行義工登記制度。不論年齡長幼,都可以向不同的公益機構如社會福利署、香港紅十字會、香港青年協會等進行申請,登記加入志愿隊伍,一般是現場登記或發郵件,填寫個人信息及所要參與的志愿活動項目。
近年來,由于登記的人數過多,以及志愿服務過程出現的各類安全問題,服務成本大大提高。為了保證志愿服務的質量,志愿者工作發展局開始實行注冊會員制。個人或者組織,可以根據各公益組織公開的組織信念和使命,申請成為該組織的會員。成為會員后,每年需繳納一定的會員費,并完成一定時數的志愿服務。例如香港義工團招募的會員會籍有效期為兩年,個體會員收取100港幣的會員費,團體報名需兩年交納1 600港幣的會費。會員費可用于為每一位會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對義工的表彰獎勵、義工管理產生的費用等。與此同時,會員也可享受相應的權利,如在義工團指定商號享受免費餐飲和購物優惠,義工團組織的義工服務享有優先參與權與會員優惠價,獲邀參加每年的聯誼會,按服務的表現和貢獻獲得嘉許等。
會員制一個明顯的特色是設置了退出機制。退出分兩種情況:自動退會和強制退會。會員制有一定的會籍期限,會籍期滿后,若會員沒有提出續會申請將自動退會,退會前需將會員證歸還志愿組織。但會籍期內,若會員表現消極、未完成指定的服務時限,或在志愿服務期間存在重大過錯,志愿組織將自行以書面通知會員退會,同時解除會員會籍。
會員制有效整合了社會零散的志愿力量,平衡了志愿服務需求和供給的訊息,融合了志愿者權益與義務,保障了志愿隊伍的質量。
二、志愿服務資金籌措的多元化機制
香港地區志愿服務的繁榮,與穩定的經費來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穩定、多元的經費籌措機制,保障了志愿服務常態化、優質和高效的發展。香港志愿服務組織資金的籌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政府撥款、捐贈款、服務收入、公益創投等。
(一)政府撥款
當下,世界各國、地區政府與志愿組織的關系模式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即在共同治理社會的理念下,政府正在尋求與志愿組織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政府在讓渡部分社會治理事務的同時,也會撥付相應的經費予以支持。在志愿服務中,政府撥款是志愿組織最為常態的經費來源,是支撐志愿組織正常運營的關鍵。政府對志愿組織經費的支持分為三類:政府財政撥款、政府購買服務、政府提供項目服務。香港特區政府每年對公益組織的撥款達100億元左右,占整體社會福利開支的26%。而政府購買服務已經成為最為主要的官方資助,香港NGO超過六成的資金來自于此。
(二)捐贈款
受傳統慈善的影響,我國香港地區志愿服務早已成了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志愿服務對于人們來說,不單單是一種付出,還是每個人的責任和收獲。在向他人奉獻時間、金錢和服務的同時,人們獲得了自我發展與完善,還收獲了助人的快樂。所以,捐款不只是富人的事情,能力范圍之內的捐贈是每個人的責任。這樣,贈款就成為志愿服務組織資金來源的又一渠道。
捐贈分為三類:個人捐贈、團體捐贈、基金會。不同的地區由于人們捐贈習慣的不同,也形成了各地捐款特色。作為東南亞首善之地的香港,個人捐款已經成為公益捐贈的主體,從富豪到平民,人人參與,每年有超過六成的市民作出公益捐款。此外,香港最大的公益資助機構賽馬會,貢獻巨大,目前其捐款總額已超過280億。
(三)服務收入
在“樂善好施”的傳統慈善文化熏陶下,志愿者往往被賦予一個“施而不取”的慈善形象,志愿服務則易被固化為單向度、無償施惠的過程。我國香港地區志愿組織收取少量的服務費,作為開展服務或組織運作的資金,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并不被認為與志愿精神相悖。《香港第三部門的現狀研究》及《2005年香港社會服務機構總覽》的數據顯示,2004年香港志愿服務組織運營經費約19%來自收取的服務及活動收費,約24億港元。
(四)公益創投
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西方多數國家政府財政預算的削減,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壓力的加大,志愿組織募集資金的難度越來越大。不過度依賴外界資助而生存、自行開發營利渠道、讓組織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成為志愿服務機構尋找的方向。1997年公益創投的概念與策略在美國悄然興起。在隨后的十多年里,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公益創投正形成一股席卷全球的公益慈善資本主義浪潮,在世界范圍內開始傳播。
公益創投是一種在公益領域的資助模式,這種資助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捐贈,而是以風險投資的方式,向具有社會目標的組織提供資金和非資金的綜合支持。公益捐贈的目的,是要將善款直接用于公益事業,但公益創投的目的,是提高或放大公益資金的使用效率,通過向兼具經濟效益的社會目標投資,追求社會收益的最大化。這一革命性的理念,改變了志愿服務機構單向接收捐贈或政府撥款的傳統,讓機構產生了造血功能。
在這種新理念的支持下我國香港地區的部分志愿服務機構,正在通過吸引合伙人的方式獲得贊助資金,然后將之發展為長期、穩定和有收入的基金,為志愿服務機構提供可持續性的資金來源。
三、制度化的志愿服務保障機制
志愿服務源于愛心和奉獻,但是如果僅靠拳拳愛心,過度強調利他,忽視志愿者作為現實中人所需要的最基本保障,那么志愿服務必然走向異化,志愿者的熱情將被重挫。香港地區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充分展示了對志愿者的人文關懷,讓志愿服務在制度上、現實中得到切實的保障。
