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華,周 靜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護理人員臨床實踐能力決定著護理質量,進而影響著護理事業的發展。我校注重護理職業教育,自創辦以來為臨床培養了大批的護理人才,為了解目前高職護理護生實習后工作能力,促進護理職業教育的發展做以下研究。
1.1 研究對象 2013年5月—2013年7月,對學校408名高職護理實習返校學生和醫院232名帶教老師發放調查問卷。共收回問卷640份,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634份,其中學生問卷403份,帶教老師問卷231份。
1.2 研究工具 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調查的主要目的及專家意見制訂“5年制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后臨床能力調查問卷”,內容效度指數的平均數分別為0.919 4和條目一致性均數為0.913 8,本問卷包括6個維度:臨床護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區護理能力、專業發展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共60個 條 目Cronbach’sα系 數 分 別 為0.9 3 7,0.8 6 7,0.885,0.956,0.972,0.976均大于0.7。每項目分別設置了“很差”“差”“一般”“強”“很強”5個評價等級,賦予5分、4分、3分、2分、1分,5個分值。每維度能力分為該維度中各項目相加,分3層,>60%為強,60%為中,<60%為差。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0軟件建立數據庫并設置邏輯糾錯,選用SPSS 16.0統計軟件,采用構成比分析各項能力評價強、中、差,采用χ2檢驗分析學生自我評價與帶教老師評價各部分能力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高職護生實習后臨床工作能力情況 人(%)
表1顯示,護生自評和帶教老師對護生的評分好評率最高的是“臨床護理能力”,這與學生自身、學校教育、臨床帶教的三重重視分不開;護生自評和帶教老師對護生的評分好評率最低的是“社區護理能力”,這可能與教學課程設置單一以及教學見習時間短有關。但各項能力兩組的差評率均低于40%,表明我校和實習醫院共同培養的高職護生基本達到了學校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時也基本滿足醫院臨床護理的需要。6個維度能力師生評價中溝通交流能力、社區護理能力、專業發展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兩組評價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實習生和教師在對這些能力評價還有差距,尤其是護生對“社區護理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不足的意識還不夠。
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級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程的同時招收了大批的護理高職畢業生。為滿足臨床護理的需求,提高護生工作能力,是學校教育者和臨床教育者的共同責任。
3.1 加強基礎專業護理學習 系統學習和基礎醫學護理知識體系的建立是臨床能力形成的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與能力形成密切相關。①以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為載體的理實一體化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②省級、國家級護理技能比賽促進護理護理教學,強化和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技能。③全國職業護士資格考試放在畢業前,有效地提高了護生對理論學習的重視度。
3.2 禮儀性溝通與治療性溝通有機結合 有效的溝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護理溝通需注重禮儀性溝通與治療性溝通有機結合。①禮儀性溝通與護生原有的生活閱歷、經驗、文化底蘊有更多的融合內容和結合點,應作為溝通能力首先突破的項目,從系統的禮儀培訓開始進行培訓,通過集體規范訓練、角色扮演等讓護生過好“微笑關”“稱謂關”“問候關”“冷靜關”,端正溝通角色和定位,為進一步的治療溝通合作溝通奠定基礎。②治療性溝通的培訓,是在把握溝通規律的基礎上以專業課程應用為內容,使護生認識到專業知識的嚴謹性、科學性和嚴肅性,他們認真主動地學習和理解專業理論知識,評估病人生活和健康背景,主動建立主導的護患關系,找準溝通切入點,正確應用溝通技巧和方式,有意識地控制評價溝通效果,使專業知識得以真正有效應用,溝通能力大幅度提升,得到了“病人”的肯定。
3.3 掌握知識促進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知識和技巧不僅是護士應掌握的基本理論和應具有的職業技能,同時健康教育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一名護士業務能力的重要標準[1]。①加強教育理論及相關知識的學習增加《人際溝通》《護理心理學》《社區護理學》的學時,在第四學期增設的《護理健康教育》課程,其目的是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使護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基礎理論、策略、形式和內容,以及健康教育與一般教育的區別和聯系。②加強實踐性教育環節。臨床健康教育實踐:掌握專科疾病與健康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確立不同的個體在不同時期對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能采用不同的形式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社區健康教育實踐:護生在學完健康教育相關理論后,專門安排了2周的社區護理實踐完成l篇護理科普文章、健康宣傳品的制作、專題講座、家庭訪視。
