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布和
2010年6月,國家在啟動西部大開發10年后又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國家將呼包銀、新疆天山北坡等地確定為重點經濟區,力爭把這些地區打造成西部新的經濟增長帶,形成產業戰略新高地。
呼包銀榆經濟區包括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市,寧夏銀川市,陜西榆林市等18個縣市,規劃區面積38.5萬平方公里,是國家確定的重點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的主體功能區。2012年10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了《呼包銀榆經濟區發展規劃》。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呼包銀榆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規劃》是國家繼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出臺《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見》之后,對呼和浩特經濟社會發展定位更準確、政策更具體、針對性更強的國家級戰略規劃,為全市在更高層面和更大范圍聚集發展要素、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機遇。
通過深入研究,加強中心城市建設和產業集聚是《規劃》推動經濟區發展的主導思想和重要內容,為發揮好《規劃》對呼和浩特發展的引領作用,論文主要從中心城市和產業集聚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
呼和浩特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構想
在空間布局上,《規劃》將經濟區劃分為兩大城市群,其中呼和浩特被定位為呼包鄂榆城市群中民族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并明確了呼和浩特中心城市的發展方向:一要充分發揮首府城市功能;二要增強城市基礎設施、人口集聚等綜合指標實力;三要為推動呼包鄂區域經濟一體化貢獻力量。
《規劃》對呼和浩特城市的定位完全符合區域發展實際。進入新世紀以來,呼和浩特經濟社會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十五”和“十一五”時期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均處于全國省會城市領先水平。2013年,呼和浩特經濟繼續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710.4億元,增長10%,地方財政收入實現360.1億元,增長13.8%,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504.8億元,增長15.6%。
為全面地評估呼和浩特城市發展水平,我們選取了經濟區另一個中心城市銀川,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工業城市包頭,與呼市在城市綜合指標上進行比較。
呼銀包三城市2012年城鄉社會事業指標對比表
呼和浩特 銀川 包頭
財政總收入(億元) 316.3 187.3 326.8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32646 21901 33485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11361 8068 11421
儲蓄存款余額(億元) 1243.3 901.5 1035.0
高等院校(所) 23 14 5
年末總人口(萬人) 294.9 204.6 273.3
城區建成面積(平方公里) 207 135 221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所) 37 15 15
衛生機構(個) 1831 903 1624
通過分析,在城市規模、人均收入、基礎設施建設等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指標方面,呼和浩特已排在前列。這是我們作為中心城市的基礎,也是加強中心城市建設的有利條件。我們也注意到,呼市在經濟總量和固定資產投資等重要指標上與包頭差距明顯,表明呼和浩特整體經濟實力還不夠強,這是建設中心城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初步形成呼和浩特建設中心城市的基本思路為,在《規劃》的指導下,把正在實施的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結合起來,著力實現兩大目標。
第一,繼續保持經濟合理增長。呼和浩特要自覺順應我國經濟增速由過去兩位數高速增長轉入一位數中高速增長的形勢,著力推動呼市經濟轉型發展,保持合理增長速度,為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經濟基礎。
第二,增強城市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力。到2020年,呼和浩特城區面積將達到299.8平方公里,總人口達到340萬人。在城市空間布局上,呼市應繼續實施“東優、南拓、西聯、中興”戰略,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全面優化生產力布局,打造四個100平方公里功能區:城南的工業新區、城東白塔機場遷建后的城市新區、城北大青山南坡生態保護區、新機場周邊的空港產業區,全面提升呼市作為區域中心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規劃》對呼和浩特產業發展的定位
《規劃》在經濟區產業定位方面提出了建設六大產業帶,構建四大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培育5大特色優勢產業的思路。
在六大產業帶規劃中,有五大產業帶將呼和浩特納入了規劃。一是在黃河兩岸能源化工產業帶中,重點發展石油產業和天然氣產業,建設火電基地;二是在陰山北麓和賀蘭山東麓能源產業帶中,重點發展光伏產業;三是在沿陰山賀蘭山金屬礦產和冶金產業帶中,建設氧化鋁生產基地;四是在黃河兩岸大中城市現代服務業產業帶中,將呼和浩特確定為經濟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兩個中心之一;五是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和榆林農牧業產業帶中,土默川平原重點發展糧食及油料等經濟作物。
在打造國家綜合能源基地中,明確呼和浩特打造電源基地,支持呼和浩特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把武川縣打造成蒙西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中,推進呼和浩特奶業加工等基地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農業產業化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有色金屬及其深加工行業發展;依托呼和浩特重點產業園區,推進裝備制造業的集聚發展;將呼和浩特打造為區域物流中心城市;在呼和浩特建設綜合能源服務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打造高水準的中央商務區,積極探索城市綜合體建設;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
呼和浩特產業結構分析
