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古老國家,有了不起的古老文明。中國現代化從清朝晚年就開始了,政治的現代化,是由帝國變為民國,而在文化方面的現代化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文字的現代化。這個工作從清朝晚年提出,到現在差不多一百年。現在我們有了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語言文字法》,這個法律很好,一百年中許多研究成果都在這部文字法律中得到推廣,這部法律的制定也意味著中國語言現代化的第一個階段告一段落。
中國語言現代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語言共同化,就是推廣普通話;第二是文體口語化,就是白話文運動;第三是文字簡便化,就是簡化字運動;第四是標音字母化,就是漢語拼音。將來怎么走,要從世界的角度來看,要進一步研究,否則你就看不清楚問題。
大陸、香港、臺灣,這三個地域大小是不平衡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從文字改革運動來講,是大陸跑在前面,香港、臺灣跑在后面了。語言文字方面的工作和黨派沒有關系,和國家有關系,不會因為黨派變更而停止。在大陸設立有一個文改會,專門搞這個工作,所以跑到了前面。
大陸語文現代化運動告一段落,第一個表現就是普通話的推廣,本來中國分為幾個大方言,我小時念的書就是方言的,我能背古書都是方言的,用普通話我不會背。那么大的一個國家,有許多方言,在外國,一個上海人、一個福建人、一個廣東人碰到一起,三個人要溝通只能講英語。今天的情況就很不一樣,這件事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搞了一百年。
港臺地區認為繁體是正體,反對簡化,這個講法不符合歷史事實。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是用當時的字體來寫古文的,就是所謂的今文寫古書。中國的文字,繼承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
許多人不了解。臺灣居然要把繁體字拿去申遺,我說讓他去申吧,這個事情沒有多大意思。假如你到臺灣,你會感覺到臺灣在這個問題上是看不起大陸的,香港也看不起大陸。他們有做得對的方面,也有做得錯的方面。在簡繁這個問題上,是他們錯了。
拼音化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拼音化我們已經有了,狹義的拼音化我們不走。我們當年寫給周恩來總理做的關于文字改革的報告中講得很清楚,拼音是用來幫助漢字,不是代替漢字。有許多學者提出要用拼音代替漢字,但是目前國家政策不支持,至少一百年不可能,五百年都不一定可能,拼音代替漢字的路現在不通。
“表外字不類推簡化”不是國家的政策
蘇培成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原會長)
當前,國家語委正在宣傳、貫徹國務院批準的《通用規范漢字表》。這時出現了“表外字不類推簡化”的雜音。為了分清是非,下面簡要回顧一下偏旁推簡化的歷史:
1935年8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324個簡體字。在簡化方法上,只有個體簡化,沒有偏旁類推簡化。1956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收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在簡化方法上既有個體簡化,又有偏旁類推簡化,這是對漢字簡化的重大發展。例如,“勸”簡化為“勸”,與別的字沒有關系,這是個體簡化;“愛”簡化為“愛”,其他包含有“愛”的偏旁的字也要隨著簡化。例如“瞹璦嬡”要簡化為“曖璦嬡”,這是偏旁類推簡化。如果只有個體簡化,得到簡化的字數有限,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而偏旁類推簡化符合漢字結構的特點,易學便用,這樣的改動受到歡迎?!稘h字簡化方案》在推行中發現有關偏旁類推簡化的規定還有兩個不夠明確的地方。第一,一些個體簡化字在用作偏旁時要不要簡化;第二,54個簡化偏旁獨立成字時要不要類推簡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文改會提出了處理意見上報國務院,1964年2月4日得到國務院批復。批復的內容是:一、“愛、罷、備”等92個簡化字作偏旁時應該同樣簡化。二、“貝、賓、產”等40個偏旁已經簡化,獨立成字時應該同樣簡化。三、“在一般通用字范圍內,根據上述一、二兩項規定類推出來的簡化字,將收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印的《簡化字總表》中”。根據國務院的指示,文改會于1964年5月編訂《簡化字總表》?!逗喕挚偙怼钒ㄈ齻€字表。在《<簡化字總表>說明》中對偏旁類推簡化的范圍做出明確的規定:“第三表所收的是應用第二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為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漢字總數很多,這個表不必盡列。例如有‘車旁的字,如果盡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個,其中有許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F在為了適應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簡化字的范圍,基本上以《新華字典》(1962年第三版,只收漢字八千個左右)為標準。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該同樣簡化。”這就是說有些不大用得到的字,一旦需要使用時“一般應該同樣簡化”。這里面說的“凡用第二表的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該同樣簡化”,后來人們叫做“無限類推”。
