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行
據報道,在山東省某重點小學國學教育簡單的啟動儀式上,一個女生搖搖晃晃倒在地上。校長稱,每周一早晨升旗時,也會有孩子因為體質虛弱當場暈倒。
這是個個案,不過學生體質下降卻是當前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少年本是生理機能旺盛的時期,可是現在的小學生竟然弱不禁風,承受不了短短十幾分鐘的站立,真的讓我們無語。
究其原因,首先,是“應試教育”在作怪。由于巨大的升學壓力,一些家長、老師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于增強孩子體質往往忽略。學習上去了,就是一好百好。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學生只會一頭扎進題海,將鍛煉身體拋到腦后。其次,是家長對孩子溺愛造成的。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家長把孩子看成全家的希望,對孩子呵護備至,生怕孩子吃苦受累。我們經常看到,上學放學當口,校門口接送孩子的轎車一輛接著一輛;上學放學的路上,家長一手領著孩子一手拎著書包。孩子四體不勤,體質怎么能上得去?再次,是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體育運動重視不夠,缺少一套可持續的保障體系和嚴格的監督機制。最后,是財政投入不足。一些學校連個像樣的運動場也沒有,有些運動項目無法開展。
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梁啟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如果我們的少年連站立十幾分鐘都無法承受,怎么能指望他們將來建設美好國家呢?
往小了說,體質關乎個人幸福。青少年時期正是人一生中身體成長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如果不加強體育運動,提升身體素質,對其一生的健康都會有不良影響。很多研究表明,不充足的體育運動不僅會加大青少年的肥胖度,也會對青少年的自尊感、自我滿足感等產生不良影響。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可以增強青少年的拼搏意識,促進青少年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增強青少年克服失敗帶來的挫敗感能力。這些對于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形成具有積極的影響。另外,有規律的體育運動還可以刺激青少年神經血管擴張,從而促進腦細胞活性,提高注意力,有助于青少年更有效率地學習。
體育運動不論是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是對孩子的人格培養、學習成績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盡管如此,像花兒一樣本應絢爛開放的青少年體育運動還是不足。雖然國家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質問題,出臺了一些政策,如“體育入中考”,體育成績好可獲高校自主招生加分等,但這些政策也許可以加強學生和家長體育鍛煉意識,不過僅僅為了應付考試,以為孩子的未來多贏分數為目的,不能從根本上為中國的青少年營造出一種積極運動、健康學習的氛圍。治標不治本,反而有可能加深他們對體育運動的抵觸情緒。
如何從根本上讓青少年喜歡上體育運動,加強體育鍛煉,從而提升體質,是國家、學校、家長都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我們不妨看看韓國在這方面是怎么做的。
2000年以前,韓國學校體育運動和現在的中國是很相似的。韓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積極應對。2007年,韓國重新修訂了《教育基本法》,進一步明確了學校體育的相關制度。同年,韓國開始運營學校體育俱樂部,讓學生們擁有更多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2009年,韓國開始實施學生健康體能評價機制,以預防學生肥胖、增強學生體力。2010年,韓國為了在校園中營造愉快的體育活動氛圍,提出了活躍小學、初中學校體育的方案,開發體育課教育模型,增加適合女學生的體育項目。2012年,韓國制定了《學校體育振興法》,并于2013年1月27日開始正式實行。《學校體育振興法》提出,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的目標是“放飛孩子們的夢想和特長的幸福教育—培養會運動的學生,會學習的運動選手”。此法規定國家制定學校體育振興5年計劃,確保增加學校體育設施;明確負責學校體育的相關機構和組織(中央和地方學校體育振興委員會、學校體育振興院、學校運動部指導者管理委員會);明確實施學生健康體能評價機制和學生身體運動“7560+”(一周7天中,至少有5天,每天運動60分鐘以上)等。
韓國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首先,建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機制。要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注重培養青少年體能的氛圍,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大對教育投入。學校擁有良好的體育設施,才能增加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也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優質的體能鍛煉環境。
其次,開發標準化體育課程教案。單純的蹦蹦跳跳、留點兒汗的體育運動,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體育運動需求。真正優質的體育課程不僅要讓學生可以從體育運動中體會到責任感、團隊精神和挑戰精神的重要性,還要讓學生真正領略體育的魅力,從而心甘情愿地參與體育運動,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再次,加強體育老師能力培訓。體育老師作為體育活動的指導者,要具有基本的體育知識和能力,通過其提供的優質體育課程,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滿足不同學生不同身體特質的體育需求。
最后,應當加強對學校體育的監測與評估,確保法律法規和各項政策落實到位。
教育不但需要“文明其精神”,還要“野蠻其體魄”。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頻率越高,對提升學生自我滿足感、自尊感、人際關系、潛在能力越有益,越有助于達成我們的培養目標。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更加關心學生的體育鍛煉和體質發展,這樣我們的未來才會更有希望。■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