乳業、電力、現代物流、金融等已成為呼和浩特產業結構中的主體組成部分,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很大
乳業在全國已形成明顯優勢,伊利、蒙牛兩大企業雙雙進入世界乳業20強,2013年實現產值154.7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0%;電力在全市工業中占較大比重,全市火電裝機容量達到770萬千瓦,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火力發電能源基地之一,2013年電力工業總產值實現264.18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7%。石油化工產業實力雄厚,中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產能達到500萬噸,2013年石油化工產業實現產值255.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6.4%。高端裝備制造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培育了金崗重工、眾環集團等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風電、機床功能部件制造企業,2013年實現產值12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創維電視、TCL王牌各300萬臺液晶電視模組一體化項目投產,2013年實現產值7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5%。
物流業發展迅速,作為國家確定的17 個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之一,呼和浩特的專業化物流體系初步形成,2013年,全市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502.58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29.4%。金融中心地位地位不斷鞏固,全市2013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4438億元和4273.1億元,占自治區的比重為29.19%和16.61%,實現增加值211.4億元,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12.37%。
新材料、生物技術、云計算、會展等已成為呼和浩特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潛力巨大
呼和浩特集中了全自治區70%教育資源和40%科技資源。依托這一優勢,全市培育了一批成長性較強高新技術產業。
呼和浩特的粉煤灰綜合利用產業改變了以鋁土資源為基礎的氧化鋁生產模式,開創了以高鋁粉煤灰生產氧化鋁的循環經濟模式。光伏產業全產業鏈生產格局基本形成,現有天津中環、神舟硅業等一批重點企業,主要產品產能為多晶硅5000噸,單晶硅1萬噸,太陽能及電池組件30萬千瓦。
在新材料產業領域,世界三大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已有碳纖維和芳綸類纖維(F-12)產業在呼和浩特布局;生物技術產業方面,先后建立了國家級的生制藥獸用疫苗工程實驗室,自治區級的航天生物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研究中心,在干細胞研究、空間育種與微生物發酵結合等領域的研究已達到國家或國際先進水平并成功實現了產業化。
同時,現代服務業對全市經濟的拉動能力越來越強。云計算產業規模效應初顯,中國移動數據中心等三大項目落戶呼和浩特,總投資超過500億元,安裝服務器超過400萬臺。會展經濟產業乘數效應不斷加強,培育了“中國民族商品交易會”等特色品牌,2013年參會客商超過6萬人次,現場交易額實現184億元;總部基地建設成果顯著,初步形成了全國型總部、省級總部和區域型總部的多層次格局。
呼和浩特產業發展水平分析
為全面了解呼和浩特產業發展在經濟區所處的位置,我們調取了包頭、銀川、鄂爾多斯等三個城市的產業發展指標與呼和浩特進行比較。
分析上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呼和浩特第三產業發展較好,呼市在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增速指標上都排在第一位。特別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反映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看,呼和浩特領先優勢明顯,分別是銀川的2倍、鄂爾多斯的3倍。
第二,呼和浩特工業發展水平較差,工業增加值僅比銀川高,但與包頭、鄂爾多斯差距懸殊,分別只相當于他們的37.7%和32.3%;在工業投資上,呼和浩特排名最后,僅為排名第三銀川的一半不到,包頭的六分之一,鄂爾多斯的七分之一;規模以上工業增速也最低,僅為10%,其余城市均為14%以上;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上,呼市數量最少,只相當于排名第一位包頭的一半不到。
那么,呼和浩特工業具體落后在哪里,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呼包銀鄂2012年規上工業產值表找到答案。
呼銀包鄂四城市2012年規上工業產值表(分行業)
指標名稱 呼和浩特 銀川 包頭 鄂爾多斯
總計 1302.8 1647.6 3235.7 3967.6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37.7 211.7 188.7 2436.1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451.2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2.2 226.8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104.5
農副食品加工業 87.9 32.9 43.5 51.1
食品制造業 189.5 74.2 45.4 4.7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 53.9 10.4 18.8 19.3
煙草制品業 48.7
紡織業 20.1 91.7 8.127.5
紡織服裝、服飾業 27.3 2.0 7.789.5
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 31.8 362.5 10.2 156.8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164.0 33.6 138.6 258.6
醫藥制造業 68.5 29.4 0.8 11.6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38.1 37.2 82.3 41.9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16.6 21.9 872.5 43.4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31.6 129.7 346.3 46.4
金屬制品業 7.6 18.9 60.4 0.7
通用設備制造業 14.1 27.0 100.8 5.7
專用設備制造業 5.7 7.4 59.6 8.1
汽車制造業 0.2 3.6 258.1 1.5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9.5 32.6 95.2 8.3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64.6 12.2