為了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1年4月國家語委批準《規范漢字表》研制課題立項。研制《規范漢字表》必然涉及簡化字問題。2002年6月,課題組在安徽大學舉行了簡化字問題學術研討會。會議的《紀要》說:“會議對簡化字的類推問題基本達成共識,即不贊成無限類推,主張應將類推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边@里說的“將類推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后來人們叫做“有限類推”。2007年8月發布的《<規范漢字表>研制報告》里說:“《規范漢字表》發布后,表外的字一律不再類推?!?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了《通用規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載《中國教育報》),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通用規范漢字表>說明》里說道:“根據國務院1986年‘今后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指示精神,本字表以外的字,不再類推簡化。”這表明《規范漢字表》課題組決定用“有限類推”代替《簡化字總表》里的“無限類推”。在征求來的意見中,就包括對這種改動的反對聲音。2011年2月發布的《<規范漢字表>研制報告》說:“對表外字的類推,暫時不做規定,有待通過漢字應用實踐逐漸形成規范。”從上述文件中,不難看出“有限類推”論在后退。
2013年6月5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的通知》,隨后公布了《<通用規范漢字表>說明》。這兩份文件全面闡述了有關《通用規范漢字表》的政策,其中沒有“表外字不再類推簡化”的規定。如果把這次發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說明》和2009年8月13日發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說明》加以對照,改變是極為明顯的。在《<通用規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說明》的第六點里明確指出“本字表以外的字,不再類推簡化”,而在這次發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說明》的相關位置刪去了這樣的表述。這是十分重要的調整。這個調整使自2002年以來關于“有限類推”和“無限類推”的爭論畫上了圓滿句號。
可是正當我們學習上述兩篇文件認真貫徹《通用規范漢字表》時,卻聽到了雜音。我說的雜音是指在由《通用規范漢字表》課題組編寫的《<通用規范漢字表>解讀》(商務印書館2013年7月版,以下稱《解讀》)中,仍在宣傳已被《<通用規范漢字表>說明》刪去的“今后表外字不再類推”的規定。《解讀》的45頁大段引用了《簡化字總表》有關類推簡化的論述,可是偏偏刪去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該同樣簡化”這樣一句重要的話。這不是嚴肅的科學態度,這種辦法并不能支持“表外字不再類推簡化”的主張。《解讀》還引用國務院1986年批示里“今后,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話作為反對無限類推的根據,這是對國務院批示的曲解。我們看到在《通用規范漢字表》里面就出現了“閆、钅侖、兆頁”等226個《簡化字總表》里沒有的偏旁類推簡化字。這說明課題組是知道國務院1986年批示指的是什么的。否則一下子冒出226個新簡化字,豈不是跟國務院的批示大唱反調了嗎?
下面我們說明有限類推簡化的危害性。第一,如果執行“表外字不再類推”的原則,《總表》里將有“釾喎鐥钁掆礆紬鰌讅殨鋩”等31個繁體字被恢復。我們還記得在2009年發布的《字表》(征求意見稿)里,課題組曾提出要恢復6個繁體字,結果遭到民眾的反對,不得不收了回去。這次換了個說法,以“表外字不再類推”為名,一下子就恢復了31個繁體字。請大家想一想:國務院什么時候同意過恢復繁體字?《解讀》這樣做不是公然違反現行的國家語文政策嗎?第二,執行“表外字不再類推”的做法,在辭書里和文本里必然要出現同一個偏旁的字有的簡化有的不簡化的“怪胎”,如“笠鳥鳩”,兩個字里的“鳥”一繁一簡?!啊爵~甫魚比】古之海鰩魚。”其中的“鰩”簡化,“魚甫魚比”不簡化。幾十年漢字規范化的成果將喪失殆盡。第三,廣大的漢字學習者和使用者,包括國內的和國外的,根本無法記住哪些字是表內的哪些字是表外的。這將給廣大民眾和對外漢語教學增加極大的負擔和混亂,必將招致群眾反感。這和我們黨一貫堅持的“以民為本”的方針背道而馳,并有可能影響維穩的大局。有關領導部門對這些問題不能掉以輕心。
《解讀》為“表外字不再類推”找到三條理由。一條是國務院在1986年6月24日的《通知》里說的“今后,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以利于社會應用”。這段話說的是不能再出現像“二簡”那樣的簡化字,而不能用來作為恢復繁體字的借口。第二條是“由于存在一表和二表兩種不同的簡化方式,反而影響了簡化的系統性”,事實不支持這種說法。正是表內字類推和表外字不類推這兩種方式破壞了簡化的系統性。漢字是個系統,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構成系統的各個成分要變都要變,時間可以有先后,但是變化的最終要保持系統不受傷害。以字體為例,由小篆變為隸書,結果是所有的小篆都要變為隸書,不會在隸書里保留少量的小篆。對字形來說,漢字的偏旁是個系統,不容破壞。漢字的繁簡體是兩個分系統,不能混淆。例如繁體字“魚”要簡化為簡化字的“魚”,所有帶有“魚”的字都要簡化。不能一部分簡化,一部分不簡化。同一個偏旁有繁有簡,就造成了繁簡混用,而繁簡混用是漢字規范化中最忌諱的現象。第三條是“類推簡化生成了一大批完全沒有使用過的字形”。這也不合事實。《簡化字總表》的說明指出:“漢字總數很多,這個表不必盡列?!北碇形戳谐龅淖?,在實際使用中需要用到時,“凡用第二表的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該同樣簡化”。這樣的規定既維護了漢字的系統性,又不會“生成了一大批完全沒有使用過的字形”。
