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書 高紅昆
摘要:指出了森林防火是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預防森林火災是林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陸良縣召夸鎮的森林分布情況、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員活動現狀等,分析了召夸鎮林火發生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森林火災;因素;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S7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22902
1召夸鎮概況
召夸鎮位于陸良縣南部,轄新莊、召夸、小壩、果河、水塘、他官營、大栗樹等7個村(居)委會,26個自然村,89個村民小組。全鎮總面積186km2,總人口32844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581元。
召夸鎮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冬干夏濕區,終年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春暖干旱,秋涼濕潤,降雨集中,干濕分明,年際變化大,光照充足,積溫偏低。年平均氣溫13.5℃, 海拔1930~2330m,年均降雨量1042.2mm。降水集中,干濕分明, 5~10月為雨季,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1%,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降水量僅占19%。≥10℃的年活動積溫4470.2℃,無霜期249d。
主要森林類型為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及針葉林,由于自然植被破壞,氣候趨于干旱,常綠闊葉林現存面積較少,多為耐旱的華山松、云南松所代替。全鎮有林業用地102048畝,森林覆蓋率達31.6%。
2影響召夸鎮林火發生的因素
2.1氣候
召夸鎮常年以西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4.60m/s,年均相對濕度74%。森林防火期(12月至次年6月)、防火戒嚴期(3~4月)林火發生率占90%;林火發生的日變化多為14~16時,林火發生率占總次數的95%。這段時間風高物燥,一旦發生火災,蔓延快,火勢大,難撲救。
2.2林情
全鎮農業人口多,居住分散,山林面積廣,農、林、畜牧相互交錯,農戶沒有固定的牧場,多在林區放牧,林區人為活動頻繁,防火期正值春耕繁忙時節,農事用火較多,且火源復雜,容易引起森林火災。特別是轄區內人口居住分散,一旦火災發生撲救不及時,容易引起更大的森林火災。
2.3地形
召夸鎮東鄰師宗縣雄壁鎮,南連瀘西縣金馬鎮,西與石林縣圭山鎮、西街口鄉接壤,北與本縣的馬街鎮、龍海鄉相連,境內山高谷深,江河縱橫,山巒起伏,坡向各異,地貌復雜,發生山火時易形成陡山火災,撲救十分困難。
2.4森林資源
召夸鎮森林類型主要以華山松、云南松為主,其次是華山松-麻櫟、旱冬瓜—云南松、灌木—華山松、禾本科草類—華山松,針葉林、櫟類等組成的易燃樹種,森林易燃性強。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該鎮大力發展人工造林,造林初期,為確保造林成活率,初植密度過大,加之后期經營管理粗放,造林后只是簡單地日常管護,后期林木任其自然生長,林分密度偏大,荊棘叢生,一些易燃的落葉、懸鉤子、火棘夾雜。其次是多年的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以及生態公益林的管護,使林區雜草叢生且部分與樹冠接在一起,尤其是近幾年的連續干旱使林區腐殖層增厚,可燃物增多,給全鎮的森林防火工作增加了難度。
2.5火源
隨著林業的不斷發展,林區人員活動頻繁,在春節、清明節、“五一”、“三月三”等重點火險期及雙休日等節假日入山人員較多,火源管理難度大,主要是以老年人、婦女、燒火土、燒地埂、焚香燒紙和林區生火取暖等引起的森林火災;還有“癡、呆、聾、啞、精神病人”五種人員及小孩玩火。據統計,召夸鎮境內發生的森林火情幾乎100%為人為火源。
3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3.1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
每年防火期森林防火是召夸鎮工作的重中之重,進入森林防火期后,嚴格執行24h值班制度,實行防火戒嚴期領導帶班制,積極推行森林防火責任制,層層簽訂防火責任狀。同時,加強對管護人員的管理,劃分區域,明確職責,使山有人管,火有人防。各森林防火責任單位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堅決做到六落實,即:思想認識落實、組織領導落實、管理制度落實、撲火力量落實、設施設備落實、協作聯防落實。
3.2廣泛開展宣傳教育
充分利用一切宣傳工具,采取多種形式(如:電視、廣播、宣傳標語、宣傳單等),大力宣傳森林防火。分類開展好四種教育:對農民進行愛林護林、依林致富的教育;對五種人員的家屬、單位進行看護教育;對兒童、學生進行防火業余課教育,并以“防火你我他”為題在中小學校舉辦作文競賽;對進入林區人員進行“進入林區,防火第一”的教育,盡量做到讓森林防火工作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全民動員、群防群治。
3.3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的管理
充分利用召夸鎮現有的45名公益林管護人員,實行按片區劃分給各公益林管護員看管,對進入林區的人員收繳火種,做好出入山登記,做到嚴防死守。特別是在防火戒嚴期,增加臨時管護人員,加大巡查力度,有效預防森林火災的發生。
