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政


在后陳村務監督委員會成立十周年之際,邀請國內多領域著名專家學者和各級領導來到武義縣后陳村,舉辦專題研討,回顧“后陳經驗”發展歷程,交流“后陳經驗”新探索,對豐富深化“后陳經驗”新內涵,推動我國基層民主政治發展和農村治理現代化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后陳經驗”意義重大,關乎全局、關乎根本
說它意義重大,是因為后陳村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這是一個創舉。十年來不斷探索完善,“后陳經驗”已從“治村之計”發展為“治國之策”。透過“后陳經驗”,我們進一步廓清了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村民自治的基本方向,依稀看到了我國鄉村文明的未來圖景;說它關乎全局,是因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實現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基層工作很重要,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說它關乎根本,是因為行政村一級組織處于我國行政區劃體系的末梢,是真正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的關鍵,是中國及中國共產黨組織優勢的底層平臺與重要體現。村級組織的創新,如1980年廣西河池合寨村選舉產生的我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啟的家庭聯產承包等,都開創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先河,催生了強大的改革浪潮。
“后陳經驗”具有普遍推廣的價值
經過習近平總書記十年的關懷,地方黨委政府的指導、培育,還有后陳村干部群眾的堅持不懈、努力探索,“后陳經驗”已從一個無形的、抽象的監督,過渡到有形的、具體的監督,已從制約權力、彰顯民主,發展到推動經濟發展和鄉村文明建設一整套機制,其先進性、典型性已充分體現。“后陳經驗”具有普遍推廣的價值。它產生在發達地區(浙江省)——一個不夠發達的縣域(武義縣)——一個普通的村莊(后陳村),代表著我國農村的大多數,這樣的經驗利于“拷貝”或借鑒。后陳村還樹立起村務監督紀念碑等有形的建筑,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采納吸收了“后陳經驗”的精神,等等,這些都為“后陳經驗”在全國的推廣奠定了扎實基礎。后陳村創造了歷史,歷史將記住中國有個后陳村。后陳村的干部群眾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現階段的中國尤其需要這樣的典型,為下一階段的基層民主政治改革創新發展鋪路開道。
后陳村可以在三個方向進行突破
監督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為監督而監督。但通過村監委會的理論牽引與實踐推動,“后陳經驗”可有更大作為。
一是為新時期農村基層黨的建設作出探索和貢獻。黨的基層組織治理的基本目標是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這是黨中央指明的大方向。如何通過服務,提高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如何處理好監委會與黨支部、村委會的關系,分工合作,聚成合力,真正形成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等,有待后陳村不懈探索,成為標桿。
二是為推動農村治理現代化作出探索和貢獻。村級治理能力主要有哪些,如何提升?農村治理體系是一個什么樣的構成?農村治理現代化如何實現?能否走出一條以服務型黨支部為核心、以村民自治為依托、以村務監督為促進、多元共治、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治理現代化之路?等等,有待后陳村進一步探索,做出新的回答。
三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文明建設作出探索和貢獻。大國要成為強國必然要經歷一個文明的跨越。19世紀中葉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我國農耕文明超越其他文明,領導世界數百年。工業革命之后,新技術帶來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的發展,西方國家充分利用工業文明的威力,實現了對我們的超越。今天,實現“中國夢”,我們注定要在文明發展上作出貢獻。在后陳村,我們看到了一些文明跨越的縮影,除村務監督外,還有養老模式、“文化禮堂”等,兼顧歷史與未來,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融合。
當年的合寨村、小崗村,開啟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今天的“后陳經驗”,能否成為推動新時期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踐支點,我們當抱有這樣的暢想與期望。
責編/王業 美編/李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