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冬旺
摘 要:新課改后,傳統的高考歷史備考思路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今考試。因此,應立足過去備考思路,針對課改后高考命題的特點對高考歷史備考思路進行拓展,重點從基礎知識訓練,史料閱讀,高考命題研究及學生心理指導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關鍵詞:新課改;高考;歷史;備考;思路拓展
新課改后,傳統的高考歷史備考思路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今考試。因此,應立足過去備考思路,針對課改后高考命題的特點,對高考歷史備考思路進行拓展研究。
一、夯實基礎,突出主干知識考查
到了沖刺階段,歷史的復習要以“回歸”為主:回歸高考試題、考試大綱、課本。這一時期,要把重心放在主干知識上,做題僅是備考中的一個輔助方法。
(1)夯實基礎。考試說明提出要“實現對主干知識、學科能力和思想素養相統一的考核目標”,復習時要參照考試說明,用編年史的方式把教材重新梳理一遍,對中外歷史的發展趨勢和基本線索的主干知識要重點理解。2013年“江蘇卷”政治史專題考查的內容覆蓋到所有專題,經濟史覆蓋了近86%的專題,文化史也有三分之二,體現了命題者突出主干知識、落實基礎考查、看重教科書資源的質量評價意識。
(2)適度訓練。在備考階段,雖然已沒必要再大量做題,但考生還是需要保持每天15分鐘~20分鐘的做題訓練,并且保證題型的廣度,這樣能確保對題目的熟悉,避免考試時產生“生疏”感。在模擬題的選擇上,應精選高質且與高考題契合度高的模擬題進行適度訓練,做題時要做到審準、讀懂、答好、規范。這樣可以使考生保持好做題的應激狀態,即使在高考時碰到新題型也能心平氣靜。
(3)積極暗示。不少考生在備考階段會出現焦慮、身心疲憊等情況,這時需要教師進行疏導并釋放。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幫助考生排除焦慮、增加自信心,充分挖掘其潛能,提升復習質量。在考試中也可以運用積極暗示的方法鼓勵學生,暗示自己“自己不會的題目別人肯定不會,自己會的題目別人不一定會”,以增強自己的信心,確保自己能正常發揮,充分挖掘潛能。這樣,可以避免遇到諸多難題后頭腦一片空白的現象。
二、轉換視角,運用新史觀多角度看問題
“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出現在新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而近年來的高考,也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究。所以,在復習中必須用新的視角來引導學生重新整合歷史的專業知識構架,用新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學科的相關問題,更新歷史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1)以文明史觀梳理歷史線索,搭建歷史專業知識結構。新課程改變傳統的五種社會形態理論來展現歷史知識的范式,用世界文明的演進線索來概述歷史的發展,這樣不僅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內容,還使知識系統更加合理新穎。從縱向來說,人類文明是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再到知識文明,這是一個審視歷史的角度。從橫向來說,人類文明分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與此相對應的人類文明史就可以分為物質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在新教材中都用模塊加專題的方法來展示歷史內容,同時把政治史、經濟史以及文化史放在同一位置,我們應在這個基礎上來整合歷史知識結構。
(2)樹立多元和開放意識,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多元化需要我們摒棄非此即彼的舊思維模式,以更加開闊的視野來認識并了解歷史現象。例如,各國的歷史傳統不同,其民主政體的形態也相應不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的總統共和制就是其各國國情的產物,促進了兩國民主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多樣性與多元化,要求我們必須要有開放的意識,理性并寬容地以不同視角立體、多方位地審視并評價歷史事物,理性對待不同發展模式下的國家和地區,不可走極端。2013年江蘇卷第23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第(1)問要求學生運用統計學方法對歷史資料進行數量分析,第(2)問從心理史學的角度分析羅斯福成功的原因。這兩問首次引用“計量史學”和“心理史學”,這是新課改以來首次在高考試題中明確提出的史學研究方法,值得反思和回味。
