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李建民
摘 要 《京都議定書》下清潔發展機制中的林業碳匯項目在各國間尤其是我國頻繁展開,并且得到許多國內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關注,而我國學者對林業碳匯產權的研究還比較少。由此,通過研究國家相關法律制度,分別分析了碳匯林在進行碳匯交易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碳匯林林地、碳匯林林木及碳匯3個因素的產權問題,為實現碳匯產權明晰及我國碳匯交易市場機制的建立盡一些微薄之力。
關鍵詞 林業碳匯;產權;法律制度;科斯定理
中圖分類號:D996.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5-0-02
1 概況
1997年12月,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在日本京都三次會議制定了《京都議定書》,以法規形式規定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而限制了各國的碳排放量[1],《京都議定書》的簽訂標志著全球變暖這一生態問題由碳匯交易的衍生而被轉化成了一個新型市場經濟問題。碳匯交易市場的形成對中國等發展中國而言是個機會,要想抓住這個機會,中國必須盡快制定出完善的配套法律制度以明確碳匯產權,建議合法有效,與國際接軌的碳交易市場機制。
2 定義
碳匯林指的就是碳匯林場。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功能,即碳匯功能,利用森林的碳匯功能,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而減緩氣候變暖為主要目的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等活動,就泛稱為碳匯林業[2]。
《國家林業局碳匯管理辦公室關于開展清潔發展機制下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在國際社會圍繞如何履行《議定書》進行了一系列談判后,已正式將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列為第一個承諾期內的CDM項目,并對造林再造林即所謂的碳匯林做出了特別規定。造林是指在過去至少50 a以來的無林地上開展的人為造林活動;再造林則是指在自1990年1月1日以來的無林地上開展的人為造林活動。所以,國家自1990年1月1日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林地、林場不屬于碳匯林范圍內,這些已建林地的固碳功能也不會被計算在國家的碳排放指標中,不能拿到碳匯市場上做交易,大家也就無需分析它的碳匯產權歸屬問題。
3 產權特性分析
根據上述對碳匯林的定義,對于林業碳匯項目中涉及到的產權問題,理應從林地產權、林木產權和碳匯產權3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其中林木產權又分林木的所有權和林木的使用權,碳匯產權則指的是碳匯林經過本國碳匯權威機構和清潔發展機制認證后所發放的可認證減排量[3]。
3.1 林地所有權
碳匯林是指在過去至少50 a以來的無林地上或是在自1990年1月1日以來的無林地上開展的人為造林再造林活動,所以,首先要對過去至少50 a以來的無林地和自1990年1月1日以來的無林地的產權歸屬問題開始進行分析?!吨腥A人名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了我國土地包括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指出城市市區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還指出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地利用土地的義務。
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國家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和農民集體所有,個人或企業只有土地的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所以,林業碳匯項目中涉及的林地產權歸國家或農民集體所有,林業碳匯項目的投資者在獲得國家清潔發展機制主管機構的批準后,可以依法享有林地的使用權,從而投資建設碳匯林。
3.2 碳匯產權
碳匯的產權問題也非常明確。根據《京都議定書》和清潔發展機制的規定,森林碳匯的產權屬于項目認定下的某個企業或部門,即該企業或部門在認購期內擁有林業碳匯的產權。我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中也已有明確規定,指出鑒于溫室氣體減排量資源歸中國政府所有,而由具體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歸開發企業所有,因此,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因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所獲得的收益歸中國政府和實施項目的企業所有。分配比例如下。
(1)氫氟碳化物(HFC)和全氟碳化物(PFC)類項目,國家收取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額的65%。
(2)氧化亞氮(N2O)類項目,國家收取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額的30%。
(3)本《辦法》第四條規定的重點領域以及植樹造林項目等類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國家收取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額的2%。
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中包括多種減排項目,碳匯項目僅適用于造林和再造林項目,所以,我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中的第三點,就明確規定了碳匯項目的收益歸國家和實施項目的企業所有,國家收取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額的2%。
3.3 碳匯林林木產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林木的所有權主體可以是國家、集體和個人。其中第四章第二十六條指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以由集體或者個人承包造林。第二十七條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部隊營造的林木,由營造單位經營并按照國家規定支配林木收益。集體或者個人承包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種植的林木歸承包的集體或者個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規定的,按照承包合同的規定執行。
對于碳匯林林木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問題,也是后續工作最復雜的問題。森林的碳匯功能存在非持久性,當對碳匯林進行燒毀、砍伐等破壞時,原本固定在碳匯林里的碳便會釋放出來,即碳泄露[4]。所以,碳匯林的經營與管理,需要在國家相關法律制度的監督約束下進行,沒國家清潔發展機制主管機構的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碳匯林進行砍伐或破壞。當一筆CER交易完成后,若投資者想繼續依賴此碳匯林以后產生的CER做交易,則此投資商就要全權承擔此碳匯林的看護義務;若碳匯市場不景氣,投資者不想繼續出資經營此碳匯林而將其轉讓給其他投資者或政府,其他投資者或政府從原投資者那里購買這片碳匯林后,碳匯林的林木所有權同時轉移給其他投資者或政府。
在碳匯林的經營和碳匯交易過程中,必然會牽扯到諸多經濟主體的利益,在國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大家有信心解決碳匯交易涉及到的所有產權問題,相信我國會盡快跟上國際步伐,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碳匯林業法律制度,促進企業積極投資開發荒山、非利用地的造林再造林項目,建立合法、有效的國家碳匯交易市場機制與信息服務平臺,與發達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為改變全球變暖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雅骎,王化雨.林業碳匯產權歸屬淺析[J].價值工程,2011,7(8):293-295.
[2]胡品平,徐正春,劉成香.森林碳匯服務的經濟學分析——基于產權角度看森林碳匯服務交易[J].中國林業經濟,2007,3(83):34-37.
[3]黃亞宇.低碳經濟下碳排放權法律問題探討[J].改革與戰略,2011,21(7):31-33.
[4]苗婷婷,郝焰平,劉圣清.林業碳匯問題研究進展概述[J].安徽林業科技,2011,37(6):44-47.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