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渤洋
摘要: 為減少李家峪灰場對周邊環境污染,減少揚塵,陡河發電廠開展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項目,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項目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環境效益。
關鍵詞: 灰場;治理;環境
中圖分類號:TM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4-0016-03
0 引言
在我國的電力結構中火電一直占主導地位(目前占70%以上)。最新統計資料表明,截止1995年我國公用燃煤電廠總裝機容量(6MW以上機組)為116130MW,95年發電耗煤3.6億噸,灰渣排放量達9936萬噸。95年的年用灰量為4145萬噸,利用率為41.7%。這也就是說單95年一年就有近6000萬噸粉煤灰被排到灰場貯存。長期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對燃煤灰渣一直采用“灰場堆存”模式,近十年來才逐漸轉變成“貯用并存”模式,雖然年灰渣利用率一直穩步提高(1985年的利用率為20.7%),但年灰渣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長。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燃煤灰渣被排到灰場,這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在每年的干燥季節遇上刮大風天氣,灰場表層大量干燥細散的粉煤灰隨風飛揚,產生二次揚塵污染,形成一種大面積的開放性塵源,嚴重污染了發場周邊的大氣及生態環境,危害人、畜健康,造成農作物減產,加速工廠機器設備的磨損。成了一種嚴重的公害。特別是我國許多北方地區電廠,由于長年氣候干燥,灰場揚塵問題已十分嚴重。國外的研究表明,大氣中總懸浮微粒質量濃度和人口死亡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
1 工程背景
陡河發電廠李家峪灰場地處開平區雙橋鄉李家峪村,始建于1983年,于1984年8月正式投入運行。灰場占地面積約為2.82平方公里,容積6800萬立方米,現已儲灰3247萬立方米,灰面標高85米,灰面面積250萬平米。未實施干除灰工程前,每年排放到灰場的灰、渣約200多萬噸。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家峪灰場最早的病癥顯現——灰場周邊地下水位不斷升高,局部區域出現滲水現象。而為遏制滲水而實施的高濃度除灰,卻帶來另一禍端,大風經過,粉煤灰翻山越壩,形成飛灰揚塵,對周邊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村、企矛盾日趨緊張,嚴重阻礙了陡河電廠的可持續性發展。2007年,隨著“兩型”企業建設進程的加快,在市委、市政府和大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陡河電廠環保治理的步子越邁越大,投入越來越多,全年斥資數億元,舉全廠之力實施干除灰除渣系統改造,將水力除灰設備徹底切斷,結束了向李家峪灰場排放灰水的歷史,同時也實現了干灰的100%綜合利用,這標志著灰水外排李家峪灰場的歷史被徹底改寫,灰場綜合治理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2 工程目標
按照國家環保政策要求,根據大唐國際、陡河發電廠創先爭優,爭創綠色環保工程,共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陡河發電廠決心將“灰場變綠洲”項目建成精品工程。治理灰場污染,遏制揚塵,改善周邊村的環境質量,提升企業形象,實現社企和諧,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嚴格管理,聚焦項目,爭創綠色、精品工程。
3 工作方案
經上報大唐國際批準,計劃前期投入資金1700萬元,采取筑壩、清理積灰、覆土、植樹、滲水回收等具體措施,對李家峪灰場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以生態治理為原則,按照區域環境的水土氣候要求,實施灰場草木種植,并根據樹木種植分布情況進行澆灌管網和噴淋裝置等其他配套設施的施工,確保樹木成活,把灰場建設成為天然生態林場,將灰場變成綠洲。
