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汝為
一、漢字簡體和繁體的爭論
從上個世紀中期以來,海峽兩岸一邊使用簡體字,另一邊使用繁體字。大陸所說的“規范字”,指簡化字,排除了異體字、錯別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繁體字。臺灣人士所說的“正體字”,指自古傳承下來且經過規范確認的字,不包括異體字、錯別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大陸的簡化字。所謂“傳統字”,實際上就指經過整理的繁體字。無論換哪種說法,都繞不開海峽兩岸的繁簡爭論。
繁簡兩種字體都從傳統中來,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但因政治地域多年隔絕而產生的歧異,對兩岸同胞心理的影響,對下一代的語文教育,對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都有諸多不利。
近年來,兩岸關系出現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為追求和平與雙贏,在存異求同的基礎上,增進了全面溝通的深度,呈現出歷史上最為良好而珍貴的時機。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載體,兩岸在同宗文化傳統基礎上,語言文字自然不應各行其是,而應打破思想框框,摒棄成見和偏見,互相傾聽,取長補短,虛心合作,逐步向語言文字的統一和規范發展。
二、簡化漢字前景廣闊
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作為人類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的語言文字,不能脫離社會發展而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漢字學起來確實難認、難寫、難讀、難查,有必要進行簡化和規范。漢字發展歷史表明:自古以來,漢字始終沿著簡化的軌跡而演變。對漢字進行簡化和規范,就順應了漢字發展的總趨勢。文字本身就是方便人們生產、生活和交流的產物,在對效率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背景下,簡體字順應了廣大群眾對于文字使用便捷、快速的愿望與需求,成為規范應用漢字的主流形體,對大陸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報》刊發的《簡體字源話短長》一文指出:“查看現有的歷史資料,無論是出土文獻還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簡體字的歷史不是幾十年,而是幾千年。簡體字古已有之。如,從商代甲骨文開始就能見到當今簡化字‘從的身影:兩個人一前一后,表示跟從的意思;而繁體的‘從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大約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象形的‘網字;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以‘網為正體。”簡體字本身就是與繁體字相伴而生的,二者是血濃于水的關系。
漢字簡化順應了漢字發展總趨勢,簡化字大多數都有約定俗成的歷史基礎,順應了群眾使用的需要。簡化字提高了書寫效率,對提高國民尤其是工農群眾文化水平大有裨益。簡化字筆劃少,形體清晰,方便計算機造字和認讀。聯合國把簡化字作為中文的規范字體,已成為國際標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隨著中華文化在全球日益廣泛深入的傳播,簡化漢字將迎來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繁體與簡體字是中華文化的嫡親兄弟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在延續中華文明之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既包括繁體字,也包括簡體字。我國的許多優秀古籍都是以繁體形態保存下來的,繁體字作為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形體,為傳承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也必須善待它。
繁體與簡體字是中華文化的嫡親兄弟關系。無論從傳承文化的角度,還是從兩岸發展大局而言,我們都不能將繁體字與簡化字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的范圍:(一)文物古跡;(二)姓氏中的異體字;(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在宣傳漢字文化以及倡導書寫方式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化字,但在古籍、文獻整理以及書法藝術等特殊領域里,都為繁體字保留了足夠的空間。
四、漢字繁體簡體轉換是一項細致繁復的工作
當前在繁體字使用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繁體別字屢見不鮮。由于漢字簡化存有“一簡對多繁”(即一個簡化字對應簡化前兩個以上繁體字)的情況,許多人不能掌握其規律,因而在由簡化轉換為繁體時很容易出錯。在大陸的電視屏幕中時常出現繁體別字,例如:“呂後”“西太後”“鍾表店”“中文係”“古人雲”“萬裏長徵”“纖夫的愛”“白發人送黑發人”等等。原統編教材初中政治課本有幅插圖,畫面是林則徐,背景墻面掛“制怒”橫幅。可畫家把“制怒”繁化成“製怒”。“制怒”是控制情緒,別著急、別發火之意;而“製怒”卻是制造憤怒之意。結果南轅北轍鬧了笑話。內地一京劇團到臺灣演出,在海報上把“武松”寫成“武鬆”,貽笑大方。皇族畫家愛新覺羅·溥佺別號“松窗”,某雜志卻將其繁化為“鬆窗”,出了洋相!
