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玲玲++王友文
旅游合作是惠鄰的重要形式之一,優先開展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區域性國際旅游合作,必將帶動雙方旅游經濟的發展,促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2014年5月19日中哈兩國聯合宣言聲明:哈方支持2014年在哈舉辦“中國文化日”活動,雙方商定2017年將在哈薩克斯坦舉辦中國旅游年,這都為兩國旅游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機。大力拓展中哈旅游合作的基礎,必然要深入研究中哈旅游發展的差異性和互補性。
作者針對中哈旅游發展的差異性和互補性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新疆發放問卷共計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27份,利用相關數據分析,使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旅游發展的差異性與互補性問題的評價更為客觀。
一、中哈兩國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中國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至今,旅游業發展速度驚人。2012年比2003全年接待游客量增長131.08萬人次,增長14%。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值在10年內增長近一倍,旅游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截至2012年末,全國納入統計范圍的星級飯店11367家,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為59.5%,旅行社共有24944家,比上年末增長5.3%。
中國旅游業迅猛發展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二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三是目前國內散客服務體系不完善;四是旅游安全問題迫在眉睫。
(二)哈薩克斯坦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哈薩克斯坦旅游業發展在中亞地區處于領先水平,旅游業成為哈薩克斯坦7個優先發展的行業之一。2008年哈薩克斯坦出境旅游人數433萬人, 2012年出境人數為906.6萬人,增加了473.6萬人。2008年哈薩克斯坦入境旅游人數411.7萬人,到2012年又增加了204.6萬人。
哈薩克斯坦旅游業在不斷發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政局不穩定因素對哈薩克斯坦的旅游業發展影響很大;二是旅游服務及配套設施不完善;三是旅游人才短缺、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四是旅游接待服務水平較低。
二、中哈兩國旅游差異性分析
(一)兩國旅游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中國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國家。自南而北分布有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等六個溫度帶,旅游氣候資源極為豐富,在世界各國中無與倫比。境內既有東部長白山和東海岸的東亞景觀,又有天山、阿爾泰山和伊犁、阿勒泰大草原的西部風情;既有內蒙古大草原和萬里長城的北國風光,又有東南沿海風景各異的海濱旅游景區。中國全境多樣性旅游地貌環境和南北方季節氣候的反差,與哈薩克斯坦旅游地理環境形成明顯的差異性。
哈薩克斯坦領土橫跨亞歐兩洲,是中亞地區的一個典型的內陸型國家,哈薩克草原旅游景觀和亞歐民俗風情獨特,但缺乏海濱景觀和熱帶旅游風光。這與中國旅游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十分明顯。
(二)兩國旅游經濟基礎的差異性
中國經過30年改革開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亞國家的旅游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旅游業專業人才缺乏,這些已成為中亞國家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哈薩克斯坦經過20年發展建設,國民經濟體系逐步完善,經濟快速發展,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00億美元,增長率為7.3%。但由于在蘇聯時期形成的重工業、石油工業強,民用工業弱的國民經濟畸形發展的狀況尚未完全改變,其經濟實力與中國經濟實力相比具有巨大的差距,為發展旅游強國提供的經濟基礎和旅游物質條件較為薄弱,這與中國旅游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差異性。
(三)兩國旅游資源品質和種類的差異性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旅游資源差異性表現在歷史文物古跡旅游資源、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和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等方面。新疆公眾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旅游資源差異性問題的看法與作者的觀點基本相近。在回收的527份問卷中,對“你認為中國旅游資源與哈薩克斯坦旅游資源最大的區別(可選2項)”的7項選擇中,選擇民俗文化為467人,占比88.61%,自然景觀為357人,占比67.74%,人文景觀為265人,占比50.28%,這三項都超過回收問卷的半數以上。其余選擇旅游設施占19%,海濱旅游資源占16%,娛樂休閑場所占11%,其他占13%。由此可見,多數人認為民俗文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兩國旅游資源最大的區別。