4 項目的實施
4.1 清除壩上積灰
因為多年的水力排灰,加上灰場內揚塵嚴重,灰壩內側表面沉積了約半米厚的積灰,為消除揚塵,改變周邊環境,清除壩上積灰成為首要工作。
4.2 修筑圍堰,進行局部覆土
因樹木生長需要時間,為了立竿見影的抑制灰場揚塵,灰場治理方案之一就是在靠近2號副壩(壩體外為宋家峪、韓家哨村)約300米寬,25萬平米的區域內覆土,覆土厚度約40毫米。為了防止覆土層被灰水淹沒,在覆土區域外砌筑了1600余米的土灰結合壩,即壩體最外層用草袋裝土砌筑,內部用編織帶裝灰砌筑,即節約資金又能達到隔絕灰水的作用。
4.3 灰場內覆土區域及灰場周邊種植沙棘
根據植樹方案,在覆土區域和灰場周邊種植沙棘,不僅起到防風固灰的作用,還可以起到綠色“籬笆”的防護作用。
4.4 灰場植樹
灰場植樹是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的重點,此方案及防塵林帶布置圖是經過中國農業大學園林專家論證,由園林專業設計人員設計,選取經過特殊栽培技術培育的,適合在灰場環境種植、生長的美國紅柳,形成防塵林帶。這樣可以起到降低風速,防風抑制揚塵,改善環境的作用。一段時間以后,由于環境風蝕、降雨和植物自然生長的因素,周邊灰土層會形成板結地塊,將徹底有效降的解決風大揚塵的隱患。
4.5 修建澆樹管網
灰場綜合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項目,修建澆樹管網是綜合治理的又一主要措施,2萬多米澆樹管網的敷設可以保障樹木的澆灌,輔以噴淋管的布設還可以起到抑制揚塵的作用。滲水泵房的建設,既保證了灰場滲水不排入陡河水庫造成環境污染事件,又可以為澆樹、噴淋增加水量,使水資源充分、循環利用。
5 項目的成果
5.1 灰場逐步變為綠洲
通過綜合治理,綠色植被覆蓋灰場,防塵固土效果顯著,揚塵現象幾近消失,滲水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5.2 周邊環境大為改善
經過三年治理,灰場各種樹木長勢良好,部分樹苗已長成了碗口粗,枝葉交錯,郁郁蔥蔥;環壩體一周的沙棘帶也長成半米多高,不僅綠化了環境,起到防風固灰的作用,還保護了灰場內的植被不被破壞,使各種小草旺盛生長。樹林間常有野兔、野雞悠閑覓食,枝葉里喜鵲、斑鳩在此安家落戶,綠意醉人的環境、時常出沒的野物,自然與環境的和諧是對治理成果的最好的詮釋。
5.3 經濟效益明顯
隨著灰場治理效果日益顯現,周邊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我廠大幅度的減少了支付周邊村莊的污染費用,節省大筆資金,提高了我廠的盈利能力。
5.4 社會效應巨大
灰場綜合治理,綠化面積達250多萬平方米,使昔日灰塵飛揚的灰場已變成一片天然林場,體現了企業正視現實、擔當社會責任的勇氣,作為國有企業,陡河發電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在提供清潔能源的同時,也將為改善家鄉的環境質量,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唐山日報、大唐報、人民日報(海外版)都給予了專題報道,唐山電視臺經濟頻道還為此錄制了專題節目。隨著時代的進步,灰場的生態治理工作也將會不斷的銳意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灰場會從電廠巨大的“包袱”變成電廠的“聚寶盆”。
5.5 綜合治理完后灰場整體效果圖片
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歷時三年多的時間,陡河發電廠多個部門通力協作,使治理效果日益顯現。通過綜合治理,使昔日揚塵漫天的灰場變成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周邊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陡電人用科學創新的精神、創造了一個精品工程,一個綠色工程。由于此項工程是新生事物,沒有老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今后還要不斷地探索,運用技術和管理手段讓李家峪灰場成為生態治理的典范,成為造福地方百姓的綠色森林。
參考文獻:
[1]方愛民,郭青云,梁保英.火電廠灰場治理[J].電力環境保護,1997(02):34.
[2]李全國,龔琳,朱志剛,李志華.電廠灰場粉煤灰污染的防治模式[J].河南水利,2003(5):24.