繁簡字轉換是一項細致繁復的工作,來不得半點的馬虎。文字根基不深、文化底蘊不足者,還是老老實實用好通用的簡化字,不要輕易改用繁體,以免左支右絀,貽笑大方。常見的“一簡對多繁”,就是以下這三十多個字,例如:谷:山谷、稻榖;板:木板、老闆;后:皇后、前後;征:出征、徵詢;松:松林、鬆土;發:揭發、頭髮;纖:化纖、拉縴;卷:試卷、捲包;才:奇才、剛纔;采:采訪、採茶;淀:海淀、澱粉;制:制定、繪製;升:升斗、昇級;舍:宿舍、捨棄;曲:歌曲、大麯(或麴);秋:秋天、鞦韆;簽:簽字、簽籖;辟:復辟、闢謠;面:面容、炸醬麵;彌:彌合、瀰漫;簾:酒簾、門簾;歷:歴來、陰暦;里:里程、被裏;累:勞累、纍贅;困:危困、睏了就睡;幾:茶幾,幾乎;獲:收穫、獲得;伙:伙食、一夥;胡:胡說、鬍子;復:復雜、複姓;系:直系、維係、繋念;鐘:鍾情、鐘錶等。
作為學校師生和文字使用者,在讀寫實踐中,遇到文字和詞語的疑難,就順手查工具書。養成這個好習慣,將受益無窮。語言文字工作者應下點兒功夫,逐漸掌握“一簡對多繁”的規律。例如“干”字有四種類型,(一)“干”ɡān,原本就有這個字,有四種意義:“大動干戈”“旁不相干”“置之河干”“天干地支”。(二)繁體“乾”ɡān,表示干燥空虛,如“乾燥”“乾咳”“乾媽”“乾著急”。(三)繁體“幹”ɡàn,表示主要或重要,如“樹幹”“骨幹”“幹部”“幹校”。(四)繁體“幹”,讀ɡàn,表示做事,如“實幹”“能幹”。(五)“乾”讀qián,只用于“扭轉乾坤”和“乾隆皇帝”。
如何解決簡繁轉換易出錯這個問題呢?(一)編寫字典、詞典的字頭,在規范字后面附上相應的繁體字,以備查檢。(二)計算機簡繁自動轉換系統應更加細致規范,為正確使用繁體字提供方便。(三)給中學階段以上基本完成識字任務的學生,介紹漢字結構和演變知識、漢字簡化及繁簡字的對應規律,這是必要且可行的。(四)在古漢語、考古、書法藝術等專業領域,對相關專業從業人員進行專門教育培訓,使他們系統掌握繁體字、古文字等知識。
五、海峽兩岸書寫同文字的研究
為推動繁簡體字的統合,圓滿成功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書同文字”的盛舉,方法與程序極其重要。臺灣師大教授何懷碩提出建議(《兩岸交流,臺灣教授談繁簡體字統合》刊于《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10月17日):
(一)語文的研究與改革是高度專門的學術性工作。應該由學界人士主導,成立一個中國語文研究發展委員會之類的學術機構,集合對漢字有研究、有見解,熱誠關心的全球學界精英共襄盛舉。它是為解決現代漢字的分歧、研究發展中國語文現代化,跨越地域與意識形態的公共平臺。
(二)面對繁簡體的分歧,統合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操之過急。應經過充分自由的學術研討,思想激蕩,集思廣益,凝聚成共識,將統合成果分批公布,然后傾聽社會意見,再予定案。
(三)具體的程序,建議由一家有基礎的機構來召集、籌備。先醞釀、約聘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學界對中國語文有研究的精英為發起人,這應是一個研究與實務的機構,切不可搞成一堆海內外文化名流的“大廟會”。
六、繁體和簡體共存策略
兩岸有識之士達成共識:繁簡漢字的使用不應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心結,也不會成為雙方溝通的障礙。臺灣“文化總會”副會長林谷芳《兩岸對繁簡字有高度的一致》指出:“繁簡之間有多大的區分?其實簡化本來就是生活的需要,就像出現行書、草書一樣,這是一個比較自然的趨勢。我覺得,只要海峽兩岸都能夠體會就可以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說:“兩岸對漢字的感情完全是一樣的,繼承、弘揚這份文化的責任也是一樣的。簡體字古已有之,且簡體字絕大部分是從古字、異體字、草書、行書中來的,繁簡體字不應當成為兩岸的心結。”
臺灣知名作家郝明義認為,大陸和臺灣在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各有特色。兩岸首次舉辦大型漢字藝術節,是雙方難得的對話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漢字繁簡本不應成為一個爭論的問題。如果肯下一點工夫,繁體字與簡體字的融通并不是大問題。越來越多的臺灣人開始認識簡體字,而大陸也并沒有摒棄繁體字。繁簡字不應該成為阻礙兩岸文化交流的障礙。
