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靜
新課改走進我們的校園和我們的生活已經十多年了,給我們農村學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教材到課堂,從教師到學生都出現了新的面貌。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小學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了,變得有趣了。那么,新課改注重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老師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活動,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我們老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而不是把知識“教(交)”給學生。我們知道,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提高的,而不是通過我們“教(交)”而提高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如筆者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讓學生擺一擺、量一量,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知“長方形長的厘米數乘寬的厘米數正好等于面積的平方厘米數”這一規律,經歷了長方形面積公式“長乘寬”的形成過程。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得到了充分體驗,加深了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知識,不僅記得牢,而且還能運用自如。
二、注重學生的操作實踐,啟迪學生的思維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的思維是從活動開始的。活動和思維緊密相連,沒有活動就沒有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多創設一些活動。因為學生如果沒有數學活動,那么他們的數學思維就不能得到有效發展和提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里真正地動起來。例如,筆者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設計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多種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現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理解軸對稱的含義,掌握其本質特征。通過這樣的活動,啟迪了學生思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學生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知識的建構
學習應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是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采用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取長補短,共同完成數學知識的建構。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①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②小組交流,說一說自己的做法和想法。③全班交流、談論,總結出最優方案,讓一名學生到講臺上展示。這樣,學生在本小組和全班交流、討論時暢所欲言,不僅找到了正確的計算方法,而且還出現了口算、筆算等多種方法;不僅共同完成了數學知識建構,而且還提高了創新意識。
四、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注重成績,更要注重他們的過程變化。因此,在教學中,筆者不是單純地用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更重視過程評價。每節課都關注學生是否積極參加了學習活動,是否與同學進行了合作與交流。不僅筆者自己給予學生評價,而且時常讓學生自評和互評。他們在自評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互評中學習別人的長處。多樣化的、多元性的評價方式,不僅促進了優等生的發展,而且使學困生也經常得到鼓勵和褒獎,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促進了他們的轉化和發展。
五、注重在師生間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關系
學生在平等的、寬松的、和諧的、民主的環境中敢于發言,勇于探索。比如,教學“萬以內數大小比較”時,在學生充分觀察情境圖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比較數的大小的要求,提出了新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沒有暗示,也沒有提示,而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來解決。這時,學生有的擺小棒,有的學生用計算器來撥一撥,有的學生與同桌商量,有的學生借助一個中間數來比較,還有的學生找到這兩個數的近似值,比較這兩個近似數的大小,等等。對于這些方法,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讓學生互相評價,找不足,找優點。這樣,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討論得不亦樂乎,找到很多種“比較萬以內數大小”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有效互動。這也正好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課堂上只起主導作用。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引導者,當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時,我會靜靜地看,靜靜地聽,隨時掌握新情況,并考慮下一步如何去做。無論是新授還是練習,學生始終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筆者相信,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只要我們數學老師之間多聽課、多探討、多交流、多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數學素質和綜合素質,數學課堂也能“萬紫千紅總是春”,越來越貼近生活,越來越有趣,越來越成為課改大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江蘇省新沂市新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