與《通用規范漢字表》有關的國家政策是國務院2013年6月5日《關于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的通知》和《<通用規范漢字表>的說明》。凡是與這兩個重要文件的規定抵牾的,都不是國家政策。課題組只是一個科研小組,沒有行政職能。它無權向公眾發布“表外字不再類推”的觀點,更無權把這個已被國務院刪去的觀點拿到培訓班去宣講,向社會散布。
漢字簡體和繁體共同傳承文化
譚汝為
(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副秘書長)
一、漢字簡體和繁體的爭論
從上個世紀中期以來,海峽兩岸一邊使用簡體字,另一邊使用繁體字。大陸所說的“規范字”,指簡化字,排除了異體字、錯別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繁體字。臺灣人士所說的“正體字”,指自古傳承下來且經過規范確認的字,不包括異體字、錯別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大陸的簡化字。所謂“傳統字”,實際上就指經過整理的繁體字。無論換哪種說法,都繞不開海峽兩岸的繁簡爭論。
繁簡兩種字體都從傳統中來,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但因政治地域多年隔絕而產生的歧異,對兩岸同胞心理的影響,對下一代的語文教育,對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都有諸多不利。
近年來,兩岸關系出現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為追求和平與雙贏,在存異求同的基礎上,增進了全面溝通的深度,呈現出歷史上最為良好而珍貴的時機。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載體,兩岸在同宗文化傳統基礎上,語言文字自然不應各行其是,而應打破思想框框,摒棄成見和偏見,互相傾聽,取長補短,虛心合作,逐步向語言文字的統一和規范發展。
二、簡化漢字前景廣闊
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作為人類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的語言文字,不能脫離社會發展而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漢字學起來確實難認、難寫、難讀、難查,有必要進行簡化和規范。漢字發展歷史表明:自古以來,漢字始終沿著簡化的軌跡而演變。對漢字進行簡化和規范,就順應了漢字發展的總趨勢。文字本身就是方便人們生產、生活和交流的產物,在對效率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背景下,簡體字順應了廣大群眾對于文字使用便捷、快速的愿望與需求,成為規范應用漢字的主流形體,對大陸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報》刊發的《簡體字源話短長》一文指出:“查看現有的歷史資料,無論是出土文獻還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簡體字的歷史不是幾十年,而是幾千年。簡體字古已有之。如,從商代甲骨文開始就能見到當今簡化字‘從的身影:兩個人一前一后,表示跟從的意思;而繁體的‘從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大約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象形的‘網字;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以‘網為正體?!焙嗴w字本身就是與繁體字相伴而生的,二者是血濃于水的關系。
漢字簡化順應了漢字發展總趨勢,簡化字大多數都有約定俗成的歷史基礎,順應了群眾使用的需要。簡化字提高了書寫效率,對提高國民尤其是工農群眾文化水平大有裨益。簡化字筆劃少,形體清晰,方便計算機造字和認讀。聯合國把簡化字作為中文的規范字體,已成為國際標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隨著中華文化在全球日益廣泛深入的傳播,簡化漢字將迎來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繁體與簡體字是中華文化的嫡親兄弟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在延續中華文明之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既包括繁體字,也包括簡體字。我國的許多優秀古籍都是以繁體形態保存下來的,繁體字作為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形體,為傳承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也必須善待它。
繁體與簡體字是中華文化的嫡親兄弟關系。無論從傳承文化的角度,還是從兩岸發展大局而言,我們都不能將繁體字與簡化字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的范圍:(一)文物古跡;(二)姓氏中的異體字;(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在宣傳漢字文化以及倡導書寫方式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化字,但在古籍、文獻整理以及書法藝術等特殊領域里,都為繁體字保留了足夠的空間。
四、漢字繁體簡體轉換是一項細致繁復的工作
當前在繁體字使用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繁體別字屢見不鮮。由于漢字簡化存有“一簡對多繁”(即一個簡化字對應簡化前兩個以上繁體字)的情況,許多人不能掌握其規律,因而在由簡化轉換為繁體時很容易出錯。在大陸的電視屏幕中時常出現繁體別字,例如:“呂後”“西太後”“鍾表店”“中文係”“古人雲”“萬裏長徵”“纖夫的愛”“白發人送黑發人”等等。原統編教材初中政治課本有幅插圖,畫面是林則徐,背景墻面掛“制怒”橫幅??僧嫾野选爸婆狈被伞把u怒”。“制怒”是控制情緒,別著急、別發火之意;而“製怒”卻是制造憤怒之意。結果南轅北轍鬧了笑話。內地一京劇團到臺灣演出,在海報上把“武松”寫成“武鬆”,貽笑大方?;首瀹嫾覑坌掠X羅·溥佺別號“松窗”,某雜志卻將其繁化為“鬆窗”,出了洋相!