其他制造業 7.2 187.4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273.4 446.9 227.7 247.2
注:陰影部分為同類行業產值最高值
分析上表,呼和浩特2012年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在四個城市中最低。其中,包頭支柱產業主要是金屬冶煉業、加工業、金屬制品業以及裝備制造業,以上幾項產值合計243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5.1%。銀川的支柱產業是石油加工、電力、煤炭采選、紡織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幾項產值合計124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5%。鄂爾多斯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兩項產值達288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2.8%。
與上述3個城市工業重心在重工業上不同,呼市工業主體是輕工業,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主要是乳品制造)、醫藥制造和計算機通訊設備制造等方面在四個城市中領先,重工業方面只有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電力工業具有相對優勢,以上幾項合計產值101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8.1%。但在煤炭、油氣開采、冶金等決定重工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差距明顯。以煤炭開采為例,呼市僅有37.7億元的產值,與鄂爾多斯2436.1億元的高額產值差距極為懸殊。
可見,呼和浩特工業發展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能源產業為主的重工業上。資源稟賦是發展能源產業的先決條件。包頭稀土儲量占全國的87%、世界的40%,鋁土、鐵礦等資源也極為豐富。鄂爾多斯煤炭儲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天然氣占三分之一。呼市資源匱乏,發展投資大、產值高的能源產業基礎薄弱,現有的優勢領域并不足以平衡其在整體工業經濟方面的巨大劣勢。
總的來看,呼市第三產業在幾大城市中發展水平較高、實力也較強。工業經濟總量規模小、發展接續性不足,對經濟整體的支撐力有限。
《規劃》關于呼和浩特產業定位的合理性與不足
結合對全市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的分析,我們對《規劃》關于全市產業定位的合理性與不足作出如下評價。
第一,《規劃》支持全市構建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相互配套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引導呼市走規模化、集聚化的產業發展道路。
為解決經濟區普遍存在產業鏈條短、配套能力弱、產業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少等諸多影響產業集聚的問題,《規劃》提出經濟區要按照上中下游產業鏈完整、配套服務企業緊密聯系的原則形成一批關聯度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具體在呼和浩特方面,《規劃》支持呼市著重打造火電、風電基地、氧化鋁生產基地、特色農牧業產業化基地等幾大產業集群,推動建設城市綜合體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可見,堅持走產業集聚的發展之路是《規劃》推動呼和浩特產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這無疑切中了制約全市目前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癥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呼市下一步應把這一思路貫徹到具體工作中。
第二,《規劃》從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地區發展實際出發明確了呼市產業的發展重點。《規劃》支持呼和浩特重點發展的產業與全市已形成的支柱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這說明《規劃》對呼市產業的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全市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作出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呼和浩特要充分利用《規劃》的具體產業支持政策,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優做強。
第三,《規劃》對經濟區和呼和浩特非資源類產業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注意到,《規劃》主要把重心主要放在了改造提升傳統能源產業上,而對經濟區怎樣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大力發展對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非資源產業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和支持。
從呼和浩特的角度講,在資源稟賦條件既定的前提下,全市在注重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應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切實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后勁。但《規劃》并沒有對呼市正在大力培育的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給予應有的重視,這表明《規劃》對非資源產業在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缺乏科學合理的評估。
第四,《規劃》對呼市怎樣建立全面合理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服務業是推動呼和浩特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2013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708.93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63.1%,占全自治區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27.80%。《規劃》鼓勵呼市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中央商務區等產業,卻沒有對全市發展勢頭良好的云計算、總部經濟等適合首府和中心城市發展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提出明確的支持意見和措施。