[3]王建明,李書華.大型火電廠灰場治理[J].粉煤灰綜合利用,2010(01):15.endprint
摘要: 為減少李家峪灰場對周邊環境污染,減少揚塵,陡河發電廠開展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項目,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項目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環境效益。
關鍵詞: 灰場;治理;環境
中圖分類號:TM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4-0016-03
0 引言
在我國的電力結構中火電一直占主導地位(目前占70%以上)。最新統計資料表明,截止1995年我國公用燃煤電廠總裝機容量(6MW以上機組)為116130MW,95年發電耗煤3.6億噸,灰渣排放量達9936萬噸。95年的年用灰量為4145萬噸,利用率為41.7%。這也就是說單95年一年就有近6000萬噸粉煤灰被排到灰場貯存。長期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對燃煤灰渣一直采用“灰場堆存”模式,近十年來才逐漸轉變成“貯用并存”模式,雖然年灰渣利用率一直穩步提高(1985年的利用率為20.7%),但年灰渣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長。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燃煤灰渣被排到灰場,這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在每年的干燥季節遇上刮大風天氣,灰場表層大量干燥細散的粉煤灰隨風飛揚,產生二次揚塵污染,形成一種大面積的開放性塵源,嚴重污染了發場周邊的大氣及生態環境,危害人、畜健康,造成農作物減產,加速工廠機器設備的磨損。成了一種嚴重的公害。特別是我國許多北方地區電廠,由于長年氣候干燥,灰場揚塵問題已十分嚴重。國外的研究表明,大氣中總懸浮微粒質量濃度和人口死亡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
1 工程背景
陡河發電廠李家峪灰場地處開平區雙橋鄉李家峪村,始建于1983年,于1984年8月正式投入運行。灰場占地面積約為2.82平方公里,容積6800萬立方米,現已儲灰3247萬立方米,灰面標高85米,灰面面積250萬平米。未實施干除灰工程前,每年排放到灰場的灰、渣約200多萬噸。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家峪灰場最早的病癥顯現——灰場周邊地下水位不斷升高,局部區域出現滲水現象。而為遏制滲水而實施的高濃度除灰,卻帶來另一禍端,大風經過,粉煤灰翻山越壩,形成飛灰揚塵,對周邊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村、企矛盾日趨緊張,嚴重阻礙了陡河電廠的可持續性發展。2007年,隨著“兩型”企業建設進程的加快,在市委、市政府和大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陡河電廠環保治理的步子越邁越大,投入越來越多,全年斥資數億元,舉全廠之力實施干除灰除渣系統改造,將水力除灰設備徹底切斷,結束了向李家峪灰場排放灰水的歷史,同時也實現了干灰的100%綜合利用,這標志著灰水外排李家峪灰場的歷史被徹底改寫,灰場綜合治理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2 工程目標
按照國家環保政策要求,根據大唐國際、陡河發電廠創先爭優,爭創綠色環保工程,共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陡河發電廠決心將“灰場變綠洲”項目建成精品工程。治理灰場污染,遏制揚塵,改善周邊村的環境質量,提升企業形象,實現社企和諧,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嚴格管理,聚焦項目,爭創綠色、精品工程。
3 工作方案
經上報大唐國際批準,計劃前期投入資金1700萬元,采取筑壩、清理積灰、覆土、植樹、滲水回收等具體措施,對李家峪灰場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以生態治理為原則,按照區域環境的水土氣候要求,實施灰場草木種植,并根據樹木種植分布情況進行澆灌管網和噴淋裝置等其他配套設施的施工,確保樹木成活,把灰場建設成為天然生態林場,將灰場變成綠洲。