繁簡字轉換是一項細致繁復的工作,來不得半點的馬虎。文字根基不深、文化底蘊不足者,還是老老實實用好通用的簡化字,不要輕易改用繁體,以免左支右絀,貽笑大方。常見的“一簡對多繁”,就是以下這三十多個字,例如:谷:山谷、稻榖;板:木板、老闆;后:皇后、前後;征:出征、徵詢;松:松林、鬆土;發:揭發、頭髮;纖:化纖、拉縴;卷:試卷、捲包;才:奇才、剛纔;采:采訪、採茶;淀:海淀、澱粉;制:制定、繪製;升:升斗、昇級;舍:宿舍、捨棄;曲:歌曲、大麯(或麴);秋:秋天、鞦韆;簽:簽字、簽籖;辟:復辟、闢謠;面:面容、炸醬麵;彌:彌合、瀰漫;簾:酒簾、門簾;歷:歴來、陰暦;里:里程、被裏;累:勞累、纍贅;困:危困、睏了就睡;幾:茶幾,幾乎;獲:收穫、獲得;伙:伙食、一夥;胡:胡說、鬍子;復:復雜、複姓;系:直系、維係、繋念;鐘:鍾情、鐘錶等。
作為學校師生和文字使用者,在讀寫實踐中,遇到文字和詞語的疑難,就順手查工具書。養成這個好習慣,將受益無窮。語言文字工作者應下點兒功夫,逐漸掌握“一簡對多繁”的規律。例如“干”字有四種類型,(一)“干”ɡān,原本就有這個字,有四種意義:“大動干戈”“旁不相干”“置之河干”“天干地支”。(二)繁體“乾”ɡān,表示干燥空虛,如“乾燥”“乾咳”“乾媽”“乾著急”。(三)繁體“幹”ɡàn,表示主要或重要,如“樹幹”“骨幹”“幹部”“幹?!薄#ㄋ模┓斌w“幹”,讀ɡàn,表示做事,如“實幹”“能幹”。(五)“乾”讀qián,只用于“扭轉乾坤”和“乾隆皇帝”。
如何解決簡繁轉換易出錯這個問題呢?(一)編寫字典、詞典的字頭,在規范字后面附上相應的繁體字,以備查檢。(二)計算機簡繁自動轉換系統應更加細致規范,為正確使用繁體字提供方便。(三)給中學階段以上基本完成識字任務的學生,介紹漢字結構和演變知識、漢字簡化及繁簡字的對應規律,這是必要且可行的。(四)在古漢語、考古、書法藝術等專業領域,對相關專業從業人員進行專門教育培訓,使他們系統掌握繁體字、古文字等知識。
五、海峽兩岸書寫同文字的研究
為推動繁簡體字的統合,圓滿成功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書同文字”的盛舉,方法與程序極其重要。臺灣師大教授何懷碩提出建議(《兩岸交流,臺灣教授談繁簡體字統合》刊于《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10月17日):
(一)語文的研究與改革是高度專門的學術性工作。應該由學界人士主導,成立一個中國語文研究發展委員會之類的學術機構,集合對漢字有研究、有見解,熱誠關心的全球學界精英共襄盛舉。它是為解決現代漢字的分歧、研究發展中國語文現代化,跨越地域與意識形態的公共平臺。
(二)面對繁簡體的分歧,統合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操之過急。應經過充分自由的學術研討,思想激蕩,集思廣益,凝聚成共識,將統合成果分批公布,然后傾聽社會意見,再予定案。
(三)具體的程序,建議由一家有基礎的機構來召集、籌備。先醞釀、約聘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學界對中國語文有研究的精英為發起人,這應是一個研究與實務的機構,切不可搞成一堆海內外文化名流的“大廟會”。
六、繁體和簡體共存策略
兩岸有識之士達成共識:繁簡漢字的使用不應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心結,也不會成為雙方溝通的障礙。臺灣“文化總會”副會長林谷芳《兩岸對繁簡字有高度的一致》指出:“繁簡之間有多大的區分?其實簡化本來就是生活的需要,就像出現行書、草書一樣,這是一個比較自然的趨勢。我覺得,只要海峽兩岸都能夠體會就可以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說:“兩岸對漢字的感情完全是一樣的,繼承、弘揚這份文化的責任也是一樣的。簡體字古已有之,且簡體字絕大部分是從古字、異體字、草書、行書中來的,繁簡體字不應當成為兩岸的心結?!?/p>
臺灣知名作家郝明義認為,大陸和臺灣在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各有特色。兩岸首次舉辦大型漢字藝術節,是雙方難得的對話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漢字繁簡本不應成為一個爭論的問題。如果肯下一點工夫,繁體字與簡體字的融通并不是大問題。越來越多的臺灣人開始認識簡體字,而大陸也并沒有摒棄繁體字。繁簡字不應該成為阻礙兩岸文化交流的障礙。
在漢語世界,簡繁之爭已成為引發熱議的文化話題。在主要使用簡體字的大陸,“識繁用簡”逐漸被人們認同。而在臺灣地區,馬英九在接見僑界代表時指出,臺灣使用“正體字”(繁體字),但大陸則使用簡體字,他建議可采用“識正(繁)書簡”方式,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面也能達成協議。
對于馬英九提出關于“識繁書簡”的問題,國臺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兩岸同胞同文同種,講的是相同的語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所不同的只是大陸對部分漢字進行了整理和簡化,大陸并沒有廢除繁體字,繁體字在一定范圍內繼續使用。簡化字和繁體字,都是根植于中華文化傳統,都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新華網發表《漢字繁體簡體,兄弟相煎何急》一文,在幾百條跟帖中,大部分網友都認為繁體和簡體是漢字的兩種形態,是情如手足的關系,應該同生共存。現在許多漢文網站都設了簡體和繁體兩種版本,以方便港澳臺及海外讀者閱讀,這表明繁體和簡體字的應用都有著廣闊的空間。兩岸同胞面對這同一話題,在共同關注中之間趨向共識,彰顯出中華文化血脈相連,民族情感靈犀相通的善意。
