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瀾
摘 要:現在社會的藝術類院校,更多的是注重三大唱法的教學,跨界演唱的教學是少之又少。社會大眾對跨界演唱的喜愛和歡迎卻是大大超過傳統(tǒng)唱法,所以跨界演唱在藝術類院校中的教學是迫切和必不可少的。這也使得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必須去重視和開拓跨界演唱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成長。
關鍵詞:跨界演唱;教學;理論依據;教學模式;人才
現今樂壇上,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美聲、民族、通俗三大唱法之外,更為潮流和民眾津津樂道的是跨界演唱。對于跨界唱法的定義,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指唱法跨界,指的是歌唱者既能唱美聲又能唱通俗流行等等,同時具有不相上下兩種歌唱的能力。例如中國音樂學院的吳碧霞老師,兼修美聲與民族兩種唱法,能唱地道的民歌小曲,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湖北民歌《哪里有閑空回娘家》、山西民歌《一鋪灘灘楊柳樹》等等,同時也擅長古典美聲作品,如《威尼斯狂歡節(jié)》《紙醉金迷》等等。另一種是指唱跨界的歌曲,指的是以自身已有的專業(yè)唱法演繹跨界的歌曲。例如上海音樂學院的廖昌永老師,用美聲的發(fā)聲方法演繹通俗歌曲《天邊》。
在一般藝術學校的聲樂教學中,絕大多數都是傳統(tǒng)的民歌、美聲或是通俗演唱的教學,學生自進校后就師從某一位聲樂教師,系統(tǒng)進行聲樂學習。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從最基本的發(fā)聲練習開始,根據學生的嗓音特點來區(qū)分是何種唱法,有目的地進行曲目練習,由簡入難,循序漸進,學習和鞏固學生的某一唱法的技能技巧。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專長于某一唱法,有所建樹。而跨界演唱,無論是唱法的跨界還是曲目的跨界,都不僅僅是局限于某一種單一的唱法,它要求演唱者能根據曲目的不同、自身聲音條件的不同、對歌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的不同,全新、融會貫通、但又不盡相同地去演繹一首歌曲。這是對歌曲的重新理解和定位,是一種求新和創(chuàng)新的理念。就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我愛你中國》,在聽眾的耳朵里,最為經典的,肯定是美聲版本的《我愛你中國》,譬如鄭詠版本的。但是譚晶版本的《我愛你中國》也獨具特色,十分吸引人。譚晶在歌曲的演唱中獨到地運用了通俗和原生態(tài)相結合的歌唱方法,使人耳目一新。那么,不論是傳統(tǒng)的三大唱法還是潮流的跨界演唱,都是有相通相連之處的,它們的歌唱基本點還是相同的,簡單地說就是同樣講究氣息、聲音、位置和共鳴腔體。
現在的藝術類院校,更多的是注重三大唱法的教學,跨界演唱的教學是少之又少。而社會大眾對跨界演唱的喜愛和歡迎卻是大大超過傳統(tǒng)唱法,這就不得不使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去重視和開拓跨界演唱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那么,在藝術類院校進行跨界演唱的教學是否有可行性呢?筆者認為,是完全可以進行并且是有理論依據的。首先,跨界演唱,終究其源,還是一個唱的能力的問題。而在聲樂教學上,基礎部分是不分美聲、民族還是通俗的。也就是說,不論是跨界演唱還是傳統(tǒng)的三大唱法,發(fā)聲的基本方法是一樣的,同樣講究氣息的連貫和扎實、同樣講究聲音的位置和吐字、同樣講究共鳴腔體的靈活運用。其次,音樂類院校,聲樂教師的配備比較全面,有美聲教師、民族教師、通俗教師,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是一對一的。而在跨界演唱的教學過程中,一位學生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專業(yè)教師,可以打破常規(guī),根據學生的聲音特點和學習領悟能力為之配備多名聲樂教師,輔助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本校2008流行音樂班的學生陳雅楠,進校以來一直都是跟隨通俗教師學習聲樂,在進入到三年級時聲樂學習遇到了瓶頸,高音區(qū)過于“緊”,歌唱時太“捏”,打不開,導致在演唱曲目上十分受限制。為此,她的主課老師聯(lián)系了教授美聲的老師,進行了一學年的美聲教學,通過這樣的互換課堂,真實有效地幫助了學生,大大改變了學生的歌唱能力,使之在通俗演唱的技能技巧上有了突破,提高了歌唱水平。在畢業(yè)音樂會上,該名同學不僅演唱了大量風格迥異的中外流行曲目,甚至還高水平地演唱了地道的江南民歌《太湖美》及央視青歌賽美聲曲目《我的深情為你守候》。再次,音樂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比較全面,有利于學生對跨界演唱的深度學習和提高。基本上每所音樂類院校都開設了視唱練耳、樂理、和聲之類的基礎課程。除此以外,音樂類院校還設有音樂欣賞、民族民間音樂、中外音樂史、形體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眼界。尤其是音樂欣賞和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設置,能夠讓學生大量接觸各類風格不同的音樂,極大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感知能力,有助于學生在跨界演唱時多種音樂元素的結合與再現。
跨界演唱不是簡單易學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在跨界演唱的初期教學上,應該根據學生本來的聲音條件進行系統(tǒng)的發(fā)聲基礎教學。在過渡到第二階段的曲目練習時,有針對性地樹立學生的歌唱意識和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逐步解決學生發(fā)聲問題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歌唱技能技巧。在曲目教學上,可以有意識地加入不同風格和唱法的曲目,有階段性地進行歌曲風格歸類練習。例如本校2008聲樂班的薛存己同學,是以美聲專業(yè)考進來的,進校之后也一直都是以美聲為主專業(yè)進行學習的,在校期間還獲得過全國“孔雀杯”聲樂比賽美聲組銀獎的好成績。但同時,他還跟隨老師進行了通俗演唱的學習,畢業(yè)音樂會上與陳雅楠成功合作了《劇院魅影》一歌。畢業(yè)后在專業(yè)院團,他的跨界演唱能力得到了領導和聽眾們的贊肯。此外,本校2007影視表演班的顧天宇同學,也是這樣。剛進學校時,因為表演專業(yè)開設聲樂課,她接觸到了聲樂課程,開始民族唱法的學習。之后,因為歌唱能力的拓寬,開始接觸美聲唱法,畢業(yè)前她已拿到了德國大學的邀請函。由于她本身有影視表演的學習經歷,所以舞臺表現力較強,現在德國藝術院校進行音樂劇的深造。這都是我校跨界演唱教學的成功范例之一。
綜上所述,跨界演唱教學,在現如今的各大音樂院校是完全可行也是十分合適的。社會潮流所趨,市場需要,聽眾喜聞樂見,同時,這也大大提高了學生今后的工作就業(yè)能力,符合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可見,開展跨界演唱是可行,也是必要的。
(江蘇省戲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