在香港,法律對義工權益的保障規定涉及義工的財產、人身安全等。法律明確規定,志愿服務機構在安排義工服務時必須投保公眾責任保險。服務期間出現問題事故,引致義工財物的損失及人身損傷時,或會追究責任,如經法庭審理而宣判義工的損失是因機構的疏忽引致而非意外,機構亦需負擔有關賠償。在考慮到參與人數、年齡、全年活動的次數、活動的危險成分后,除公眾責任險外,各志愿服務機構需視情況,考慮是否為義工額外購買人身意外保險。同時法律對青少年參加志愿服務做了嚴格的規定,以確保青少年在志愿服務期間的安全,如凡義工年齡不足18歲者,須父母或是監護人簽署同意書才可參與各項戶外活動,14歲以下青少年參與的義工活動,須由機構委派最少一名職員或成年義工負責活動督導及陪同前往。
健全的制度保障是促進志愿服務良性發展的一劑良藥。香港地區志愿服務在制度中保障愛心,讓慈善在制度的引導下,生機盎然,長盛不衰。
四、融入生活之中的激勵機制
心理學研究顯示,在缺乏激勵的環境中,人的潛力只能發揮20%~30%,但是在良好的激勵環境中,同樣的人卻可以發揮出潛力的80%~90%。對于源自善心的志愿服務來說,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制度、采取適當的激勵方法,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志愿潛能,而且可以維系志愿熱情。我國香港地區十分重視志愿者激勵制度的建設,其中“豁免”和“獲得”是兩類十分有效的激勵機制。
(一)豁免機制
免稅是豁免機制中最常見的激勵手段,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是通過立法來保證實施的。如香港《稅務條例》規定,民眾捐100港元以上,給認可的慈善機構和信托團體可以免稅,多捐則多免。企業參與申辦慈善項目,企業捐多少錢,政府也投入相同的數額。
免費成為我國香港地區激勵青少年志愿服務的重要手段,如香港地區青年人如果參加滿8個小時的義工工作,就可得到一張迪士尼門票。
(二)獎勵機制
榮譽獎勵。社會授予志愿者榮譽稱號,肯定志愿者的貢獻,讓志愿者體會到志愿服務的價值,產生自豪感。每年年底,香港特區政府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義工嘉許典禮,行政長官夫人、社署署長親臨,眾多記者聚集現場進行報道。獲獎者將會得到特首夫人與社署署長親筆簽名的嘉許狀,表現極其優異者,香港特區政府還會將其事跡掛到聯合國的網站上,讓世界都了解這些奉獻者的貢獻。
資金獎勵。在香港,根據志愿服務的檔案記錄,依據義工們的服務時數及服務質量,個人、家庭及機構可被授予三個等級獎項:金獎(200/200/1000小時)、銀獎(100/100/600小時)、銅獎(50/50/300小時)及長期服務獎、機構一萬小時獎、最高服務時數獎等等。
回饋獎勵。在香港,主要是通過“時分券”,促進志愿服務的交換。香港樂施會贊助發行的時分券共分為1小時、1/2小時、1/6小時、1/12小時四種面額,憑借著時分券,就可換回相應的時數的志愿服務。
盡管志愿服務是利他、奉獻的行為,但融入生活的適度的回報,更有利于充分挖掘志愿者的潛能。
近年來,隨著志愿服務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義游”以全新的面目得到了青年人的青睞。“義游”,顧名思義即在享受旅游樂趣的同時參與義工服務。“義游”的概念最早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當時法國及德國的義工合作,重建受戰爭破壞的鄉村。后來,國際工作營成立,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跟當地人一齊生活、工作、學習、認識及交流,以重建及推動和平為目標。首先在內容上,“義游”已由原來單純的幫助國家戰后重建,發展到今天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環境保護、教育普及、農業技術推廣、文化傳播、探訪孤兒病患等活動;在形式上,“義游”被稱為是義工旅游,這一形式把公民承擔社會責任與追求美好生活有機結合。“義游”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后,在促進全球扶貧、環保,增進互相了解、加深友誼、推動青年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再次引領了志愿潮流。
2009年香港成立了第一間義工旅游機構—VolTra,通過網絡,每年都提供面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 000個國際工作營和義工服務計劃,有冰島、格凌蘭、印度加爾各答、烏克蘭等。這項活動符合青年人興趣多元、求新求變、樂于冒險的特點。“義游”活動內容時尚且富有創意,這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青年個性的需求。透過“義游”,人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同時有效地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了志愿精神。
2011年香港推出的義工主題“義工·生活新態度”,提倡將志愿服務融入生活。在港民看來,義務工作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個別性或單次性的義務工作,第二層次是持續性的義務工作,這兩層次都屬于“被動型”。第三層次,即融入生活之中的義務工作,使義務工作不單只是一個項目一次活動,而是一份心意及一種生活態度,這才是主動的志愿。
將志愿融進生活、志愿服務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義工和服務對象成為親密的朋友。這種改變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傳承了傳統的互助文化,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
責任編輯/楊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