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中學教育是奠定個人終身學習能力的關鍵階段。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過去在狹隘的范圍內鉆研知識的教育方式被不斷更新。筆者在長期的調研和教材開發工作中發現,現有的中學選修課程不乏新穎獨特、發展學生興趣愛好的內容,但也存在不少陳舊的、脫離經濟社會發展的課程。因此,中學選修課的教材開發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從而推進中學選修課程的轉型升級,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提供豐富準確的教材資源,樹立以學生為本的開發理念
據了解,現在許多中學的選修課沒有專業的固定教材,課堂教學參考以教師編寫的課件為主。這就存在多方面的問題,課件的質量與教師的專業水平、對學生了解程度、計算機技能、備課環境、甚至個人經歷都存在很大聯系,這無疑使選修課教學質量的不確定因素增加,更加重了教師在選修課設置和準備過程中的教學壓力。
出版社的教材開發,旨在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寬廣而均衡的選修課程,減輕教師工作壓力,促進學生學習興趣。開發設計的選修課教材應該保證學科的專業知識準確和前沿信息詳細,能夠滿足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共通能力。通過交叉學科和不同領域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構建知識、運用知識的技巧,從廣度和深度之間平衡開闊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深入學習的興趣。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科學探索者》系列科學教材,在試點工作中深受浙江、上海多所學校的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在對《科學探索者》系列與已淘汰的選修課教材對比后發現,選修課教材開發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調查和計劃不夠細致周密,往往會出現教材與課堂不適應或完全脫離的尷尬局面。因此,在選修課教材開發過程中,應該量力而行,逐步推出,確保教材的知識性和實用性的“雙準確”,堅決杜絕“短平快”的開發模式。至少用幾年時間里,做好與學校教師的調查溝通工作,制定課程發展計劃,實現教材對課程的指引、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學生學習熱情的培養。
以教材開發逐步推進中學選修課教育,只有學生對課堂自主選擇,才會產生學習興趣,才會有進取心和自覺性。選修課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的興趣及能力都盡展所長, 從教材的角度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以學生為本,給予每個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本質要求是“育人”,服務教育的教材開發工作更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本的開發理念,幫助每個學生獲得各種終身學習所需的能力,同時,根據學生資質的不同提供各種盡展所長、追求卓越的機會。
完善前期師資準備,充分調動社會資源
教材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該特別重視為教師減輕教學壓力,把教師從課程設計、內容組織、教學研究、考試測評等一系列環節中解放出來,給教師更多的時間專注于課堂教學。在香港的選修課教育改革中,政府和相關部門會特別重視組織相關課程教師的教學培訓與教學研討活動。出版社在新選修課教材的推廣和應用過程中,也可以借鑒同樣的方式,保障教師對選修課程與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等各課程體系的充分了解和適應。同時,解決中學熱門選修課教材選擇困難和專業教師緊缺的問題,也為學校培養一批選修課教學的領導人。
其次,出版社可以嘗試深入挖掘自身資源,利用自身優勢,集合政府、學校和企業各方的合力資源優勢,整合、善用社會的各項資源,促進選修課堂的創新,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經歷,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譬如,參照大學講座和沙龍的形式,邀請簽約作者、科技工作者舉辦講座式選修課程,為課堂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創造良好學者的氛圍。這將有利于出版社作者與讀者群的培養,教師教學負擔的減輕,學生對社會的深入體驗。開發優秀企業或企業家傳記類選修教材,充分結合企業實踐活動,不僅為企業提供宣傳的平臺,而且幫助學生提高企業和社會的認知度,培養動手能力和職業傾向,為學生盡早適應社會提供教學支持。
定向開發與引進教材,內容淡化文理分科
社會結構的復雜多樣,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選修課教材的開發應該突破科技和人文的藩籬,打破藝術和文化的隔離,形成知識學習、共通能力和價值觀的有機融合。以學生的興趣為中,拓展學生知識廣度,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教材的開發可以從知識拓展、職業技能、興趣特長和社會實踐等多方面著手,淡化文理分科,以引導學習和梳理教學體系為主。
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高考這支指揮棒決定了他們中大部分人的學習范圍。而不少學生更期待在中學階段多了解社會,了解除了高考所學的知識以外內容對今后的人生有什么樣切實的作用。而定向開發教材的模式將很好的解決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終身教育的銜接,為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均衡而基礎廣博的課程。
首先,定向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熱門專業,開發和引進相對應的選修課教材。比如金融、營銷、建筑設計等熱門專業的選修課教材開發,這對學生今后大學志愿的填報,職業生涯的選擇和規劃,將提供至關重要的參考。據了解,這類選修課的開設,學校非常期待,但對大部分的中學教師來說,存在專業不匹配的情況。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嘗試通過出版社邀請,聘請教材的編寫作者或相關專業教授開展校外選修課、網絡選修課等,以豐富選修課堂內容和形式,同時實現多元化、國際化的教學目標。
其次,定向開發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的教材。教材內容應該包括幫助學習者培養謀生能力,能夠應付基本生活和簡單工作的需求。定向加強對生活技能、職業技術、地方經濟技術等教材的開發。不回避中學生今后必須面對的醫藥、情感、家庭,甚至育兒等話題,比如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健康與幸福》系列,參考國外經驗,結合國情開發相適應的教材,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在中學階段盡早培養學生對家庭和生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今后健康與幸福的生活打下基礎。
最后,定向開發興趣特長類教材,引導中學生健康的藝術修養,休閑方式,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等。這類教材的開發更需慎重,重視學生直接探索、思索、研究過程,從而把教材的重點放在學習過程引導、學習結果的創造和個性化發展方面。
建立多元互通的教材體系
很大一部分學生表示,中學的必修、選修課程相互關聯度低,只有在高三面對高考時,才會出現部分綜合性的試題。開發和引進多元化的、各學科緊密聯系、涵蓋交叉學科的選修課程教材,顯得尤為重要。為學生提供探索性向的書面引導,讓學生全方位的學習;采用多種多樣的學習資源和生活化的資料;鼓勵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不斷共同學習開發富有特色的選修課程,提升選修課教材的學習效能。
參考香港中學選修課程的建設過程,多元互通的選修課教材的開發與引進,應該采取開放式的課程架構,選取切合學生需要的教學內容及學習材料;靈活地運用自身資源組織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整體而連貫地設計學習計劃,以適合學生發展需要和實際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為社會培育適應全球化發展的創新人才。
綜上所述,以教材開發促進中學選修課程轉型升級,實現素質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出版社服務教育,促進教育發展目標的體現。選修課教材開發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逐步推進各類選修課課程的梳理、教材選題規劃、教材開發的工作是長期的,任務是艱巨的。我們應該著眼于國內中學教育的現實狀況,借鑒國外教材開發與發展的寶貴經驗,取其精華不斷改進,逐步完善中學選修課程教材的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系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