3.4 注重社區護理的職業認知和教育實踐 21世紀隨著醫學模式和健康觀的轉變、社會的老齡化、疾病譜的改變、家庭獨子化、生活小康化等一系列現象出現。人們對于方便、經濟、快捷的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社區護理已成為護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由于社區護士待遇低、人們對社區護理的認識不夠等,護生對社區護理的職業情感負性情緒較多,且學校的社區護理教育不能夠滿足社區護理工作的需要[2]。因此,學校應加強培養高職護生正確的職業認知,開展適當的職業指導,加強社區護理實習教學環境的建設(包括理論實踐課時的適當增加和內容的豐富),重視護生人文溝通能力的培養。
3.5 營造環境,完善評價模式,促進專業發展 專業能力是在專業活動的過程中發展的。隨著實習時間和技能熟練程度的增加,護生需要進行的專業活動也逐漸增多,同時,護生對臨床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其專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由于臨床護士缺編、高負荷的工作,各醫院實習帶教的主要內容是各種技能的訓練,對科研、管理等專業發展方面關注較少。學校教師對高職護生的專業發展、長遠的規劃缺乏較深的理解,護生在護理科研、護理管理課程教學中實踐訓練較少。有關調查臨床學習環境對護生專業能力發展呈正相關關系[3],與臨床護理教學的評價體系也有關[4],為此我們可通過營造環境,完善評價模式,來促進護生專業發展能力的。
3.6 多種途徑培養評判性思維能力 我校5年制高職護生為初中后入學,初中階段學習偏向于形象思維,進入高職學校相當于高中階段至大學專科階段,其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抽象思維迅速發展。①將CBL教學、反思日記法、概念圖示法和專題講座有機整合,依次安排形成序列化訓練模式能有效提高護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5]。②利用高仿真模擬培訓系統以其盡可能貼近臨床真實環境和更符合護理倫理的方式進行護理教學,以鍛煉護生的評判性思維。③實習過程頂崗實習本身就是對評判性思維的訓練。
3.7 繼承傳統模式,完善實習模式 實習醫院帶教方面,一對一帶教和真實環境中的訓練,提高了護生技術操作、溝通和健康教育等職業綜合能力。為使實習教學更加符合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形成培養護生多元化角色和綜合能力的臨床實習模式,構建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很有必要。①實習前:采用以臨床能力培訓模式[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教學計劃開發(DACUM)+行為導向教學法]進行培訓,能有效提高護生的職業能力[6]。②實習過程中:依據教學目標,培養職業能力;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構建實踐教學評價體系。③建立職業能力指導評價體系,規范實踐教學環節標準,倡導反思式學習,逐項完成實習任務。
實習期間在職業情感、人文關懷、人際溝通、健康教育、情境意識等方面的多元化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培養和提高高職護生的人文素質和臨床綜合能力[7]。
在校的學習是基礎,1年的臨床實習至關重要,護理臨床教學不僅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供了機會,更主要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為學生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及畢業后能更快、更好地勝任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不斷地探索,充分認識到注重實習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邊緣學科知識全方位的培訓,才能提高實習生綜合能力,滿足社會的需求,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1] 喻平.高職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J].護士進修雜志,2010(18):1657-1658.
[2] 鄭婉玉,胡蓉芳.高職護生社區護理職業情感和就業意向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84-86.
[3] 楊國勇,孫宏玉.臨床學習環境對護理本科生專業能力發展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04):328-331.
[4] 王世平與傅紅瓊.四川省本科護生實習評價方法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7):538-542.
[5] 陳玲,高楓,張棟棟.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序列化訓練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9(18):4-6.
[6] 薛燕.實習護生臨床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10A):2620-2623.
[7] 王潔.高職護生實習期多元化人文素質的培育與探索[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3):1169-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