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
【摘要】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但任何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和特征。信息時代的變化規律和特征是什么?中外學者和業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從政治學、社會學的一個熱門語匯“共產主義”出發,對當今信息時代的本質特征和對媒體與社會的影響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和概括。
【關鍵詞】信息時代;共產主義;特征;影響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翻新,我們經常會問別人或者被別人問:“現在是一個什么時代?”
答案可能會五花八門:電子信息時代,數字時代,網絡時代,虛擬時代,新媒體時代,多媒體時代,跨媒體時代,融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泛媒體時代,移動媒體時代,互動媒體時代,智能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體驗媒體時代。
對不對?都對,或者都不對。原因是:上面各種說法只注意到了新媒體物理性特征的一面,而忽視了新媒體社會性的一面。媒體的物理屬性是自然屬性,表現的是媒體自身的功能、特性,具有易變的特點;而媒體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媒體與人的關系和與媒體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媒體的本質屬性,比較穩定。
那么,新媒體的社會屬性是什么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媒體,而這個問題的答案至少可以找到100個,但沒有一個是公認的。既然如此,筆者再給新媒體添上一個新的定義也無妨:所謂新媒體,就是指以電腦和手機等新型數字電子器件為顯示終端,可以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技術自由地進行多種形態信息生產和傳播的當代媒體。
這個定義有6個特點:數字終端;移動互聯;海量內容;超越時空;傳受同體;自由多變。
新媒體的社會屬性就隱藏在上述6個特點中。而且,筆者發現,新媒體的社會屬性與作為社會制度和社會理想的共產主義的特點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正因為此,筆者把當前從傳統媒體時代向新媒體時代嬗變的過程稱之為信息共產主義化。
信息共產主義化的特征之一:信息產品極大豐富
毋庸置疑,作為一種實踐的社會制度,共產主義在蘇聯解體、東歐共產黨政權垮臺以后,在全世界陷入了一個發展的低谷。但是,作為一種理論的社會制度,共產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仍然閃耀著理想的光輝。根據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2年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1848年2月在倫敦第一次發行問世)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撰寫的綱領草案《共產主義原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基本條件或者社會特征之一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物質產品非常豐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2013年人均GDP在世界上仍然只排到第89位,中西部地區還有1億左右的人口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而按照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25美元),2013年世界上還有超過10億的窮人。因此,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社會生產力遠未達到高度發展、物質產品遠未達到極大豐富的地步。
而在媒體領域,特別是在新媒體領域,日本、韓國和美歐地區以及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中國基本上實現了信息生產力和傳播力的高度發展,社會信息產品極大豐富。互聯網上一天產生的信息量有多少?根據2012年初的數據,全世界互聯網一天產生的信息量約有800EB(1EB=2的60次方字節,是人類過去五千年信息生產量總和的20倍),如果裝在DVD光盤中要裝1.68億張。對Facebook而言,一天代表新增32億條評論、3億張照片,信息量達10TB(1ZB=2的70次方字節);對Twitter而言,一天代表新增2億條微博,約有50億個單詞,比《紐約時報》60年的詞語總量還多一倍,信息量達7TB。目前,視頻已成為互聯網流量的主流,保守估計,到2015年,在互聯網上一秒鐘上傳的視頻需要一個人花5年時間才能看完。對YouTube而言,一天代表40億次瀏覽量,新上載86.4萬小時視頻,如果不間斷全部播放完需要98年。[1]全世界每天有2940億封電子郵件發出,如果這些是紙質信件,在美國需要花費兩年時間處理。而社區論壇上一天發出200萬個帖子,相當于《時代》雜志770年的文字量;用戶在Pandora上可以聽到1870萬小時音樂。這意味著如果從公元1年開始播放,現在還沒有播完這些音樂。[2]根據美國幾年前給青少年專門制作的一個勵志短片《Did you know》介紹,一周《紐約時報》所包含的信息量超過18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的信息量,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大約每兩年翻一番。而百度網站的負責人2014年2月在一次論壇上表示,該網站每天的關鍵詞搜索量需求已達60億次(谷歌約35億次)。