當下,推行“識繁用簡”有利于兩岸的合作與交流。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實施不同的語文政策,臺灣一直使用繁體字,而簡體字在大陸地區已得到了普及和廣泛運用,兩岸在漢字使用上出現了不少差異。而今,隨著兩岸溝通渠道日益擴大,文字交往機會逐漸增多,文字的差異的確給交流帶來諸多不便。而“識繁寫簡”的推行,有利于盡快消除差異,為兩岸加強溝通掃除障礙,加強兩岸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七、繁體簡體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海峽兩岸人民是一奶同胞,繁體與簡體也是嫡親兄弟。無論從傳承文化的角度,還是從兩岸發展大局而言,我們都不能將繁體字與簡化字割裂開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化字,但在古籍、文獻整理以及書法藝術等領域里為繁體字的使用已留下廣闊的空間。筆者認為,教師和家長應教育和引導孩子們識讀一些常用字的繁體形態,讓一般人能夠“識繁用簡”,這既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合理路徑,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的需要。
海峽兩岸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在傳承共同傳統的同時,由于分隔多年,對新出現的科技和社會事物的名稱,出現了不少差異,如大陸的“激光”與臺灣的“鐳射”,大陸的“渠道”與臺灣的“管道”等。隨著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的日益頻繁,為使兩岸民眾在文字使用方面更方便交流,兩岸專家學者通過民間的方式,合作編纂“中華大辭典”,用繁體字、簡體字同列兩岸詞語,并統一地名、人名譯法,把存在差異的詞匯比較陳列,供海峽兩岸、港澳地區及海外華人學習使用。此舉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功在造福后人,利于千秋。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兩岸文化全面交流是歷史的必然。兩岸政界和學界的有識之士,尤其是語言學家,應站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高度,要有歷史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精神,做歷史文化傳承和兩岸文化交流的促進派。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建立兩岸文化融合體,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是實現民族統一大業的重要舉措,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愿景。
復古和進步的較量讓拼音和漢字比翼雙飛
彭澤潤1,曹家鵬2
(1. 全國語言理論研究會會長,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2.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1892年盧戇章《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問世,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揭開了中國語言現代化的序幕。120多年以來,拼音和漢字比翼雙飛,今天已經形影不離了。但是,漢語文字前進的腳步異常艱難,到現在都有人在阻擋它前進的腳步。不過,1893年出生的毛澤東似乎是緊跟中國語言現代化事業來的,對推動中國語言現代化起了重要作用。2013年也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在紀念兩個120周年的日子里,我們應該對拼音和漢字的關系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繼承傳統中創新,拒絕復古,堅持進步,揭露語言認識中的錯誤和錯覺,①用科學的語言理論指導語言生活的進步。
商務印書館2013年剛剛出版的由《通用規范漢字表》課題組編寫的《<通用規范漢字表>解讀》不顧已經被國家正式發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的《說明》刪去的“今后表外字不再類推”的規定事實,故意在引用《簡化字總表》有關類推簡化的論述的時候,刪去“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該同樣簡化”的話,同時曲解引用國務院1986年批示里“今后,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話,拒絕對進入字表但是不常用的字進行簡化??梢姡灰袡C會就有人試圖縮小簡化字的生存空間。這是復古潮流的一個縮影。謹慎簡化漢字是指對那些原來沒有規定簡化的字再進一步簡化要謹慎,例如“餐”是否要繼續納入簡化范圍應該謹慎?!耙话銘撏瑯雍喕钡淖植粚儆凇爸斏鳌钡姆秶V斏鞲硬皇前堰€需要對個別字簡化的路堵死。
對于漢字簡化的復古思潮,近年非常明顯。但是,無論是全國政協委員郁鈞劍、宋祖英等人2008年提出小學要增加繁體字教育,還是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2009年干脆主張廢除簡化字恢復繁體字;無論是金岷氏2012年歪曲周有光的觀點然后“劫持”周有光做假“證人”到北大中文論壇“起訴”彭澤潤,還是yywzw05在網上做義務辯護“律師”來給彭澤潤辯護;無論是趕上了復古潮流敢于提出文字復古主張的政治人物,還是不計個人名利一生嘔心瀝血探索未來漢語文字的一般學者,我們都感謝他們關注漢語文字的前途和命運。
潘慶林在全國政協提案中煞有介事地認為繁體字的“親”由“親”和“見”組成,非??茖W,所以責問簡化字去掉“見”以后讓親人不能相見。這個推理非??尚?!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們可以反問:自古以來“居”住的是一些“古”“尸”嗎?“家”里都是一些“豬(豕)”嗎?還有人責怪漢字簡化把“愛”變成沒有“心”的“愛”,導致現在一些人缺乏愛心,沒有良心。如果漢字真有這樣的功能,我愿意在“愛”字上寫100個“心”。按照這種邏輯,簡化的“愛”不是增加了“朋友”、“友誼”的“友”嗎?這是原來的繁體字沒有的好事吧?