4 項目的實施
4.1 清除壩上積灰
因為多年的水力排灰,加上灰場內揚塵嚴重,灰壩內側表面沉積了約半米厚的積灰,為消除揚塵,改變周邊環境,清除壩上積灰成為首要工作。
4.2 修筑圍堰,進行局部覆土
因樹木生長需要時間,為了立竿見影的抑制灰場揚塵,灰場治理方案之一就是在靠近2號副壩(壩體外為宋家峪、韓家哨村)約300米寬,25萬平米的區域內覆土,覆土厚度約40毫米。為了防止覆土層被灰水淹沒,在覆土區域外砌筑了1600余米的土灰結合壩,即壩體最外層用草袋裝土砌筑,內部用編織帶裝灰砌筑,即節約資金又能達到隔絕灰水的作用。
4.3 灰場內覆土區域及灰場周邊種植沙棘
根據植樹方案,在覆土區域和灰場周邊種植沙棘,不僅起到防風固灰的作用,還可以起到綠色“籬笆”的防護作用。
4.4 灰場植樹
灰場植樹是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的重點,此方案及防塵林帶布置圖是經過中國農業大學園林專家論證,由園林專業設計人員設計,選取經過特殊栽培技術培育的,適合在灰場環境種植、生長的美國紅柳,形成防塵林帶。這樣可以起到降低風速,防風抑制揚塵,改善環境的作用。一段時間以后,由于環境風蝕、降雨和植物自然生長的因素,周邊灰土層會形成板結地塊,將徹底有效降的解決風大揚塵的隱患。
4.5 修建澆樹管網
灰場綜合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項目,修建澆樹管網是綜合治理的又一主要措施,2萬多米澆樹管網的敷設可以保障樹木的澆灌,輔以噴淋管的布設還可以起到抑制揚塵的作用。滲水泵房的建設,既保證了灰場滲水不排入陡河水庫造成環境污染事件,又可以為澆樹、噴淋增加水量,使水資源充分、循環利用。
5 項目的成果
5.1 灰場逐步變為綠洲
通過綜合治理,綠色植被覆蓋灰場,防塵固土效果顯著,揚塵現象幾近消失,滲水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5.2 周邊環境大為改善
經過三年治理,灰場各種樹木長勢良好,部分樹苗已長成了碗口粗,枝葉交錯,郁郁蔥蔥;環壩體一周的沙棘帶也長成半米多高,不僅綠化了環境,起到防風固灰的作用,還保護了灰場內的植被不被破壞,使各種小草旺盛生長。樹林間常有野兔、野雞悠閑覓食,枝葉里喜鵲、斑鳩在此安家落戶,綠意醉人的環境、時常出沒的野物,自然與環境的和諧是對治理成果的最好的詮釋。
5.3 經濟效益明顯
隨著灰場治理效果日益顯現,周邊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我廠大幅度的減少了支付周邊村莊的污染費用,節省大筆資金,提高了我廠的盈利能力。
5.4 社會效應巨大
灰場綜合治理,綠化面積達250多萬平方米,使昔日灰塵飛揚的灰場已變成一片天然林場,體現了企業正視現實、擔當社會責任的勇氣,作為國有企業,陡河發電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在提供清潔能源的同時,也將為改善家鄉的環境質量,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唐山日報、大唐報、人民日報(海外版)都給予了專題報道,唐山電視臺經濟頻道還為此錄制了專題節目。隨著時代的進步,灰場的生態治理工作也將會不斷的銳意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灰場會從電廠巨大的“包袱”變成電廠的“聚寶盆”。
5.5 綜合治理完后灰場整體效果圖片
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歷時三年多的時間,陡河發電廠多個部門通力協作,使治理效果日益顯現。通過綜合治理,使昔日揚塵漫天的灰場變成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周邊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陡電人用科學創新的精神、創造了一個精品工程,一個綠色工程。由于此項工程是新生事物,沒有老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今后還要不斷地探索,運用技術和管理手段讓李家峪灰場成為生態治理的典范,成為造福地方百姓的綠色森林。
參考文獻:
[1]方愛民,郭青云,梁保英.火電廠灰場治理[J].電力環境保護,1997(02):34.
[2]李全國,龔琳,朱志剛,李志華.電廠灰場粉煤灰污染的防治模式[J].河南水利,2003(5):24.
