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 張玲

一部《周用金行草字匯》開創了中國書法字典多個先河;主持修建的常德詩墻成為鐫刻詩詞書法藝術的不朽豐碑;正在創作的《陪你聊書法》致力于書法文化與技巧的普及與傳承……從小時候熱愛書法,長大后堅持書法,到從政后普及傳承書法,周用金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書法藝術造詣,也著實為我國書法文化發展做了幾件不大不小的實事。
周用金,湖南安鄉縣人,現任湖南省新聞出版局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書法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研究員,《中國書法年鑒》副主編。
《周用金行草字匯》開創書法字典多個先河
第一本采用拼音排序的書法字典,第一本中英文對照的書法字典,第一本簡繁兼用的書法字典,《周用金行草字匯》開創了書法字典的多個先河。
由周用金書寫編纂的這本書法字典獲得了書法界泰斗沈鵬先生的題名,并得到了張海、歐陽中石等多位大家的肯定,張海還為其作序。自2008年10月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后,《周用金行草字匯》相繼被中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收藏,并被作為國外孔子學院的必配教材,發行至今已行銷3萬余冊。
該書一改以往書法字典按《康熙字典》排序的慣例,采用讀者熟悉的《新華字典》拼音排序。“如果按《康熙字典》排序,讀者查閱前首先要知道要查的字有多少筆畫,而書法用字很多都是繁體字,很多年輕人都不熟悉,更不清楚有多少筆畫。如果一本字典失去了實用價值,就沒有意義了。”周用金說,“而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則可以方便外國人查閱,也能促進中國書法文化的傳播。”
談起創作這本字典的初衷,周用金坦言最初只是為了自己練好書法而進行的針對常用字的臨帖和單字創作。“在我看來,能夠寫書法字典的人,應該是書法界的泰斗人物,而我只是一個寫字匠,寫書法字典簡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2005年起,周用金用了3年多時間研究了大約4000個常用漢字的寫法。他把10多個版本的書法字典在桌上、地上攤開,每選中一個字,就到這些字典中翻閱,學習古人和書法先賢的寫法,從中挑選較好的反復臨摹;對于字典中沒有的現代簡化字,就根據古人的方法,進行單字創作,最后再從臨摹作品中挑選較好的剪下來收集,確保每個字都有5種不同寫法。“最初我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掌握常用漢字的多種寫法,增加個人積累,也方便日后查閱。”周用金說。
周用金透露,《周用金行草字匯》的面世得益于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書法家,也是他的恩師沈鵬的鼓勵。在周用金開始對常用漢字臨摹創作的第二年,沈鵬先生到他工作的城市——湖南省常德市參加首屆中國·常德詩人節。周用金將自己創作的部分手稿呈給沈鵬老師批評指正,得到了沈老充分的肯定,沈老說:“你能這樣下苦功夫研究書法,真的很難得,你應該把研究成果編輯出版,與社會共享。”沈鵬老先生還提前題好了書名——“周用金行草字匯”,這給了周用金莫大的創作動力。
在沈鵬先生的鼓勵下,周用金認真完成了創作,但內心里卻對字典出版后的銷路并不自信,所以他最初打算盡量降低出版成本,聯系了一家費用較低的出版社。可令他沒想到的是,作為我國美術界頂級出版社的榮寶齋出版社主動找到他,希望這本字典能由他們來出版。“他們表示正需要這樣一本中英文對照而又方便使用的書法字典來推廣自己的作品。”周用金說。
字典出版后,銷售情況遠遠超出了周用金的預想,多次售空再版。2008年,周用金將這本字典送給了自己的好友—時任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同樣愛好書法的姜昆,不久后,他接到姜昆打來的電話,稱自己已經離不開這本字典了,可是字典被好朋友搶走了,請周用金一定要在兩日內快遞給他寄送兩本,他要在家里和辦公室各放一本。半年后,當周用金與姜昆在廣東再次碰面時,姜昆告訴他,這本字典在他的朋友圈中備受歡迎,他已經買了40多本送朋友了。
為了更加方便攜帶,《周用金行草字匯》之后又印發32開本。去年上半年還有運營商將字典的內容做成了軟件,取名“周體字庫”,可供用戶下載到手機上隨時隨地使用。
