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冬梅
近10年來,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給中蒙務實合作帶來重要發展機遇,我國已連續15年成為蒙古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投資來源國、產品出口國和最大援助國之一。2012年中蒙貿易額最高達到66億美元,2013年降到59.56億美元。我區與蒙古山水相連、人文相親、口岸相通、經濟互補,具有得天獨厚的合作條件和基礎,2013年進出口貿易額占到中蒙貿易的53%、占全區外貿總額的26% ;在蒙投資企業占全區“走出去”企業總數的1/3,在蒙實現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占全區的37%,是自治區對外開放的第一大國別。以資源貿易為主的我區對蒙經貿合作呈現出發展勢頭好、增長快及潛力大等特點,合作方式、合作領域開始向多樣化、多元化發展,合作機制、合作載體建設也正在推進。隨著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和《中蒙戰略伙伴關系中長期發展綱要》的實施,將步入與蒙全面合作的新起點。主要體現在:
一方面是合作環境更好、合作目標更高。當前全區上下對搶抓國家推動新一輪的對外開放戰略機遇,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我區與蒙古國全方位合作的戰略認識不斷提高,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政策性文件,其規劃綱要、目標政策更加務實、更具大局觀念。以人文合作為先導,以互聯互通為基礎,統籌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三位一體”,實現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建成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沿邊經濟帶,不斷開創互利共贏的全方位戰略合作新格局的目標要求,將我區與蒙戰略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是合作能力、合作水平面臨挑戰。由于我區對蒙經貿合作主體以民營企業為主,在資金、技術、人才、機制和國際合作的經驗等方面存在不足,合作規模小、“走出去”的企業少。目前在蒙中方企業近5800家左右,其中我區企業不足100家。一些領域的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合作領域和合作方式以資源性貨物貿易為主、旅游貿易和服務貿易較少,邊境貿易較多、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較少。與國家向北開放戰略的要求及沿邊開放發展較好的地區相比差距較大。此外,要擴大我區與蒙古國人文領域的交往,除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外,自治區層面還需要加大相關投入,由于自治區本身也面臨加大社會領域投資的壓力,這對自治區財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從外部環境看,雖然蒙方將發展對華友好關系作為外交優先方向,愿深化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拓展貿易、能源、互聯互通、金融、農牧業、毗鄰地區、人文等方面合作,中蒙全面合作總體形勢穩中向好,但也存在諸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及風險。
一是蒙古國的市場特點是制約中蒙合作規模擴大的現實因素。首先,蒙古國人口少,市場容量小,貿易主體主要是中小企業和個體商販;以生活消費為主,進口市場規模小,且蒙古國居民在高檔商品消費方面習慣上比較認可西方和日韓的進口商品。其次,蒙古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通貨膨脹率高。2013年的GDP總量僅115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106億美元、財政收入不足40億美元,工業總產值不足20億美元、全年平均通貨膨脹率達10.5%。2013年經濟增長率為11.7%,基本被通貨膨脹吃掉。以進出口貿易額為例,2002-2013年中蒙貿易總額由3億美元增加到60億美元,而同期中越貿易總額由46億美元增加到655億美元。中蒙合作規模的擴大可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是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是長時間制約中蒙全面合作擴大的客觀因素。蒙古國鐵路、公路、口岸、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設施陳舊,如鐵路通車里程僅1811公里、運輸能力2200萬噸;11218公里國家級公路中僅有20%為柏油路,電力裝機容量不到100萬千瓦,生產電不足40億千萬時。一條烏蘭巴托至扎門烏德600多公里長的千禧公路建了14年,今年才完工;烏蘭巴托至扎門烏德鐵路運輸能力僅為1600萬噸,且牽引機車和車皮數量嚴重不足;在我區與蒙古國口岸鄰近的蒙方境內道路均為自然路,產品均通過草原或簡易公路運輸,運量受到限制,成本較高、運輸通達率低,這些都嚴重影響企業投資信心和走出去的步伐。
三是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蒙全面合作的發展 。蒙古國政府奉行多支點平衡外交,在“2012-2016年施政綱要”中提出要平衡俄羅斯、中國和美日歐等“第三鄰國”關系。比如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安排上,中國2010年溫家寶總理訪蒙時就提出過,蒙方一直未予回應。而蒙古國政府與日本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正在進行中,且有意與日本在蒙建立自由貿易園區共同開發鈾礦資源。并向美國提出了商簽自由貿易協定的請求。對中國則抱著既合作又防范的矛盾心態。美、俄、日等大國均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發展與蒙古國的政經關系,爭奪蒙古國的礦產資源和市場,對我國形成競爭。