[3]王建明,李書華.大型火電廠灰場治理[J].粉煤灰綜合利用,2010(01):15.endprint
摘要: 為減少李家峪灰場對周邊環境污染,減少揚塵,陡河發電廠開展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項目,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項目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環境效益。
關鍵詞: 灰場;治理;環境
中圖分類號:TM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4-0016-03
0 引言
在我國的電力結構中火電一直占主導地位(目前占70%以上)。最新統計資料表明,截止1995年我國公用燃煤電廠總裝機容量(6MW以上機組)為116130MW,95年發電耗煤3.6億噸,灰渣排放量達9936萬噸。95年的年用灰量為4145萬噸,利用率為41.7%。這也就是說單95年一年就有近6000萬噸粉煤灰被排到灰場貯存。長期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對燃煤灰渣一直采用“灰場堆存”模式,近十年來才逐漸轉變成“貯用并存”模式,雖然年灰渣利用率一直穩步提高(1985年的利用率為20.7%),但年灰渣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長。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燃煤灰渣被排到灰場,這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在每年的干燥季節遇上刮大風天氣,灰場表層大量干燥細散的粉煤灰隨風飛揚,產生二次揚塵污染,形成一種大面積的開放性塵源,嚴重污染了發場周邊的大氣及生態環境,危害人、畜健康,造成農作物減產,加速工廠機器設備的磨損。成了一種嚴重的公害。特別是我國許多北方地區電廠,由于長年氣候干燥,灰場揚塵問題已十分嚴重。國外的研究表明,大氣中總懸浮微粒質量濃度和人口死亡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
1 工程背景
陡河發電廠李家峪灰場地處開平區雙橋鄉李家峪村,始建于1983年,于1984年8月正式投入運行。灰場占地面積約為2.82平方公里,容積6800萬立方米,現已儲灰3247萬立方米,灰面標高85米,灰面面積250萬平米。未實施干除灰工程前,每年排放到灰場的灰、渣約200多萬噸。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家峪灰場最早的病癥顯現——灰場周邊地下水位不斷升高,局部區域出現滲水現象。而為遏制滲水而實施的高濃度除灰,卻帶來另一禍端,大風經過,粉煤灰翻山越壩,形成飛灰揚塵,對周邊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村、企矛盾日趨緊張,嚴重阻礙了陡河電廠的可持續性發展。2007年,隨著“兩型”企業建設進程的加快,在市委、市政府和大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陡河電廠環保治理的步子越邁越大,投入越來越多,全年斥資數億元,舉全廠之力實施干除灰除渣系統改造,將水力除灰設備徹底切斷,結束了向李家峪灰場排放灰水的歷史,同時也實現了干灰的100%綜合利用,這標志著灰水外排李家峪灰場的歷史被徹底改寫,灰場綜合治理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2 工程目標
按照國家環保政策要求,根據大唐國際、陡河發電廠創先爭優,爭創綠色環保工程,共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陡河發電廠決心將“灰場變綠洲”項目建成精品工程。治理灰場污染,遏制揚塵,改善周邊村的環境質量,提升企業形象,實現社企和諧,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嚴格管理,聚焦項目,爭創綠色、精品工程。
3 工作方案
經上報大唐國際批準,計劃前期投入資金1700萬元,采取筑壩、清理積灰、覆土、植樹、滲水回收等具體措施,對李家峪灰場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以生態治理為原則,按照區域環境的水土氣候要求,實施灰場草木種植,并根據樹木種植分布情況進行澆灌管網和噴淋裝置等其他配套設施的施工,確保樹木成活,把灰場建設成為天然生態林場,將灰場變成綠洲。
