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寶富

中國政治如何發展?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西式民主改革。筆者認為,該認識并不符合我國的國情,就現實情況而言,我國尚不具備實行西式民主改革的條件,我國應走穩健型政治發展道路。之所以持如是看法,主要基于以下兩點理性認識:
一是對西式民主(以下簡稱民主)本身的理性認識。民主有真、假、優、劣之辨,唯有優質民主才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但是,實行優質民主是有條件的。
首先,經濟必須發展到一定程度。雖然誰也無法用數字來精確說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何種具體程度就可以搞民主,但是可以肯定地說一國經濟發展水平過低,就不可能有優質民主。成熟的西方民主國家資訊發達,每一個人的利益和要求都可被充分表達,每一個社會問題都可被充分炒作、放大,相對政府人人都可能是“會哭的孩子”。而在欠發達國家,政府資源有限,難以一一滿足民眾太多利益和要求,這樣就會導致“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產生所謂“政府超載”甚至“民主崩潰”現象。民主有點像嫌貧愛富的小姑娘,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社會問題越少,民主土壤越肥沃,她就越適應,越能推動其發展;反之,她就越難適應,越難推動其發展。這便是民主為何總在一些欠發達的亞、非、拉國家磕磕碰碰的關鍵原因之一。
其次,文化必須發展到一定程度。民主投票是多數人做決定,如果多數人文化程度較低,那么多數人所做的決定的質量必然較低。常言道:“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群眾的眼睛”一般只是對庸常的事情是“雪亮”的;對社會疑難雜癥,通常不是“雪亮”的,否則怎么會有“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說法?此外,文化程度還常與民主覺悟及自律相隨,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與較低的群體相比更會要求自己恪守民主的規則,而不至于遭受政治挫敗后從民主的游戲規則之外另尋出路。
最后,社會同質性很重要。社會同質性指的是社會群體差異小,相似度高,社會不會被一些大的問題撕裂為兩半。國家內部不同地域、階層、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宗教信仰諸方面差異越小,同質性越強,就越容易產生共識,越有利于導向穩定的民主。否則,就很容易導致民主的亂局。例如,今日泰國凡是“紅衫軍”(農民和城市貧民為主)贊成的就是“黃衫軍”(城市中產階級以上者為主)反對的,反之亦然。因此,泰國難有穩定的民主。再如,臺灣地區社會常被所謂“統獨”問題(實質上是“是維持現狀還是急獨”問題)撕裂為兩半,所以產生了“肚子扁扁,還選阿扁(指陳水扁)”之類的非正常現象(民主的常態應是“肚子扁扁,決不選阿扁”)。成熟的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盡管在公共政策上經常存在較大分歧,但在自由、民主、法治、分權等政治意識上多趨于一致,若無基本政治意識上的共識,黨爭是很危險的。
二是對中國政治道路的理性認識。由于西式民主本身的如上局限、高度復雜的國情、戰略機遇期共識等原因,可以預見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都不可能走西式民主改革道路,而只能走有中國特色的穩健型政治發展道路。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即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國是國情復雜的大國,“沒有穩定的國內環境,什么事都辦不成”;我國是貧窮落后的大國,“不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某些不應有的誤區等原因,一般民眾大多未曾系統地涉獵過西方政治學理論及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識,以致不少人心中雖很崇拜民主,卻未必真正了解民主;雖很憧憬民主,卻未必清楚民主有真、假、優、劣之辨。實際上,民主不過是世界上多種政治游戲規則中的普通一員,它既與某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繁榮進步相伴隨,也與一些欠發達的亞、非、拉國家的動蕩落后相關聯,在它的身上可謂優點和缺點并存,光輝與陰影同在,談不上有何神圣,或“放之四海而皆準”。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政治制度,而只有最適合某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正像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愛人而只有最適合你的愛人一樣。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周素麗 美編/宋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