在漢語世界,簡繁之爭已成為引發熱議的文化話題。在主要使用簡體字的大陸,“識繁用簡”逐漸被人們認同。而在臺灣地區,馬英九在接見僑界代表時指出,臺灣使用“正體字”(繁體字),但大陸則使用簡體字,他建議可采用“識正(繁)書簡”方式,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面也能達成協議。
對于馬英九提出關于“識繁書簡”的問題,國臺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兩岸同胞同文同種,講的是相同的語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所不同的只是大陸對部分漢字進行了整理和簡化,大陸并沒有廢除繁體字,繁體字在一定范圍內繼續使用。簡化字和繁體字,都是根植于中華文化傳統,都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新華網發表《漢字繁體簡體,兄弟相煎何急》一文,在幾百條跟帖中,大部分網友都認為繁體和簡體是漢字的兩種形態,是情如手足的關系,應該同生共存。現在許多漢文網站都設了簡體和繁體兩種版本,以方便港澳臺及海外讀者閱讀,這表明繁體和簡體字的應用都有著廣闊的空間。兩岸同胞面對這同一話題,在共同關注中之間趨向共識,彰顯出中華文化血脈相連,民族情感靈犀相通的善意。
當下,推行“識繁用簡”有利于兩岸的合作與交流。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實施不同的語文政策,臺灣一直使用繁體字,而簡體字在大陸地區已得到了普及和廣泛運用,兩岸在漢字使用上出現了不少差異。而今,隨著兩岸溝通渠道日益擴大,文字交往機會逐漸增多,文字的差異的確給交流帶來諸多不便。而“識繁寫簡”的推行,有利于盡快消除差異,為兩岸加強溝通掃除障礙,加強兩岸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七、繁體簡體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海峽兩岸人民是一奶同胞,繁體與簡體也是嫡親兄弟。無論從傳承文化的角度,還是從兩岸發展大局而言,我們都不能將繁體字與簡化字割裂開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化字,但在古籍、文獻整理以及書法藝術等領域里為繁體字的使用已留下廣闊的空間。筆者認為,教師和家長應教育和引導孩子們識讀一些常用字的繁體形態,讓一般人能夠“識繁用簡”,這既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合理路徑,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的需要。
海峽兩岸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在傳承共同傳統的同時,由于分隔多年,對新出現的科技和社會事物的名稱,出現了不少差異,如大陸的“激光”與臺灣的“鐳射”,大陸的“渠道”與臺灣的“管道”等。隨著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的日益頻繁,為使兩岸民眾在文字使用方面更方便交流,兩岸專家學者通過民間的方式,合作編纂“中華大辭典”,用繁體字、簡體字同列兩岸詞語,并統一地名、人名譯法,把存在差異的詞匯比較陳列,供海峽兩岸、港澳地區及海外華人學習使用。此舉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功在造福后人,利于千秋。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兩岸文化全面交流是歷史的必然。兩岸政界和學界的有識之士,尤其是語言學家,應站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高度,要有歷史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精神,做歷史文化傳承和兩岸文化交流的促進派。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建立兩岸文化融合體,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是實現民族統一大業的重要舉措,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