一個字用什么部件用多少部件創造或者改造沒有必然的理據,任何理據都不影響這個字記錄的語言單位是什么。任何造字理據都是有遺憾的,字的任何形旁的理據都不能代替字記錄的詞或者語素的全部語義信息。例如“橋”現在都很少用“木(頭)”建造,“碗”幾乎沒有用個“石(頭)”做了?!霸睢北緛肀确斌w更加具有理據性,可是現在的“灶”也基本上跟“(泥)土”沒有關系了。
為什么有人這么舍不得繁體字退出現實語言生活的舞臺?繁體字的“魅力”還有哪些無形的力量在制造?
最近看到《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發現學報封面的名稱很不順眼,原來是兩種體制的文字構成的:一個部分是用現代漢字印刷體排版的“學報”,符合國家語言法律的文字規范;一個用古代漢字手寫體書寫的“湖南工業大學”,里面有違背國家語言法律的繁體字“業”和“學”。合并成立不久的“湖南工業大學”居然能夠請到去世多年的毛澤東題寫學校名稱。多奇怪的事情??!原來是從毛澤東寫過的字中剪貼出來的。中國有不少這樣的大學是這么利用毛澤東的巨人影響力量,“請”毛澤東題寫名稱的。按照這股歪風,中國所有大學的名稱都可以造假,冒充毛澤東題寫的名稱。這說明了什么風氣呢?除了個人崇拜時代遺留下來的惡習在延續以外,就是對法定的現代漢字不自信,對能夠寫現代漢字書法的當代書法家和政治家不自信。其實這股社會歪風已經很長久。“湖南師范大學”是20世紀末期從“湖南師范學院”升級的,當時毛澤東也不在世了,肯定是從毛澤東真正題寫的“湖南大學”、“湖南第一師范”等名稱或者其他場合書寫的字中剪貼拼湊的。連《湖南師大報》的名稱還要這樣冒充毛澤東題名。這可以說是中國精神領域假冒產品的“光榮”典范。如果毛澤東還活著,他是否會為了維護自己的版權狀告這些大學冒用毛澤東名義題寫名稱呢?其實我們應該學習《長沙晚報》,早就把報紙名稱的題寫改成現代書法家按照規范漢字題寫,漂亮又規范。
有人說,古代的“集字書法”的現象并不罕見。做為一種純粹的書寫藝術,甚至只是一種練習,書法是可以“集字”的。作為詩歌創作,也可以“集句”。但是,作為宣傳信息甚至商業信息使用的文字,就不能集字。即使把書法家的字當作字庫使用,也應該建立在書法家自愿提供這種義務服務或者商品服務,而且必須按照國家語言法律書寫“規范漢字”。
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毛澤東一生不會說普通話,不會寫簡化字,不會用漢語拼音,有時也可以說是不習慣這些。但是這些并不影響他在“為人民服務”的主張中推廣了普通話、簡化字和漢語拼音。我們必須向他們致敬!普通話、簡化字和漢語拼音,這3個語言現代化成果,已經在2000年用專門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進行了保護。
周有光知道漢字短期內不會退出歷史舞臺,所以提倡研究和使用好現代漢字。他曾經建議國家學習日本控制漢字的使用數量,適當采用拼音和漢字混合的文本。事實上,我們的現代漢字文本中已經出現了不少由拼音拼寫的詞組減縮成的詞,例如:GB(國家標準)、HSK(漢語水平考試)。這正是我們孜孜不倦地做的事情。彭澤潤1992年帶領大學生走上長沙街頭,在長沙電視臺記者的配合下調查現代漢字的社會使用問題。2010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彭澤潤、李豪東針對現代漢字藝術書寫教育寫的《大學書法》教材,2011年開始,彭澤潤給全校大學生開設了“語言書寫規范和書法藝術”。2013年,彭澤潤領頭建立了“現代漢字書法”專業,2014年開始招收研究生。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教大學生規范和藝術地寫好現代漢字和同時教大學生寫好漢語拼音和國際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給社會培養相關的教師和應用人才。這就是要糾正目前書法藝術領域多數人存在的不良風氣:只愿意停留在繁體漢字時代,不愿意與時俱進地跟進現代漢字和產生時代文字的書法藝術。因此,我們要感謝去世不久的啟功等書法家早就帶頭用現代漢字題寫“當代語言學”、“中國文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名稱。
漢字固然還會持續使用一定的時期,因此我們應該繼續優化它,更好地釋放它的能量。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同時充分挖掘漢語拼音的潛力,幫助漢字渡過最后的難關,也不影響我們探索拼音給漢字接班的有關文字技術和社會條件的準備工作。希望那些對漢語文字新生事物有偏見的人去做一個社會調查:今天還有幾個人能夠離開漢語拼音生活呢?有哪些人不是在通過漢語拼音在手機和電腦上使用書面漢語呢?我們不應該享受著漢語拼音的好處卻咒罵著漢語拼音!漢語拼音的威力不會因為咒罵退出現代漢語生活,也不會因為激進的呼吁立刻取代傳統漢字。我們應該讓漢字和拼音長期和諧相處再做自然選擇。