(四)兩國特色旅游產品的差異性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本國游客特需的特色旅游產品具有差異性。中國游客特需的特色旅游產品主要有:佛教文化旅游產品,紅色旅游產品,觀光農業旅游產品,海濱旅游產品等,這方面的旅游產品在哈薩克斯坦較少。
哈薩克斯坦游客特需的特色旅游產品主要有:醫療保健旅游產品——全國有100多個醫學旅游度假勝地,高山滑雪旅游產品——被稱為“世界上最出色的滑冰場”、考古旅游產品——有9000多個考古和歷史遺址,這方面的旅游產品與中國有一定的差異性。
三、中哈兩國旅游互補性分析
(一)兩國旅游客源市場的互補性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尤其是新疆與中亞的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為雙方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中國近年來接待外來游客數量逐年上漲,哈薩克斯坦作為中國客源國之一,2004-2007年哈薩克斯坦來華游客增長了47%。2017年中哈兩國在哈薩克斯坦舉辦“中國旅游年”預期中哈兩國將互為對方的重要客源市場。筆者通過對回收的527份調查問卷的分析,在回答是否愿意前往哈薩克斯坦旅游的問題時,回答非常想去的為83人,占15.8%,想去的為320人,占60.7%,兩項合計占回收問卷總人數的76.5%;在回答到中亞五國旅游最想去的國家選項中,選擇哈薩克斯坦為379人,占到71.92%,比值最高。對回答哈薩克斯坦能否成為中國的旅游客源國問題中,認為一定能成為中國客源國的為123人,占23.34%,認為可以成為的340人,占64.52%,兩項合計占回收問卷總人數的87.86%。endprint
由此可見,哈薩克斯坦是中國潛力巨大的客源市場且亟待開發。特別是中國高端休閑度假型旅游產品需要大量的哈薩克斯坦游客來參與和體驗,通過中哈兩國游客出入境旅游互動拉動中哈兩國旅游業和商貿物流業的大發展。
(二)兩國生態景觀旅游的互補性
中哈兩國生態景觀旅游資源均很豐富,互補性也較強。中國海濱生態景觀旅游和熱帶風光生態旅游產品是哈薩克斯坦游客所向往的,恰好彌補了哈薩克斯坦旅游在這方面的空白。
哈薩克斯坦具有一些獨特的自然生態旅游景區和高質量的生態旅游產品,如,恰倫峽谷旅游風景區、卡拉吉耶洼地以及世界最大的麥迪奧山高山冬季運動綜合體等;哈薩克斯坦的一些自然景觀生態旅游景區,成為中國科考、探險和戶外運動游客所向往和追求的特殊旅游產品,與中國生態景觀旅游產品形成了較強的互補性。
(三)兩國歷史文化旅游的互補性
一是中國以農耕文化和佛教文化為主線的歷史文化旅游產品體系,與哈薩克斯坦以游牧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為主線的旅游產品體系,既有差異性,也有互補性,可以滿足兩國游客對不同歷史文化旅游產品的好奇心和需求。
二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草原文化,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中國草原文化包含蒙古草原文化、哈薩克草原文化、西藏草原文化及其他少數民族草原文化在內的多元文化,保留了較濃厚的原生態民族特色。哈薩克斯坦草原文化民族相對單一,加之哈薩克民族現代化的特色,兩者具有互補性。這為兩國共同發展絲綢之路草原文化國際旅游提供了合作條件。
(四)兩國特種休閑旅游的互補性
目前中國旅游主要是觀光旅游及公務旅游,哈薩克斯坦則以購物旅游和休閑療養旅游為主,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一是中國目前有眾多中高檔溫帶和熱帶度假休閑旅游景區,可以為哈薩克斯坦旅游者到中國享受高質量的度假休閑提供旅游產品。
二是旅游購物已成為哈薩克斯坦居民的特種旅游形式。筆者分析調查問卷發現,對于中國旅游資源對哈薩克斯坦游客最具吸引力的項目,回答為“商品購物市場”所占比例為41%,僅低于文物古跡。原因在于哈薩克斯坦國內民用工業體系尚不完善,他們需要經常以旅游簽證的方式,就近到中國新疆的城市和市場采購商品。
關于中哈兩國旅游互補性問題,筆者對回收的527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其中68人認為互補性很強,占13%,348人認為具有互補性,占總數的66.85%,兩項合計占回收問卷總人數的79.85%。由此可見,對中哈旅游互補性問題,被調查問卷中多數人的意見與作者的理論分析結果基本一致。
四、結論
首先,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旅游發展層次、旅游地理環境、旅游經濟基礎、旅游資源品質和種類、特色旅游產品等五個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其次,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旅游客源市場、生態景觀旅游、歷史文化旅游、特種休閑旅游等四個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再次,充分利用中哈兩國旅游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實施國際旅游合作發展戰略,通過提升兩國旅游產業,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融通兩國民間人文感情交流,消除西方敵對勢力散布的“中國威脅論”不良影響,能夠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奠定廣闊深厚的人文基礎。在中哈政府的高層推動下,通過兩國政府互辦旅游年的新機制、新機遇,使中哈旅游合作乃至中國與中亞各國旅游合作長足發展,成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和最凸顯的成果。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基金項目《上海合作組織帶動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國際旅游合作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2BJY129)階段性成果;伊犁職業技術學院院級基金項目《基于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哈旅游發展差異性互補性與合作基礎研究》(項目編號YZYXM201401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1.伊犁職業技術學院;2.伊犁西部生態科學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