(3)貫通中外古今,把握歷史學科相關的社會焦點問題。新課程體系貫穿古今中外,它破除了舊課程體系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割的局限。在同一個模塊中涵蓋了中國史與世界史、古代近代和現代的內容,讓我們可以從時空上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一個整體了解。例如中國近代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及其實踐,就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和實踐的影響,如果聯系中外歷史,問題就顯得更加明晰。就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而言,如果把古代、近代和現代貫穿起來,就是一個由古代專制到現代民主的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便開闊了我們看問題的思路。近年來,在高考歷史試題中也有中外社會焦點的成例。如2011年高考歷史試題(江蘇卷)中第19題,引入時事新聞和世界許多國家對恐怖主義的態度,引導學生得出反恐斗爭有賴于國際社會的合作、恐怖主義依然是國際社會的公敵的認識,樹立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時事的意識。
三、研究高考命題,認清改革新動向
在歷史的復習備考中,要有主次地復習,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學習。教師要明確告知歷史命題的主導思想和此年考試的基本方向,避免南轅北轍。研讀江蘇省2011年~2014年新課標歷史高考試題后,可以發現以下的變化及規律。
①新課改高考試題從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以及全球史觀等新史觀的角度來命題,用圖形、數據、文字等各種形式的材料作為命題載體,考察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熱點知識和各種思維能力。有的考點反復出現,有的則輪換呈現,有的模塊僅出選擇題,有的模塊則常出主觀題。
②新課改高考試題有20道客觀題共60分,除常規考查外,還涉及文化常識、史學方法、社會焦點。因此,在此類試題的命題訓練上應多多注意,巧下功夫。客觀題的出題形式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題理念,歷史照片、時事新聞、廣告、歷史著作、報紙報道、信件、人物言論等材料很多都被選用。如2011年試卷共20道客觀題中,其中19道使用了材料。2012年試卷20道客觀題全部使用了材料。2013年試卷第8題繪制了中國輪船統計表格,第20題使用了地圖,其余客觀題全部使用了材料。2014年試卷除了使用3幅圖和1張表格外,其余16題客觀題均使用了史料。
③新課改高考試題中必做主觀題40分,以綜合考查與運用為主,注意平衡各種關系。在這40分的試題中,近4年均為3道試題,方式多樣化、目標多元化、注重過程的評價體系逐步滲透其中。歷史習作(史論性小論文)已成為江蘇高考歷史命題的熱點,正是因為歷史習作題兼具開放性、探究性、學術性等特點,而且與新課標的評價建議與基本理念結合度較高,因此非常受命題專家青睞。
④新課改試題中選做的主觀題為1道,但是又進一步分為了A、B、C、D四個小題,分別考察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四部分,涉及的知識面較為廣泛。而且,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規律來看,試題材料基本不是選修教材的內容,有的甚至以教材的知識為背景結合當今時事材料來建立聯系,有的還在高中歷史教材之外,更多關注對學習方法的考查。所以,要重視選修與必修課程內容的整合,發現共性問題中的一般解題規律。
由此可見,掌握新課標試卷的結構形式與命題規律,可以讓考生在備考復習中更有針對性,并能提高學習質量。所以,在備考時要注重研究新課標的高考試題。
新課改下高考歷史的備考思路應注重基礎知識訓練,在復習時緊扣課本和大綱,答題時要準確把握時間,講究技巧,做到規范答題。同時,歷史復習必須從新的視角指導學生重組歷史專業知識結構,形成新的課程內容體系。教師要明確告知文科綜合中歷史命題的主導思想和此年考試的基本方向,避免南轅北轍。對于考生來說,要認真做好心理準備,用良好的心態來輕松迎考。
參考文獻:
[1]陳文靜,楊龍.新課改高考帶來哪些新變化[J].湖南教育,2010(3).
[2]王生.例說有效釋讀、提煉材料信息的九點技巧[J].新高考,
2011(6).
[3]龍益軍.2010年高考歷史試題特點與啟示[J].文理導航,2010(10).
(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