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宏秋
樹立全域統籌發展理念,明確中等城市發展定位
一是樹立全新發展理念。灤縣堅持以人為本、組團發展理念,堅決摒棄“攤大餅”的發展老路。為加快建設層級合理、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大力實施全域城鎮化戰略,聘請了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20多家規劃設計單位,科學編制中等城市規劃68項,構筑以新城中心區、古城旅游區、響嘡工貿區、灤河新區、高鐵新區和灤河風景區“五區一河”為重點,以中心鎮為依托,“一核多星”組團式發展的中等城市布局;統籌推進城市、產業、生態、文化協調發展、交互相融,切實提升城市吸引力、聚集力和對外影響力。
二是確立“新三城”發展新目標。灤縣堅持把城市建設的目標和追求,放到高標準提升城市文化魅力、生態品質上,在完善城市功能、鞏固“國家三城”創建成果的基礎上,積極創建“新三城”,加快建設獨具特色和魅力的現代化中等城市。創建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堅持把旅游業作為城市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縣城,把生態涵養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突出“小城大綠化”特色,增加城市“綠量”;創建冀東文化名城,以挖掘“古灤州”豐富文化內涵和弘揚灤河文化為抓手,自覺擎起“中國灤河文化之鄉”大旗,打造灤河文化品牌。
三是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灤縣按照“以城帶鄉、統籌發展”的全域城鎮化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城鄉規劃發展、生態建設、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一體化,促進“強鎮”變“小城”,著力構建“中心區凸顯、特色區聯動、節點鎮崛起”的新型城鎮化層級結構,形成上接京津冀都市群、下聯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新格局。
彰顯文化生態特色,建設富有內涵特質的魅力之城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灤縣依托良好的文化生態資源,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產業,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城市建設發展的“硬支撐”。
首先是突出“集群化”,統籌文化產業布局。在綜合考慮“五區一河”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灤縣強化“生態保護、統籌協調”的理念,構建“六位一體”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新城中心區重點發展科教文化、現代商務、新興產業;古城旅游區著力發展生態、文化及相關配套產業;響嘡工貿區重點發展工業旅游文化,大力建設綠色、生態、環保的現代經濟區;灤河新區加快建設具有濱水特色的城市新區;高鐵新區以津秦高鐵灤河站建設為引擎,建設功能完善、產業聚集、綠色生態的新城區。“一河”大力發展濱水文化生態觀光游、水上娛樂體驗游等項目,突出生態休閑功能,大力建設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其次是突出“產業化”,做好“無中生有”文章。近年來,灤縣堅持“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發展思路,跳出“資源詛咒”的陷阱,積極探索轉型升級、綠色崛起的新路徑,走出了一條“資源轉化+龍頭引領+集群帶動+品牌保障+專業運營+配套支撐”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之路。深入實施灤河文化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端項目集群發展工程,讓塵封已久的文化歷史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
最后是突出“品牌化”,傳承灤河文化基因。作為灤河流域唯一因灤河命名的城市,灤縣主動擔負起組織、帶動灤河流域28個縣區文化交流和發展工作的任務,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灤河文化節”,成立了中國灤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皮影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地秧研究基地,特色文化品牌已初步形成。目前,正在創建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灤河文化產業走廊,為打造城市特色基因提供了文化支撐。
加快產城融合發展,建設活力迸發的產業之城
推動城市建設,必須堅持以產興城、以業聚人,真正做到產城互動。圍繞增強城市產業支撐能力,灤縣積極發展相關城市產業,加快聚合各類產業要素,實現以產興城、以城聚產、雙向融合。
堅持以園帶城。灤縣按照以園造城的思路,以城市化標準推進“六大園區”功能升級,優化產業功能布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引導重大戰略企業和項目向園區聚集,使園區基礎設施、功能配套成為城市的重要組團。
堅持以產興城。灤縣以產業聚集作為帶動人口聚集、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培育壯大了裝備制造、鋼鐵冶金、新型建材、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和現代物流“六大主導產業”,通過產業的聚集帶動人口就業,以人口聚集帶動城市發展壯大,形成了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
堅持以城聚產。灤縣把城市作為產業的發展平臺,優化城市發展業態,為龐大集團、皓盛集團等本土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環境,同時也吸引伊利乳業、五洲國際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文化旅游、金融服務、信息咨詢、養生養老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達到15.6萬人。通過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等各類要素,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促進了城市擴容升級。
突出建管并重,打造以人為本的宜居之城
城市形象方面,地標性建筑形成了現代城市輪廓線。同時灤縣也加大對城中村和舊小區改造力度,制定城中村改造規劃和相關政策,統籌推進5個城中村平改和6個舊小區改造工程,進一步提高城市品位,改善群眾居住生活環境。
城市功能方面,灤縣累計投資270億元,實施了供熱改造升級、燃氣入戶、自來水廠遷建等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初步形成“六橫六縱”的城市交通路網和京津秦“一小時交通圈”、縣內“半小時交通圈”。
管理水平方面,灤縣按照人性化、精細化、信息化和社會化的要求,實施了縣醫院擴容、龍山初級學校新建等工程,為群眾提供舒適便捷的服務。全面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人性化執法,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深入推行城區“網格化”管理模式,健全完善了衛生保潔市場化機制和數字化“聯防聯控”城管機制,形成了“統一指揮、綜合執法、部門聯動、全面覆蓋”的城市管理模式。
城鄉發展方面,灤縣以全域理念統籌城鄉發展,大力實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城鄉違法違章建筑清理整治等“四項專項行動”。
城市的發展凝聚著歷史,建設城市就是在創造歷史。灤縣堅持用歷史的態度和藝術的眼光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努力讓城市在歷史輪回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作者為中共灤縣縣委書記)
責編/嚴俊 美編/于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