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蔡雨成

上半年,在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工作總基調指導和要求下,在國家對經濟“微刺激”的調控作用下,在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視察我區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8337”發展思路的氛圍下,全區經濟發展努力化解壓力、激發動力、提升活力、深挖潛力,總體實現了穩中有進、改革創新的總目標。
一、“穩增長”初見成效
今年以來,全區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將“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作為調控的首要任務,狠抓農業、工業生產,大力抓好投資特別是大項目的開工、續建,穩步推動服務業、消費等提質增效,以市場和政府這“兩只手”助推實體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具體表現為:
經濟平穩增長,一、二、三產業發展穩定
上半年,初步核算,全區完成生產總值7338.66億元,同比增長7.6%,比一季度增速提升0.3個百分點,由一季度的低于全國增速0.1個百分點轉為上半年高于全國增速0.2個百分點。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93.62億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4082.2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工業增加值3680.12億元,同比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2962.84億元,同比增長6.7%。
農業生產形勢看好,牧業實現“十連穩”
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長。初步統計,2014年,全區糧食種植面積達8603萬畝,同比增加177萬畝,增長2.1%,為全年糧食增產增收提供了基本前提。從今年牧業年度牲畜存欄情況看,雖然普查還在進行中,牲畜頭數連續10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已成定局。從肉類產量看,除豬肉產量略有下降外,其它肉類產量均保持穩步增長,供給寬松。上半年,全區羊肉產量36萬噸,同比增長1.8%;牛肉產量16萬噸,同比增長2.2%;禽肉產量8.3萬噸,同比增長1.1%;豬肉產量36萬噸,同比下降2.7%。但比一季度降幅收窄了1.2個百分點。
工業生產穩中有升,支撐點日趨多元化
上半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9.2%,是一季度以來各月累計的最高增速,也高于全國增速0.4個百分點。一些重點產品產量如發電量(同比增長6.1%)、鋼材(同比增長2.4%)、平板玻璃(同比增長25.6%)等均保持增長,煤炭產量有所下降。從行業看,傳統產業的相對比重在下降,全區工業增長的支撐點和拉動力呈多元化趨勢。(詳見附表)
上半年內蒙古主要工業行業增加值增速(%)
主要行業 上半年
總計 9.2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5.5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7.8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8.3
農副 食品加工業 11.3
食品制造業 10.5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18.0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5.8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14.6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15.3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6.1
投資保持平穩增長,項目數繼續增加
全區以抓投資、抓基礎設施建設、抓民生項目為著力點,以“穩投資”來實現“穩增長”。上半年,全區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7217.82億元,同比增長15.6%,是進入二季度施工旺季以來的最高增速。從行業看,新型行業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行業投資增速較快,分別同比增長85.5%、64.5%和72.7%;而傳統的采礦業投資增長為7.9%。在投資項目數方面。上半年,全區施工項目個數12859個,同比增長10.1%;其中新開工9700個,增長9.4%;本年投產項目個數4584個,增長12.4%。房地產熱處于降溫通道中,上半年,全區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額455.54億元,同比下降8%。
二、“調結構”穩中有進
從需求結構看,略顯疲軟的內需市場和外貿形勢都在明顯好轉。
消費增長有所回升
上半年,全區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563.81億元,同比增長10.5%,高于一季度增速0.4個百分點。鄉村市場的消費潛力加大釋放,增幅快于城鎮市場。城鎮市場消費品實現零售額2270.7億元,增長10%;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293.11億元,增長14.8%,高于城鎮市場增速4.8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穩步增長,高于全國平均增速
上半年,全區海關進出口總值達62.82億美元,同比增長13.4%,比一季度增速加快2.7個百分點,也高于全國增速12.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值23.59億美元,同比增長35%;進口總值39.23億美元,同比增長3.5%。
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高技術產業增長快于傳統產業。上半年,在全區各地的大力推動和扶持下,高技術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上半年,高新技術業增加值增速為12.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3.7個百分點。其中,如儀器儀表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5%,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1.6%,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9%,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通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2.9%;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0.3、12.4、4.7、3.8和13.7個百分點。而煤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電力等傳統行業增加值增速全部不同程度低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上半年,全區農村牧區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3.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縮小為3.5。
三、“促改革”扎實推進
在國家的統一安排部署下,自治區改革辦積極運作,先行探索,部分領域改革明顯提速。
