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明
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大動脈、先行官、晴雨表,鐵路在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億萬群眾持續增長的運輸服務需求和國家外交戰略中承載著重大責任、神圣使命。當下,中國鐵路發力于長遠機制的系統性重構,各項改革正向縱深掘進,必須科學認知、辯證處理運輸改革中涵括的四對重要關系。
經營性和公益性
首先,因應市場,以效益為中心。瞄準市場需求配置運力資源,健全投入產出科學決策機制,提高路網和裝備運用效率,力求運輸效益最大化。基于既有鐵路運價管理方式(政府定價或指導價),釋放鐵路運輸比較優勢正效應,構建市場化導向的運價形成機制。同時,深入研究運輸企業搏擊市場的配套政策,爭取、用好國家對鐵路運輸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公益性補貼政策、土地綜合開發政策等。比如,可以綜合開發鐵路上蓋、地下空間及毗鄰的土地以獲收益。
其次,恪守“人民群眾滿意”標準,確保公益性運輸。“為了誰”是根本性、原則性、方向性問題。“人民鐵路為人民”、“人民群眾滿意”,既是鐵路的應然旨趣、社會責任,又是提高鐵路吸引力、競爭力的關鍵津梁,更是鐵路經營性、公益性內在統一之基。因此,必須落地“以服務為宗旨,待旅客如親人”和“一切為了旅客貨主”的價值圭臬。同時,要服從、服務于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保障欠發達地區運輸需求,給予關涉國計民生的重點物資運輸以運力傾斜。毋庸置疑,如完全交付市場,鐵路企業必將陷入“諾斯悖論”。
市場主體作用激發和運輸調度集中統一
首先,切實尊重鐵路局(集團公司)經營自主權,真正實現“四個轉變”。要完善跨局運輸,摒棄影響“敞開受理”的種種計劃制約、規章限制,真正讓各局跟進市場需求組織運輸,“有流開車、有貨即運”。同時,竭力做到“四個轉變”,即“鐵路貨物運輸要從以大宗貨物為主的貨物運輸向全方位物流承運轉變,鐵路運輸組織要由按計劃組織運輸的生產模式向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生產經營模式轉變,干部職工要由坐等客戶上門向主動服務、上門服務轉變,工作方式方法要由傳統習慣向提高效能的方向轉變”。
其次,完善調度集中統一指揮,為各局運輸提供高品質服務。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構建運輸企業共謀全路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激勵機制,統籌指令性、指導性和自主運輸經營。同時,鐵總要增強對各局運輸工作的服務意識,搞好運輸組織頂層設計,比如,構建全路運輸調度、電子商務、客票系統等信息平臺、營銷平臺,打通限制區段、關鍵節點,實現路網協調聯動,力促運量不斷突破。
運輸經營和鐵路建設
首先,全面深化鐵路雙向開放(海外、國內),以開放求“外力”。凡準許注入外資的領域,同時允許國內各類資本融進。要在市場準入條件、投融資政策、路網基礎設施使用及公益性義務等維度,制定、完善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各種經濟組織、各種所有制經濟成分“融入鐵路”。抓緊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比如,可對新建鐵路分類建設,設立鐵路發展基金。
其次,主動介入項目前期規劃設計,為項目建設創設利好條件。做好市場調研、效益測算,及時給予建設部門以意見建議,確保新建項目功能定位準確及建成投產后的作用發揮、效益獲取。同時,做好提前參與、聯調聯試、工程驗收和安全評估等工作。比如,要科學購置移動設備,配套好新線建設,銜接好鐵路的建設與運營。
再次,實現新線效能最大化,“強經營、重效益”。加強新線市場調研,統籌優化既有和新建線路的使用,精心做好市場培育,力爭甫一開通便收益較好。18個鐵路局(集團公司)須契合管內具體實情,竭力做好營銷。基于“二八”理論,今后鐵路運輸既要“抱西瓜”(大客戶),也要“撿芝麻”(中小貨主),比如,尤須重視零散“白貨”、零擔運輸,繼續拓展新業務(像已開發的高鐵快運)。
合資鐵路和既有國鐵
首先,切實維護投資主體權益,統籌用好合資鐵路和既有國鐵運輸資源。依法規范委托運輸管理,完善鐵路局(集團公司)與合資公司合作運行機制,比如,受托各局主動向合資公司通報經營情況,傾聽對方運營管理意見。同時,在優化運輸生產力布局、調整運輸價格、開行客貨列車、安排車流徑路、養護維修設備等方面,須要讓合資鐵路和國鐵戮力同心。比如,恪守“四個有利于”原則,即有利于配置運輸資源、有利于安全風險防控、有利于提高效率效益、有利于專業管理強化。
其次,完善合資鐵路與既有國鐵的互促雙贏運作機制。要打造二者資產統籌優化的經營機制,比如,充分利用既有國鐵生產布局,重組合資公司的生產車間,優化配置管理資源;優化整合機車運用方案;國鐵軌料物資及電化改造剔下后仍能用的設備,交合資鐵路調劑使用;在規劃鐵路樞紐布局及建設新增設施上,發揮國鐵、合資公司檢修基地、機輛設施的作用,“綜合利用、設施分享”;完善國鐵與合資鐵路的人才雙向交流機制。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