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木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發展期,人教版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少情感類題材的文章,它對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教師如何緊扣學生實際,巧妙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點,有效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成才打好基礎呢?
一、巧妙挖掘情感點,以情促學
語文教師要意識到情感類文章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有些文本將情感以平凡的語言蘊含在文字之中,需要教師深入挖掘,與學生一起細細品味,才能讓學生既習得語言,又獲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本文蘊含著作者深深的情感,以樸實的語言攝取了少年時期生活的一個鏡頭: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我”錢買書的故事。在研讀文本時,我發現文本樸實的語言中蘊含著深深的情感。然而,面對五年級的學生,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去挖掘、感悟?課文開頭先講了“我”想買書和貧困的家境,愿望難以實現。接下來,重點寫了母親給錢讓“我”買書的經過。這部分是調動學生情感的重要載體,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點?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描寫母親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語言,去感受文本情感。比如“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中,“七八十臺”“震耳欲聾”兩個詞將母親工作的環境寫得淋漓盡致,母親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是多么艱辛;“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極其瘦弱”“挨得很近”兩個詞寫出瘦弱母親掙錢的樣子,認真品讀它就會有一種心酸的苦楚;“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這里連用四個“立刻”寫出母親快節奏的工作,用疊加的形式出現可見母親掙錢的工作強度。文本中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味,如果教師能和學生一起深入挖掘,細細品讀,文本所描寫的母親形象在五年級學生的心中就會漸漸清晰起來,作者所表現的“平凡的母親,辛勞的母親,貧寒的母親”就能打動學生。
二、搭建閱讀平臺,品味情感
在語文學習中,讀是學生走進文本和作者內心世界最重要的通道。收入人教版的課文篇篇都是經典,飽含著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和遣詞造句,凝聚著作者深深的情感。這些情感或愛或恨,或喜或悲,學生如何有效品讀它,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師要結合不同的文本,搭建閱讀平臺,讓學生自主閱讀,細細品味,最終獲得對作品的完整理解。
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文本生動感人,作者滿懷深情地敘述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令人可敬的炊事班長牢記上級囑托,用盡力氣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不惜犧牲自己的感人事跡。課文用“金色的魚鉤”為題,意義深刻,“魚鉤”記錄了老班長的英雄故事,閃耀著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文本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娓娓道來,然而,卻飽含著對老班長深切的情感和懷念,反映了殘酷的戰爭時期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詮釋了人世間的大愛。本課篇幅比較長,如果讓教師細致地引導,顯然課堂教學時間是不夠的。教師如何搭建平臺,讓學生細細品讀,抓住關鍵之處進行品味,從而感受文本蘊含的情感?課堂上,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品讀,并按自己的閱讀方法去品味人物。五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體驗,學生紛紛按照自己的閱讀體驗去感受人物的內心情感。匯報時,有的學生從外貌去體會,“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臉上布滿皺紋,兩鬢斑白,顯得十分蒼老。”快四十歲了,殘酷的戰爭年代讓他過早憔悴衰老,從而體會他為革命是怎樣操勞。有的學生從神情去體會,“他……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那種欲吃不能,欲罷不行的神態,反映了老班長為了革命的勝利,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病號不吃,老班長“皺起眉頭”;吃了,“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一絲笑意”。這個強烈的對比、鮮明的映襯,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班長大愛的情懷。可以說,教師打破了“順著課文次序逐段閱讀”的陳規,將課堂閱讀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調用自己的知識體驗去感受人物,從而學會以點帶面的閱讀方法,進而理解文本的情感。
三、開展語言實踐,內化情感
文字本身并不具備情感色彩,是人給予了它“生命”。生活中有喜有悲,有快樂有痛苦。當生活的經歷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時,作品所蘊含的情感能激發讀者內心的體驗,而體驗就是源自學生生活,因為有生活的經歷,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才能讓學生倍感激動。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文本蘊含的情感基調,引導學生開展語言實踐,從而既讓學生對作品有進一步理解,又能讓情感得以抒發。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掌聲》,文本生動地記敘了身有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兩次掌聲后鼓起了生活的勇氣,變得活潑開朗的故事,從而告訴人們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關愛,特別身處困境的人,更需要人們的關愛與幫助。“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掌聲送給別人。”教師如何引導三年級學生感悟文本情感,并學會作者以“掌聲”貫穿文本,感悟小英的情感變化,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掌聲的深層內涵?當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提問學生:課文中的掌聲是誰給誰的?同學們給了小英幾次掌聲?當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圍繞“第一次掌聲”讓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就會結合課文和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同學們為什么會給小英“掌聲”,感受這個掌聲不平凡的意義——面對處于困境中的人,我們應該給他們勇氣,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同學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給了小英“第二次掌聲”?學生結合文本的敘述,并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去表達同學們為什么會發出第二次經久不息的掌聲。可以說,通過對兩次掌聲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對“掌聲”的意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進而明白小英在兩次掌聲之后的情感變化。課堂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一寫生活中的“掌聲”,這個掌聲既可以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可以發生在別人身上,從而拓展課堂,體會掌聲蘊含的鼓勵、支持、尊重、信任、關愛等深層的含義。
總之,要想讓情感教學激活語文課堂,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點,巧妙結合學生的內心體驗,有效引導學生深入品讀,細細感悟,從而借助情感促進學生既習得語言,又獲得情感的熏陶,為學生成才打好基礎。
(福建省安溪縣劍斗鎮舉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