由此可見,當今世界的信息生產力確實高度發達,社會信息產品毋庸置疑地達到了極大豐富的水平。
信息共產主義化的特征之二:人人平等,消滅三大差別
針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貧富懸殊、體力勞動者受歧視、受壓迫的狀況,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或者要實現的目標之一是:消滅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工農差別是一種職業差別,城鄉差別是一種空間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是一種智力差別。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消滅這三大差別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人人平等。姑且不論理論上是否要消滅以及能否消滅這三大差別,就目前的現實來看,上述三大差別在中國顯然還沒有被消滅,而且至少在一百年之內不可能被消滅,但是,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消費領域,上述三大差別基本上消滅了或者理論上可以消滅。依據是:
中國網民普及率很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全國企業使用計算機辦公的比例為93.1%,使用互聯網的比例為83.2%,固定寬帶使用率為79.6%。中國網民中,通過臺式電腦上網和筆記本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69.7%和44.1%,相比2012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別為0.8個百分點和1.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隨著手機用戶的增長,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數量在上升。根據國家工信部提供的數據,截至2014年5月底,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已達到12.56億,相當于中國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機。其中,使用3G網絡的用戶有4.64億人(占比36.94%),[3]而在所有使用手機的人中,手機上網比例保持較快增長,從74.5%上升至81.0%。[4]在我國互聯網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28.6%,規模達1.77億,相比2012年增長2101萬人。但根據愛立信消費者研究室于2010年底至2011年初針對中國18個省的農村地區進行的一項定性和定量調查,在中國的農村地區,固定電話的擁有率已經降至46%,而手機的擁有率則上升至90%,家用電腦的擁有率為31%。[5]由此可見,在移動互聯終端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下,中國網民和手機的普及在城鄉差異和工農的職業差異上已經越來越小,更不用說在歐美和日韓等發達國家了。
中國信息終端產品品類極為豐富。2013年,中國已經趕超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市場,其中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的出貨比例各占50%左右。智能手機市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用戶關注度達到97.3%,全民智能即將實現。從品牌數量來看,2013年智能手機廠商呈穩步增長態勢,僅智能手機廠商數量就已經突破110家。[6]手機的品類更多。系統上可以分為安卓(Android)、蘋果(iOS)與微軟(Windows)三大系統;價位上可以分為低端機、中端機、高端機;性能上可以分為普通手機、智能手機;樣式上可以分為直板、滑蓋、側滑蓋、翻蓋、旋轉蓋;品牌上就更多了,國內外參與競爭的主流品牌就不下10個,品種上百個。從售價上來看,既有從2000元左右到萬元以上的各種臺式和筆記本電腦,也有從1000元左右到5000元左右的各種手機。也就是說,不管你的審美趣味和收入如何,總有一款電腦或手機適合你。
信息產品的操作性非常便利。信息終端產品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便利大眾使用的技術開發史。在電腦上,無論是IBM早期開發的DOS系統、蘋果公司開發的MAC系統,還是微軟公司開發的應用更為廣泛的Windows系統,總的趨勢都是功能上越來越強大、操作上越來越簡單。手機的功能和操作更是如此。無論是一家獨大的Android系統(ZDC監測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在售機型中搭載Android系統的產品占據90.1%的比例),還是蘋果公司的ios等其他系統,現在都是多核、大存儲量、千萬量級像素,語音、上網、錄音、照相、攝像、游戲、搜索、導航、收音、收視、社交等功能應有盡有,而且,界面簡潔,一目了然,略識文字,即可操作。這種不因文化、技術門檻影響使用的便利性,大大加速了電腦、手機的普及,也日益磨平了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在信息使用和傳播上的差異。而由于網絡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和價格的低廉以及使用上的便利,現實世界中因為職業、身份、學識帶來的各種不自由、不平等現象也基本消失。理論上,一個乞丐和一個總理在網絡和移動終端的使用權利上是平等的、在使用過程中是自由的、在使用結果上是相同的。平等與自由,這是新媒體的精神之所在,也是新媒體的魅力持續不斷之所在。
