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洛嘉,楊超峰
(河南大有能源常村煤礦,河南 義馬 472300)
河南能源義煤公司耿村煤礦隨著開采深度的延深,目前,工作面距離F16逆沖斷層越來越近,導致巷道圍巖變形不斷增大,礦山壓力顯現明顯,目前的支護體系難以有效的控制圍巖變形[1-3]。目前,該礦12230工作面切眼毛斷面35.5m2,凈效斷面27.4m2,斷面較大,受斷層影響,以前采取的以被動支護為主的支護體系,不但不能有效控制切眼變形,且材料消耗大,不能達到節支降耗的目的。所以,對針對復雜地質條件下大斷面切眼的支護進行研究,科學確定有效的支護方式,對解決支護難題及礦井節支降耗都具有重要意義。
12230工作面上下巷位于西二采區東翼,2-3煤軌道下山和皮帶下山東側,工作面平均采深近520m。走向長度1010m,傾斜長200m,煤層傾角8°~12°。煤層頂板為泥巖、砂質泥巖、細砂巖互層,厚度37m~42m,并且存在平均厚度為70m的砂礫巖層;煤層直接底為煤矸互疊層,灰黑色易碎 ,具有光滑鏡面 ,偶有炭化植物化石碎片。斷面為拱形,巷道上凈寬7500mm,下凈寬8500mm,凈高3760mm,掘寬9500mm,掘高4210mm,毛斷面35.5m2,凈效斷面27.4m2,如圖1所示。

圖1 12230切眼支護示意圖
切眼原采用錨網索 +36U半圓拱棚+液壓抬棚支護,以被動支護為主,其中錨桿采用右旋全螺紋鋼錨桿,直徑22mm,長度2.5m,錨索直徑為17.8mm低松弛鋼絞線錨索,錨桿間排距700×700mm,錨索間排距1500×1500mm,該種支護方式存在以下問題:
(1)工程圍巖環境差,巷道維護困難,在這種復合支護方式支護效果不理想,圍巖變形量大,破壞嚴重,錨桿、錨索支護體系嚴重破壞。
(2)錨桿錨索預緊力偏低。錨桿預緊力僅有5t。且采用手動錨索張拉機具,有時施工質量不達標,預緊力不夠,達不到主動支護的要求。
切眼采用綜掘機掘進,一次成巷。在采用錨網索+W鋼帶+36U半圓拱棚+液壓抬棚支護符合支護體系,每排共使用錨桿21根,錨桿采用采用Φ22×2500mm無縱筋錨桿,每個孔裝一節ZSCK2340和一節ZSCK2350型樹脂藥卷;錨桿間排距0.7×0.7m,錨桿角度不小于75°,間排距誤差不超過±100mm,錨桿的托盤緊貼煤壁,空隙大時鐵托盤里加木托盤,螺絲不準松動,錨桿外露長度為10-40mm。
錨索采用Φ17.8×6000mm的鋼絞繩,每排7根,間排距為1.2×1.4m,誤差保證在±100mm范圍內;兩側錨索與豎直方向成30°夾角,錨索外露長度為150-250mm,錨索的鉆孔方向要達到鉆孔軸線與設計軸線的偏差角≤3°,錨索安裝深度不小于設計值的95%(設計安裝深度為5700mm),錨索預應力最小值不得小于設計的90%,錨索設計錨固力不得小于200kN,預緊力不小于150 kN,錨索張拉機具檢測值為26.5Mpa。錨索托盤為0.5m長的36U型鋼壓扁,每個錨索鉆孔安裝4節樹脂藥卷,ZSCK2340兩節在里,ZSCK2350兩節在外,藥卷攪拌時間為15秒。沿切眼方向下端頭5m段打設8m長錨索,切眼剩余段打設6m長錨索。
在切眼內每30m布置一個表面位移觀測站,共布置3個觀測分站,采用十字交叉法統計切眼頂底板及兩幫位移移近量,如圖2所示,通過對觀測數據統計分析:切眼頂底板及兩幫的位移隨著開挖時間逐漸增大,但隨著迎頭距觀測站位置越來越遠,切眼在17天以后變形趨于穩定,頂底板相對位移最大為80mm,切眼兩幫為90mm,切眼變形得到有效控制。

圖2 頂底板相對位移量平均變化
(1)12230工作面切眼在采用錨網索+W鋼帶+36U半圓拱棚+液壓抬棚支護復合支護體系,巷道支護由以前的被動支護為主,主動支護為輔改變為以主動支護為主,大大提高了巷道支護效果,有效的控制了切眼變形。
(2)更改支護體系后,在保證有效的支護強度基礎上,加大錨索間排距,為礦井節約大量材料,達到了節支降耗的目的,值得在以后的切眼支護中進行推廣應用。
[1]康紅普,姜鐵明.預應力在錨桿支護中的作用[J].煤炭學報,2007,32(07):673-678.
[2]張力生,汪占領.淺埋深高應力煤巷錨桿支護技術研究[J].煤礦開采,2011,16 (02):63-65.
[3]陳治中,汪占領.棗泉煤礦地應力測試及其分布特征分析[J].煤礦開采,2011,16(0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