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輝
后陳村十年的改革歷程,既是后陳村基層群眾首創精神的不斷張揚,也是中央宏觀領導與當地黨委政府微觀指導有機結合的產物。總結起來,后陳改革的價值,至少體現在四個方面的轉變上:
一是實現了由地方創新到國家政策的轉變。最早的制度創新局限于一村,后來由武義縣到金華市再到浙江省逐步推廣。這種推廣離不開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習近平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0年重新修訂的《村委會組織法》頒布,在行政村必須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或專門監督機構,成為新形勢下國家在治理農村問題上的基本政策。從“治村之計”到“治國之策”的轉變,充分體現出后陳村務監督制度創新者的遠見卓識。
二是實現了從單項性創新到系統性、綜合性的創新。在創設村務監督委員會時,只是在民主監督上實現了突破,實現了“懸空”的監督權轉變為切實的、可以操作的民主程序。經過十年的發展,后陳已經在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體系化的制度建構。如細化完善了《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村財務收支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對涉及村級財務支出、農村戶口認定等核心環節做出規范;制定了六步工作法決策制度,防止了重大決策由個人說了算問題的出現。可以看出,“后陳經驗”為基層社會“善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實現了由基層社會治理中監督權的獨立制衡向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轉變。村監會的創制是基于異體監督的思想而推進的。即由獨立的、專門的監督機構作為第三方力量,對被監督者(主要是村委會這樣的自治機構)進行“均權式”的監督。這一制度的設計者強調監督的制衡力。后陳村的十年改革也可以說是中央在權力監督與制約政策導向在農村的“縮影”。
四是實現了由自發性創新,到當地黨委政府與基層群眾良性互動、多元共治的轉變。后陳村村務監督委員會創設十年來,不管是街道層面還是武義縣的縣級層面,不管是浙江省還是中央領導層決策層,已經在基層社會治理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即選舉之后的社會治理需要干部與群眾、群眾與群眾之間暢通的無障礙的互動渠道,需要彼此信任、相互寬容的溝通機制,其最終目的就是實現民主合作型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后陳“廉潔村治”如何延續和復制?所謂“延續下去”,就是說,走了十年的后陳,能否在未來的十年中有更大的突破,能否解決后陳所存在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比如如何處理好基層群眾的自治權與黨的領導權、與政府的行政權的關系,如何處理好黨支部、村委會、村監會的關系,如何解決村民、村民會議與村民代表會議的授權機制等問題。
所謂“復制開來”,就是在推廣后陳經驗時,我們必須要找出它在農村治理中的個性與共性的內容、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制度設計。對于基層主政者來說,找一些成本較低、效果較好的民主形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后陳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樣本,但后陳畢竟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浙江,對于那些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來說,如何進一步降低村治的民主成本,實現后陳式的“善治”效果,恐怕是對執政者的一個考驗。
責編/王業 美編/李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