雖然拼音已經像空氣一樣在我們身邊發揮積極作用,但是有人討厭漢語拼音,甚至認為是它造成了電腦輸入中的漢字別字。其實在電腦時代,麻煩的漢字要經過編碼或者手寫識別輸入才能進入電腦,而且無論用什么方法也會帶來遺憾:用拼音編碼會因為語音相近,導致寫“版主”,出現了“斑竹”;用字形編碼會因為形體相近,導致寫“土地”,出現了“士地”;用手寫識別會出現因為形體相近,導致寫“好的”,出現了“媽的”。我們不能因為這些遺憾去責備一種輸入方法。同樣,也不能因為個別漢字的理據可能產生誤解導致我們去否定這個字的科學性,甚至否定跟它相關的一批字。
“加加論壇”(2009-10-06)發布帖子《高瞻遠矚的文章——我們要教學什么樣的電腦中文輸入方法?》,破折號后面是彭澤潤的文章題目,前面是發布的人加的。還有這樣的按語:“該文章是彭專家在(20世紀)90年代發表的文章。那時候拼音輸入法還很落后,主打是智能abc,但是他的觀點無疑是先進和超前的”。從那時開始,彭澤潤每年在大學新生中,利用教學機會進行調查,一直跟蹤調查到現在。他發現,從幾乎沒有人用拼音輸入方法發展到后來幾乎沒有人用五筆字型輸入方法。《長沙晚報》2010年1月5日報道了這個跟蹤調查結果。這是對那些主觀認為五筆字型輸入法遠遠比拼音輸入法好的人的一個有力的反駁。
周有光雖然到了50歲才從金融專業改行研究文字,但是他比有些連字和詞都不能夠區分的“專家”要清醒:區分“詞字”和“詞素字”,就是區分一個字記錄的詞(成詞的語素)和一個字記錄的詞素(不成詞的語素),而不是混淆文字單位和語言單位,說字就是詞(或者語素)。因此,我們不能誤解周有光的觀點,以為他在關于字和詞的觀點上跟彭澤潤的觀點是背道而馳。周有光不僅探索漢語的拼音文字,而且對拼音文字拼寫的漢語的詞有清醒的認識。
彭澤潤、秋冬的文章《現代漢語詞典和字典編寫思想的現代化》在上海的《辭書研究》2003年第6期第一篇的位置發表,由《語文現代化論叢5》(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轉載。這篇文章也強調要嚴格區分字典和詞典中的詞和非詞,建立真正意義的詞典。
非常慶幸的是,這個區分“詞字”和“詞素字”的理論在2005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已經得到應用:把1個字記錄的不成詞的語素用不標注詞性的方式確認,把一個字記錄的成詞語素也就是單純詞用標注不同詞性的方式確認。這是中國詞典歷史上了不起的現代化成果。在2012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繼承了這個進步傳統,還對成語的拼音做了與時俱進的改變:不再按照一個一個的字拼音,好像成語是詞組,而是按照國家標準《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把成語當做一個現代漢語的詞拼寫。不過,《現代漢語詞典》雖然區分了一個字記錄的詞和非詞,但是在舉例的時候還保留了原來的例子,沒有做相應的調整,就顯得進步不徹底。例如,對“使用”意義的動詞“用”舉例:“用具|用力|用兵|公用|大材小用|用筆寫字”。除了“用筆寫字”的“用”正確,其他例子中的“用”根本不是獨立的詞,只是復合詞的詞素。
漢語拼音不僅能夠給記錄普通話的“規范漢字”注音(當然不能給方言準確注音),而且能夠直接代替漢字“拼寫普通話”,用于書面語交際,成為漢字的得力助手。
可是,面對以上事實和認識,有人偏偏閉上眼睛認為漢語拼音離開漢字什么都不是。他們甚至為了把自己的主觀錯覺上升到“理論”層次,歪曲客觀規律,認為文字不是記錄語言的,漢字不是記錄漢語的,文字是直接記錄思想的。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視覺符號如果能夠離開語言表達思想,那就不是文字了,而是圖畫??谡Z表達思想,文字轉寫口語,使語言從聽覺形式轉換成視覺形式。雖然在轉寫過程中要對口語進行適當加工,使語言更加簡潔、順暢,提高語言表達效率,但是這些并不妨礙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否則,書面語會變成沒有生命力、降低效率的書面語。例如文言文,雖然用了幾千年,但是只有個別人消耗大量時間才能掌握和使用。只有廢除文言文,建立高效率的跟口語一致的書面語,才能實現全民使用書面語的局面。像文言文、拉丁文那樣后來脫離口語的書面語只是古代社會存在的效率低的書面語,現代社會已經絕跡。