信息共產主義化的特征之三:共創共享,按需分配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共產主義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制度。它在發展上分為兩個階段,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和高級階段的共產主義。通常所說的共產主義,是指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為豐富,人們具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滅了三大差別,實行共產主義公有制,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些設想的確很誘人,但是,在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差異巨大、宗教對立的現實情況下,除了一些袖珍型城市國家或者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的小國家外,這樣的共產主義至少在100年內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然而,馬克思恩格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設想在今天的信息領域卻基本上實現了。主要依據是:
每個人幾乎都是信息的消費者、傳播者,同時也是生產者。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屬于國家、政府或者特定的政治、經濟利益集團所有,媒體是信息的生產者、發布者,公民是單純的信息消費者。也就是說,媒體擁有傳播的權利,公民只有被動接受的“權利”。這種單一中心、單向傳播的霸權模式顯然不僅對公民是不平等的,而且把公民生產信息的能力和權利都剝奪了。而今,傳統媒體的霸權已經被新興的博客、微博和微信等自發性、互動型社交媒體取代,每個公民不但可以從官方或傳統媒體以外的信息源接收信息,而且可以自己制作、傳播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即時地與各種信息及其發布者平等、自由、充分地互動、討論。只要不違法、不傷風敗俗、不損害他人和社會,任何人、任何言論都不必擔心受到處罰。美國的社交媒體Youtube、Facebook和中國的微博、微信都是依靠數以億計的網民或用戶共創共享信息生存和發展的。當然,這種傳受一體、各盡所能、自由生產和傳播信息的狀況是從技術的層面、理論的層面來講的,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和大部分時間里都已經或可以實現,但是,不排除社交媒體在個別地方、個別時期會受到來自特殊部門或特別人物的不應有的甚至非法的干擾和壓制。
每個人的基本信息需求幾乎都能滿足。人的基本信息需求主要有三大類:公共信息需求、專業信息需求和個人信息需求。公共信息主要是指對社會大多數人有意義的信息,如新聞時政信息、氣象和災害信息等。公民的知情權主要由此滿足。專業信息主要是指對特定人群的工作、研究和生活有價值的信息,如財經、體育以及有利于各種學術研究的信息。個人信息主要是指能夠滿足個人特殊興趣和需求的信息,如娛樂、就業、婚戀等信息。如果是在傳統媒體時代,無論你購買多少書籍、訂閱多少報刊、收聽收看多少廣播電視頻率頻道,甚至到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博物館,都無法完全滿足對上述各種信息的需求,更不要說動態的、即時互動的需求了。但是,在今天,由于有百度、谷歌、維基百科、搜狗、360、雅虎、騰訊、迅雷、伍佰億等搜索引擎網站和中國知網等數字出版平臺以及各種即時性、互動性、智能性、伴隨性社交媒體的存在,公民的上述信息需求幾乎是有求必應,基本上可以做到無償供給、“按需分配”。事實上,信息共產主義時代的“按需分配”已經超越了馬恩設想的以人的實際需要和需求作為分配根據,已經可以“按想分配”,但這里的“想”是想要多少要多少,而不是隨意滿足人的任何欲望。
信息共產主義實現的方式
盡管信息共產主義與馬恩設想的共產主義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按照馬恩的設想,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方式或條件是: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除了進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認有實現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共產主義革命不可能單獨在一個國家發生,它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美、法、德等國同時發生。馬恩認為廢除私有制后的新社會的大致輪廓是: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而有計劃地盡量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模;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福利和城鄉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