4 項目的實施
4.1 清除壩上積灰
因為多年的水力排灰,加上灰場內揚塵嚴重,灰壩內側表面沉積了約半米厚的積灰,為消除揚塵,改變周邊環境,清除壩上積灰成為首要工作。
4.2 修筑圍堰,進行局部覆土
因樹木生長需要時間,為了立竿見影的抑制灰場揚塵,灰場治理方案之一就是在靠近2號副壩(壩體外為宋家峪、韓家哨村)約300米寬,25萬平米的區域內覆土,覆土厚度約40毫米。為了防止覆土層被灰水淹沒,在覆土區域外砌筑了1600余米的土灰結合壩,即壩體最外層用草袋裝土砌筑,內部用編織帶裝灰砌筑,即節約資金又能達到隔絕灰水的作用。
4.3 灰場內覆土區域及灰場周邊種植沙棘
根據植樹方案,在覆土區域和灰場周邊種植沙棘,不僅起到防風固灰的作用,還可以起到綠色“籬笆”的防護作用。
4.4 灰場植樹
灰場植樹是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的重點,此方案及防塵林帶布置圖是經過中國農業大學園林專家論證,由園林專業設計人員設計,選取經過特殊栽培技術培育的,適合在灰場環境種植、生長的美國紅柳,形成防塵林帶。這樣可以起到降低風速,防風抑制揚塵,改善環境的作用。一段時間以后,由于環境風蝕、降雨和植物自然生長的因素,周邊灰土層會形成板結地塊,將徹底有效降的解決風大揚塵的隱患。
4.5 修建澆樹管網
灰場綜合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項目,修建澆樹管網是綜合治理的又一主要措施,2萬多米澆樹管網的敷設可以保障樹木的澆灌,輔以噴淋管的布設還可以起到抑制揚塵的作用。滲水泵房的建設,既保證了灰場滲水不排入陡河水庫造成環境污染事件,又可以為澆樹、噴淋增加水量,使水資源充分、循環利用。
5 項目的成果
5.1 灰場逐步變為綠洲
通過綜合治理,綠色植被覆蓋灰場,防塵固土效果顯著,揚塵現象幾近消失,滲水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5.2 周邊環境大為改善
經過三年治理,灰場各種樹木長勢良好,部分樹苗已長成了碗口粗,枝葉交錯,郁郁蔥蔥;環壩體一周的沙棘帶也長成半米多高,不僅綠化了環境,起到防風固灰的作用,還保護了灰場內的植被不被破壞,使各種小草旺盛生長。樹林間常有野兔、野雞悠閑覓食,枝葉里喜鵲、斑鳩在此安家落戶,綠意醉人的環境、時常出沒的野物,自然與環境的和諧是對治理成果的最好的詮釋。
5.3 經濟效益明顯
隨著灰場治理效果日益顯現,周邊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我廠大幅度的減少了支付周邊村莊的污染費用,節省大筆資金,提高了我廠的盈利能力。
5.4 社會效應巨大
灰場綜合治理,綠化面積達250多萬平方米,使昔日灰塵飛揚的灰場已變成一片天然林場,體現了企業正視現實、擔當社會責任的勇氣,作為國有企業,陡河發電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在提供清潔能源的同時,也將為改善家鄉的環境質量,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唐山日報、大唐報、人民日報(海外版)都給予了專題報道,唐山電視臺經濟頻道還為此錄制了專題節目。隨著時代的進步,灰場的生態治理工作也將會不斷的銳意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灰場會從電廠巨大的“包袱”變成電廠的“聚寶盆”。
5.5 綜合治理完后灰場整體效果圖片
李家峪灰場綜合治理歷時三年多的時間,陡河發電廠多個部門通力協作,使治理效果日益顯現。通過綜合治理,使昔日揚塵漫天的灰場變成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周邊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陡電人用科學創新的精神、創造了一個精品工程,一個綠色工程。由于此項工程是新生事物,沒有老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今后還要不斷地探索,運用技術和管理手段讓李家峪灰場成為生態治理的典范,成為造福地方百姓的綠色森林。
參考文獻:
[1]方愛民,郭青云,梁保英.火電廠灰場治理[J].電力環境保護,1997(02):34.
[2]李全國,龔琳,朱志剛,李志華.電廠灰場粉煤灰污染的防治模式[J].河南水利,2003(5):24.
[3]王建明,李書華.大型火電廠灰場治理[J].粉煤灰綜合利用,2010(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