臺灣當前的局面是3套拼音并用:注音字母,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其中漢語拼音是在拒絕了50年以后的2009年才最終接受的。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啟發,進步的東西拒絕也只是暫時的。遺憾的是當大陸的道路指示牌等按照國家標準《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拼寫地名的時候,小學《語文》教材卻一直拒絕教學正詞法知識,一直機械地按照漢字注音方式使用拼音,出現“yīhuìer(一會兒)”這樣的錯誤注音,正確的注音應該是“yīhuìr”。
有人甚至因為漢字中的形旁和聲旁是可以通過《說文解字》找到理據的,就否認索緒爾的“語言的任意性”的符號理論。這完全是不懂“任意性”的本質。索緒爾說的任意性是從語言的根本實體口語來說的,說口語的形式聲音和內容意義的結合在本質上是任意性的。即使我們可以找到“蜂窩煤”(方言說“藕煤”)里面的詞素和詞結合的理據,也不能否定這些詞素和詞的之間的任意性?!胺涓C煤”和“藕煤”能有完全相同的意義,就說明聲音和意義沒有必然關系,它們的結合具有任意性。即使把這個原理應用到字的結構分析中,我們同樣可以說字和部件(形旁、聲旁)沒有必然關系,是具有任意性的。因此不能把繁體字的結構理據當做必然關系,用這樣的錯誤理論去否定漢字簡化。如果字的結構沒有任意性,漢字的繁體也不可能從甲骨文以后不斷變化出來。
相反,音素文字極大地提高了文字的理據性,因為它們在口語的語音系統的最小要素上尋求理論,語音系統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單位(音位)一般只有30個左右,因此只需要大約30個字就可以記錄語言。漢字的形旁要從詞語的意義上尋求理據,因此很復雜很不方便,所以單純依靠形旁理據的象形字、會意字、指示字的造字能力非常有限,而利用了語音理論的聲旁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形聲字成為漢字的主流。但是,由于聲旁利用的語音理據不是最小的語音單位,也不是一個聲音一個聲旁的節約模式,因此聲旁數量大。這些缺陷,使得漢字跟世界上其他已經被表音文字取代的類似漢字的表意文字一樣,數量龐大,結構復雜。
因此,我們不能說,漢字簡化就是破壞漢字的理論,也不能說采用表音文字就是破壞文字的理據。世界上的現代文字幾乎都用表音文字就是找到了理據性更好的更加有效率的文字道路。連曾經使用漢字的越南、朝鮮等國家的語言也放棄漢字采用了表音文字。中國20世紀新設計的少數民族文字沒有例外都采用表音文字。中亞一些國家采用斯拉夫字母記錄漢語西北方言,叫做“東干文”就是已經有效使用了半個世紀的音素文字。湖南江永女書就是當地婦女幾百年來使用的類似日語假名的記錄漢語當地方言的音節文字。這些就是活生生的證據。
即使在文字演變和改革中出現理據的淡化或者消失也是正常的,只要理據性換來了價值性。在符號的理據性和價值性的矛盾中,我們應該尊重價值性。價值性就是符號能夠高效率地傳遞信息。其實任何理據都是遺憾的,因為我們往往只能在眾多理據中尋求一個,而且這個理據有時還會過時。也許“chairman(椅子上的男人)”在男女不平等的時代是符合理據的,現在不符合理據了,于是有人想用“chairperson(椅子上的人)”甚至更加簡單的“chair(椅子)”取代,都沒有成功。這并不影響“chairman”表達女性的“chairman”。
至于不少人找到一些漢字能夠區分拼音不能區分的同音詞的例子來說明表音文字不如表意文字,有些接近瞎子摸象。由于漢語書寫中沒有把詞標記出來,因此很多人不知道漢語的詞是什么,于是把同音的詞和非詞堆放在一起來當作漢語的同音詞?!榜R上”和“上馬”在馬年成為玩文字游戲的例子,真的只是顛倒一下順序嗎?不是?!榜R上”的理據是“馬的上面”,“上馬”的理據是“人從馬的下面上去”。因此,顛倒的只是視覺形式上的表面的字。即使是“嘆口氣”和“探口氣”這樣的極端例子,它們真的同音嗎?不是!“嘆口氣”是“嘆氣”這個離合詞中間插入了量詞“口”,語音上是一個整體?!疤娇跉狻笔恰皠釉~(探)+名詞(口氣)”構成的述賓詞組,語音上允許在兩個詞之間有較大的停頓。何況文字區分同音詞只是削足適履的做法,不能根本解決問題。例如“期中”和“期終”最終被“期中”和“期末”取代,這樣才從根本解決了同音詞問題??谡Z不同音,文字必然不同形;相反,文字不同形無法改變口語同音。這說明語音表現的口語是語言的根本,文字表現的書面語只是為口語服務的。其實,任何語言都有同音詞,而且都不會多得影響語言交際,因為語言有自我調控能力。不能用錯覺中產生的“同音詞”問題來反對漢語拼音“拼寫普通話”的功能。
在地球歷史上,我們可以找到大量從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演變的例子,但是無法找到一個從表音文字向表意文字演變的歷史。
注釋:
①彭澤潤、邱盼盼、曹家鵬:《字和詞的可比性及其相關問題的認知錯覺》,《當代語言學》2014年第1期。
(責任編校: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