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3月1日起正式實施。改革舉措進一步放松了準入條件的管制,把注冊便利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更加有利于形成寬松準入、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也將最大限度地為投資主體松綁,釋放其投資創業活力,更好地讓現代企業制度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全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內蒙古不斷鞏固和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全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在建立和落實林業公共財政支撐制度、林權流轉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金融保險支持制度以及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改革進展順利、成效明顯。截至目前,全區共完成集體林地確權面積3.26億畝,確權率為99.82%;完成登記發證面積3.25億畝,約占集體林地確權面積的99.69%,累計發放林權證182萬本。
啟動了第一批擴權強縣改革試點。日前,全區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關于開展擴權強縣試點工作的意見》,共選擇了12個旗縣作為全區第一批擴權強縣改革試點,每個盟市一個。
國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在內蒙古啟動。國家衛生計生委日前公布了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第二批試點縣名單,內蒙古15個縣(旗、市)被納入其中,標志著國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在內蒙古啟動??h級公立醫院是縣域內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和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龍頭。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將鞏固基層醫改成效,同時也為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奠定基礎。
四、“惠民生”碩果累累
城鄉居民收入保持了穩步增長
在各種“促增收”等利好政策及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作用下,上半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2元,同比增長11.0%,高于全國平均名義增速0.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7%,也高于全國平均實際增速0.4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8元,同比增長9.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3元,同比增長13.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3%。
消費物價平緩上漲
今年以來,全區消費市場物價漲幅較為平緩。上半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1%,低于全國平均漲幅0.2個百分點。八大類中,領漲的食品類同比上漲3.6%,但其中鮮菜類價格同比下降5.6%;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0.6%,衣著類價格上漲2.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上漲0.7%,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0.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1.9%,居住類價格上漲1.5%,交通和通信價格與去年同期持平。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據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計,上半年,全區城鎮累計新增就業16.2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62%。城鎮登記失業率同比、環比呈下降趨勢,二季度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3.61%,低于全年4%的控制目標0.39個百分點,同比、環比均下降0.03個百分點。截至6月底,全區共實現7.9萬名應往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或落實就業去向,完成年度計劃的60.7%。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6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61%。農牧民轉移就業219.6萬人,其中,轉移6個月以上的154.9萬人,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92%和77%。
民生福祉再度提升
“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成效突出?!皵底治幕哌M蒙古包”工程自2012年8月啟動實施,目前已經在全區7個盟市的14個旗縣開展試點工作,共建設15個一級數字加油站、2個二級數字加油站、70個三級數字加油站,網絡覆蓋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服務農牧民10萬余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全區初步建立了以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以大額醫療保險、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和公務員醫療補助為輔的多層次城鎮醫療保障制度體系,覆蓋城鎮職工、靈活就業人員、農牧民工、失地農牧民、城鎮非從業居民等城鎮各類群體。截至目前,全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補貼標準提高到280元/人,城鎮基本醫療參保人數達987.4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達80%以上。特殊群體生活得到較好保障。殘疾人的生活越來越好。目前,全區有152萬名殘疾人,其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殘疾人有30.7萬名,14.2萬名殘疾人享受集中供養、五保供養及其他救助救濟,20萬名城鄉貧困殘疾人享受生活困難補貼,1.3萬多名殘疾人享受各種托養服務,殘疾學生入學率達到89%,近300名貧困聾兒免費植入了人工耳蝸。
總之,上半年內蒙古經濟實現了穩中有進、改革創新的總目標,成績來之不易,既是國家及自治區黨委、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也是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成果。當然,面對著依然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全區經濟運行還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尚需繼續努力。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