學書法的初衷是做個技高一籌的漆匠
周用金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兩三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在家門前的河灘上寫字。“河沙很細,很容易抹平,那時候我常常一個人用樹枝或蘆葦在河灘上寫字。”周用金回憶說。
但是,為周用金的書法造詣奠定堅實基礎的還當屬他中學的語文老師陳耀國,“陳老師是我一生感激和難忘的人。”周用金說,“那時候,陳老師對我們要求很嚴格,每天都要我們寫1個小時的毛筆字,希望我們練習一手好字。那時候我非常喜歡練字,因為當時我的志向是長大后當個漆匠,我希望自己除了能漆,還能寫、能畫,這樣就能成為一個技高一籌的漆匠,可以更好地養家糊口。”在《周用金行草字匯》出版后的一個清明節,周用金跪在恩師陳耀國的墳前,用自己編纂的書法字典祭奠恩師,向恩師交了一份厚重的學生作業。
高中畢業后,周用金教了3年書。那期間,他每天在廢報紙上練字,或用毛筆醮水在水泥乒乓球臺上練,用木筆在沙盤上練,一天也不曾松懈。
其后,在湖南農學院(現湖南農業大學)讀書期間,因為字寫得漂亮,周用金基本“承包”了當時學校里所有宣傳櫥窗和墻報的書寫,同學們還給他取了“校筆”的綽號。“后來,在我們畢業30年后的一次校慶活動上,還有同學一眼認出‘那不是寫墻報的同學嗎。”周用金回憶起那段在校園里寫字的快樂時光,面帶笑意。
在周用金看來,大學畢業前,他只是停留在“寫字”階段,還沒有真正進入“書法”的藝術境界。上世紀80年代初,大學畢業的周用金回到家鄉常德從政,那以后,他逐步加入了常德市書法家協會、湖南省書法家協會,直到后來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并成為理事。其間,周用金研讀了很多書法字帖,慢慢進入了書法藝術境界。
2000年,周用金在中央黨校中青班學習,經書法界朋友的介紹,他有幸結識了沈鵬、李鐸、歐陽中石等當今書法界泰斗,每逢周末,周用金都去觀摩學習這些前輩的書法創作。也是在這期間,周用金得以拜沈鵬先生為師,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他的書法造詣也在這段時間突飛猛進。
致力于書法藝術的普及與傳承
少年讀書時,周用金學習書法的動力是養家糊口,而今,從政多年的他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書法文化的傳承和普及上。
在常德工作期間,周用金主持修建了長4公里的常德詩墻,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被吉尼斯總部命名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墻”,詩墻上80%以上的內容都是書法作品。2006年起,周用金連續8年牽頭組織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編寫出版《中國書法年鑒》,并擔任副主編。
周用金告訴記者,目前他正在著手撰寫一本關于書法基本知識的書——《陪你聊書法》,書中將囊括文字的起源和演變、文房四寶、各種字體的練習方法,還有書法作品的創作、欣賞與收藏等與書法相關的知識,全書將有近20萬字,即將在報刊雜志上連載,計劃2年后出版發行。
多年來,在習作書法的過程中,周用金始終謙虛好學。“哪怕別人有一個字甚至一筆寫得比我好,我就向他學這個字、這一筆。”周用金說。如今,因為工作忙碌,周用金坦言不能保證每天都寫字,這讓他更加珍惜寫每個字的機會,生僻字仍然會查字典,寫不好的字他會反復寫,直到滿意為止。而對書法作品的價值,周用金則認為要由市場來決定。
周用金的書法作品有兩個典型特點:一是雅俗共賞,他的作品多用簡體字,且非常容易辨認;二是作品內容并非一般的唐詩宋詞,而多是立志、修身、明事而又富有哲理的語句,如“富貴未必真幸福,快樂堪稱大奢侈”“當官未必像官,做人非得像人”。
采訪的最后,周用金主動與記者聊起了“書法名人”和“名人書法”的話題。對于時下很多人對為官之人寫字所存的異議,周用金認為:“自古書家多為官,黨中央要求創建學習型社會也包括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領導干部學習書法是一種好的風尚,既可以實現自我修煉,又可以培養高雅的情趣。”他還向記者透露了自己準備啟用的藝名“二可墨客”,他希望自己既可以當個好官,也可以寫得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