3.4強化火源管理
進入防火期后,把野外火源管理列為工作重點,讓管護人員深入林區巡查,鎮林業站不定時抽查管護人員、卡點工作人員就位情況,并堅持對重點火險區進行巡邏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同時,加強野外生產用火的管理,發現違規用火及時查處,采取“宣傳教育為主、經濟處罰為輔”的措施,部分人員采取“以身說法”,讓“森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的意識深入千家萬戶,有效減少火險隱患。在重點防火期內,設置防火檢查站,派專人把守重點路口,對進入林區的車輛和行人進行防火檢查,登記收繳火種,杜絕火種進入林區,繼續嚴格執行《新森林防火條例》中規定的幾個嚴禁,即森林防火期內進入林區人員嚴禁帶火種和易燃、易爆物品入山,嚴禁上墳燒紙、燒香等迷信用火,嚴禁違反安全違章生產作業,嚴禁在林區野外吸煙,森林防火戒嚴期禁止野外用火。endprint
3.5加強護林聯防組織
按照“自防為主、積極聯防、團結互助、保護森林”的原則,與毗鄰地區建立聯防機制,制定聯防公約,簽訂聯防協議,確保邊界無人管的區域變成人人管、大家管,不留死角。
3.6加大火災案件查處力度
鎮林業站切實嚴格執行森林防火責任追究和問責制度。對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防火責任不落實、領導不作為或作為不到位、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發生火情隱瞞不報,撲救組織不力,造成嚴重損失或嚴重影響的村(居)委會,及時上報鎮黨委、政府,縣林業局,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查處。同時配合縣森林公安、林業行政執法人員加大火案查處力度,對引發森林火災的肇事者,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該罰款的罰款,該追究刑事責任的報上級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效維護森林安全。
3.7強化防火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 “建得起、養得住、用得上”的標準和指揮一體化、管理規范化、裝備標準化、訓練經常化的原則,建立起一支由20人組成的訓練有素、快速高效的半專業化撲火隊,對其進行集中培訓,統一配備撲火裝備,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并根據召夸鎮實際,成立4支由80人留守的應急分隊,做到防火期每天都有應急隊伍值守,進一步提高對突發森林火情的防撲綜合能力。
3.8強化森林生態防火阻隔林帶建設
3.8.1森林防火通道建設
防火通道建設與森林防火隔離帶二者相輔相成,既可以節約林地,減少蓄積消耗,又可節省開銷,降低開設防火隔離帶的成本,還有利于防火,一旦發生火情,滅火人員可以快速到達著火點,為快速滅火爭取時間,達到“快速反應,打早、打小、打了”, 有效減少火情造成的損失,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群眾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隔離帶建設要堅持“三個結合”:即始終堅持防火通道建設與鎮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堅持工程資金與其他專項資金相結合;堅持工程建設與當地地形特點、農村道路交通網絡及群眾出行便利相結合。注重“四個效益”:即小投入大產出的經濟效益;網絡完善、效果明顯的防火效益;便于群眾出行、有利于森林旅游開發的社會效益;有利于林相改造的生態效益。
3.8.2森林生物防火阻隔林帶建設
生物防火阻隔帶建設要堅持統籌規劃、生態優先原則,方式以改造、培育、提高為主,切忌大砍大造;營造樹種既要有抗燃性,又要適宜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具有郁閉快、適應性強、萌芽力高,抗病蟲害等特點,適宜召夸鎮種植的主要有川滇榿木、油茶、旱冬瓜等;堅持防火為主、效益兼顧原則,主要在交界處發展常綠、耐火、抗火、速生的生態經濟型防火林帶;堅持因害設防、突出重點原則,防火網絡規劃控制由大到小,建設先易后難,優先建設高火險等級區域,并與自然阻隔帶形成閉合圈。
3.9適時開展森林撫育間伐
對全鎮轄區內的初植密度過大、荊棘叢生、郁閉度達0.8~1.0的人工林或天然林中自然整枝突出,小徑木比重大且大部分已枯死,致使林分密度稀密不均,林相構成較為復雜的林區采取透光伐、衛生伐、生長伐、生態疏伐、割灌除草、人工修枝等方式進行森林撫育,一方面達到調整森林結構,使其更加合理與穩定,保障森林可持續經營利用,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效能和生態功能的效果,改善林分生長條件,促進林木生長;另一方面通過間伐、修枝,清除林區內的病腐木、枯死木、斷梢木、傾倒木和病蟲枝、枯死枝,改善林區的小環境,為林木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林木的生長,降低林區森林火險等級,確保森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 陳登.貴州基層林業實用技術[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4.
[2] 胡海清.林火生態與管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3] 李方華,陳登.湄潭縣森林火災發生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對策[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1 (6):82~85.
[4] 云南省林業廳.云南林業改革開放30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