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冬
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反腐治吏舉措一直保持高壓態勢,效果明顯,“老虎”“蒼蠅”一起打,得到社會各界的良好呼應。甚至有人說,現在的反腐舉措找遍二十四史都難尋。作為受影響最直接的群體,官員隊伍的反應則最為復雜,害怕、顧慮、郁悶、旁觀、退出、支持等心態皆有,五味雜陳、暗流涌動。
官員隊伍中出現的這些反應,足以說明中央大力推動的反腐治吏舉措產生了巨大的震懾力。官員隊伍的多樣化反應,尤其是消極回應,也反映出干部管理中長期存在的松懈、放任,各項制度規定形同虛設等問題。這進一步表明加強干部隊伍管理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畢竟,在中國的體制框架中,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是黨和國家意志的執行者,聯系黨、國家與社會的紐帶,更是黨和國家形象的具體體現者,他們的言行舉止直接關乎各項方針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黨和國家公信力的改進和提高。如果他們不能對于體制保持穩定的認同,乃至忠誠,自愿承擔體制變革產生的代價,那么就會制約,甚至阻礙全面深化改革目標的實現。
最近,《人民論壇》對于官員群體進行的一個調查,就生動地顯示了如今官員消極心態的普遍性。官員最怕“工作上出事兒”,最郁悶“工資收入較低”,最大的顧慮是“觸動利益,易得罪人”。
客觀地說,官員心態及行為的調整需要一定的時間,而要形成一種適應新環境新要求的行為模式,則更需要相應的制度建設來進行激勵和塑造,以激發個人行為的正能量,形成制度與個人共同調整的合力。
制度建設的前提是,必須認清和承認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干部隊伍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同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只有認識到和承認這些變化,才能提高制度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干部隊伍的變化集中體現為:普遍受過高等教育;對世界較為了解和關注;有自己的獨立分析判斷能力;相當數量的人有政治抱負,但許多人也面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的生活壓力;等等。干部隊伍既有其特殊性,也和社會其他群體一樣有著共同性。進一步說,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干部隊伍內部呈現多樣化,并且由于部門之間的差異,干部隊伍的多樣化更加復雜。如何在多樣化的前提下,構建出共同遵循的干部行為規范,形成上下一致的基本行為模式,是檢驗各項制度建設的標準之一。
制度建設既要重視約束,更要加強激勵。懲治腐敗、加強管理,是在為干部的行為劃清邊界,確定禁區,但是對于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更要加強激勵,改進激勵方式,提高激勵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濁揚清、弘揚正氣,是制度建設,特別是干部制度建設的主旋律。發展依然是解決中國各類問題的主要手段。這就更需要通過制度建設,為干部的行為設置“安全網”、保障機制,激勵各級干部多干事干實事,勇為天下先,敢于“踏石留印、抓鐵有痕”。而加強激勵,核心還在創造出公平公正公開的干部選拔環境,給愿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更大的信任和更有利的制度條件。
除此之外,還應依靠制度預防和懲治腐敗,避免選擇性、隨意性。懲治腐敗的根本目的不是多抓幾個人,而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好人”。現在一些干部,尤其領導干部之所以不作為,很大程度是擔心言多必失、行多必誤。也有相當數量的人害怕“觸動既得利益”,被打擊報復。這就對于如何更好地發揮懲治腐敗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實現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制度化、持續化,避免出現運動式反腐,更要防止選擇性反腐。要將懲治腐敗限定在法律框架之中,不能蛻變為政治行動。
干部隊伍是中國的一筆寶貴財富。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干部隊伍在能力、素質、敬業精神等方面都是出色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巨大成就,與干部隊伍的貢獻是分不開的。而要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需要加快推動干部隊伍的現代化。作為這個歷史進程的親身參與者,各級干部要認清形勢,主動調整,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縮小個人行為與制度要求之間的距離,并且通過自身的努力,提升制度的效力。
(作者為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責編/張瀟爽 美編/李祥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