四是一些人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蒙全面合作的發展。由于蒙古國政府更迭頻繁、法律政策缺乏連續性、政府效率不高,經濟環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對蒙貿易和投資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受“中國威脅論”的影響,部分蒙古國人對中國的發展壯大心存疑慮,尤其對中國企業到蒙古國開發資源,視為掠奪其資源,在蒙勞務人員被視為搶其飯碗。“泛蒙古運動”、“三蒙統一運動”、“藍色蒙古”等仇華、反華運動組織的無端騷擾、中方員工無辜被打、被敲詐勒索等排華事件時有發生。在蒙的中國勞務人員由2011年的2萬多人降到目前的1.6萬人左右。
因此,深化我區與蒙全面合作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著力做好人文領域各層次的交流合作,加強宣傳引導,擴大我區軟實力影響。
通過積極向蒙提供我區影視作品和其它文化產品,提高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蒙語節目覆蓋,開辦我方電視臺、報紙、雜志、出版社等方式,宣傳“親、誠、惠、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共同發展的理念,宣傳中國、內蒙古在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企業發展、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成就,樹立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形象。通過政府、企業、民眾及民間組織等多層次,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衛生、旅游、環保等多領域及高層領導間互訪、舉辦國際次區域經濟論壇、中蒙經貿論壇等多平臺的立體式交流,本著“談友誼、話感情、促合作”的原則,構建積極穩定的國際合作環境。充分挖掘我區與蒙古國間傳統文化和歷史內涵,擴大文化醫療衛生領域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內蒙古自身教育資源優勢,爭取國家對蒙古國教育支持,建立相關獎學金機制及有關激勵措施,大量吸收蒙古國留學生,并允許他們在我區就業工作,擴大我區對蒙的軟實力影響。
第二,創新互聯互通合作機制,協調推進與蒙毗鄰地區通道建設,緩解貿易運輸瓶頸。
目前中蒙之間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開始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方面利用中蒙俄政府間高層會晤和國家有關部門已建立的聯系機制,推動蒙方改善交通運輸狀況,盡早實現與我區境內鐵路公路對接,建設跨境交通走廊。同時支持我方企業利用政策性優惠貸款包括申請援外優惠貸款,投資蒙境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支持境外企業煤電一體化開發利用,協調國網推動對蒙與我臨近地區礦山的電力出口和電力援助。
第三,創新經貿合作機制,強化次區域和跨區域合作方式,推進對蒙開發開放步伐。
建立蒙古國西部、西南部的東戈壁、南戈壁與我區巴彥淖爾、阿拉善、包頭、鄂爾多斯在資源開發領域的次區域合作發展機制。通過兩國地方協商,蒙方以資源入股,中方以設備、技術和基礎設施投入建立平臺方式共同合作進行資源開發。加快構建“天津港—二連浩特—烏蘭巴托—伊爾庫茨克”為軸線的經濟合作走廊,重點開發蒙古國南北鐵路沿線資源帶,發展陸橋經濟。抓住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實施的歷史機遇,促進阿爾山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蒙古國東方省喬巴山市—阿爾山市的鐵路建設,為振興東北打造最近的能源補給通道,使阿爾山能夠早日在大圖們江區域經濟發展及東北亞經濟崛起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進行重點扶持引導,培育壯大對蒙合作主體和載體。
堅持國有與民營企業并舉、大中小企業并舉、傳統產業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并舉,壯大“走出去”的隊伍主體。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分類指導。加快二連浩特-扎門烏德跨境經濟合作區和二連浩特開發開放實驗區、境內加工園區、口岸功能區建設,吸引區內外企業參與中蒙經貿合作,使企業集群式進入園區,形成產業鏈和規模效益,推動對蒙合作向縱深發展。爭取設立二連浩特綜合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園區、探索設立中蒙邊境自由貿易區,充分發揮二連浩特、甘其毛都等沿邊口岸在促進對蒙全面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以合作發展跨境旅游業為突破口,開拓蒙古國旅游資源,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
內蒙古與蒙古國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有著同樣并相連的天然牧場,以草原、歷史、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為主題,形成不同的旅游產品。利用我區中蒙邊境旅游協調會議制度,協調開通已具備開展邊境旅游基本條件的策克、甘其毛都、阿爾山、珠恩嘎達布其、阿日哈沙特、額布都格、海拉爾中蒙邊境旅游業務,并協調建立跨境旅游合作區。
重點開拓“兩山兩國”(中國阿爾山—蒙古國肯特山)跨境旅游黃金線路,推動兩國旅游經濟一體化。阿爾山具有與蒙古國東方省毗鄰的地緣優勢,相鄰的蒙古國東方省哈拉哈河流域有豐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其努爾木根草原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是開辟跨境草原旅游的絕佳資源,貝爾湖風光是蒙古國重點規劃的哈拉哈—貝爾湖旅游風景區。阿爾山集溫泉、冰雪、森林、火山、草原、湖泊等眾多生態旅游資源為一體,與蒙古國豐富的旅游資源有很強的互補性,構成多彩的自然旅游資源。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