加快推動呼和浩特產業集聚進程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在正確評價《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呼市產業發展的實際,形成的呼市產業發展思路是,堅持工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一方面下大力氣補齊工業“短板”,增強工業經濟對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撐帶動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首府城市優勢,全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升、層次提高、增強呼和浩特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活力。
第一,大力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在產業布局方面,呼和浩特要按照《規劃》要求,根據園區產業功能定位,促進企業向園區集中,關聯產業向六大產業帶集聚(經濟區),著力打造呼和浩特沙爾沁工業新區、金橋開發區、托克托-清水河工業園區、盛樂園區等4大工業集中區。
在產業發展方面,呼和浩特要在構建綠色能源和非資源類產業體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強電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鋁、乳業、石化、光伏等產業集群,切實增強在經濟區中的產業競爭力。要緊緊圍繞工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動力,依托自身的科技教育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壯大裝備制造、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推動服務業做強做優。呼和浩特要結合《規劃》,立足區域中心城市優勢,增強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度,配套規劃建設一批綜合服務業集聚區;著重抓好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云計算、總部經濟、商貿會展等產業的發展,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商貿會展中心、國際草原文化創意中心、總部基地、旅游綜合服務基地和國家云計算產業基地。
結論
《呼包銀榆經濟區發展規劃》站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對經濟區及經濟區內各市縣的發展進行了準確定位,繪就了2020年經濟區發展的宏偉藍圖,《規劃》政策支持力度大,含金量高,必將有力推進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提升,必將進一步增強經濟區各市縣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必將有效提升經濟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呼和浩特而言,要堅持以《規劃》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作為主旋律,全力建設一流首府經濟和一流首府城市。在產業發展上,既要充分發揮經濟區內資源富集的優勢,進一步把電力、現代化工、光伏、粉煤灰綜合利用等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更要立足首府城市的特點,發揮首府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集聚優勢,著力發展非資源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著力提升產業層次。特別是在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清潔能源、光伏材料、粉煤灰綜合利用、云計算等五大產業方面,呼和浩特優勢明顯,基礎很好,機遇難得,應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力爭把五大產業打造成在全國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產業,從根本上提升呼和浩特綜合經濟實力。
責任編輯:楊再梅
總的來看,呼市第三產業在幾大城市中發展水平較高、實力也較強。工業經濟總量規模小、發展接續性不足,對經濟整體的支撐力有限。
《規劃》關于呼和浩特產業定位的合理性與不足
結合對全市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的分析,我們對《規劃》關于全市產業定位的合理性與不足作出如下評價。
第一,《規劃》支持全市構建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相互配套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引導呼市走規模化、集聚化的產業發展道路。
為解決經濟區普遍存在產業鏈條短、配套能力弱、產業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少等諸多影響產業集聚的問題,《規劃》提出經濟區要按照上中下游產業鏈完整、配套服務企業緊密聯系的原則形成一批關聯度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具體在呼和浩特方面,《規劃》支持呼市著重打造火電、風電基地、氧化鋁生產基地、特色農牧業產業化基地等幾大產業集群,推動建設城市綜合體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可見,堅持走產業集聚的發展之路是《規劃》推動呼和浩特產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這無疑切中了制約全市目前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癥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呼市下一步應把這一思路貫徹到具體工作中。
第二,《規劃》從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地區發展實際出發明確了呼市產業的發展重點。《規劃》支持呼和浩特重點發展的產業與全市已形成的支柱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這說明《規劃》對呼市產業的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全市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作出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呼和浩特要充分利用《規劃》的具體產業支持政策,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優做強。
第三,《規劃》對經濟區和呼和浩特非資源類產業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注意到,《規劃》主要把重心主要放在了改造提升傳統能源產業上,而對經濟區怎樣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大力發展對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非資源產業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和支持。
從呼和浩特的角度講,在資源稟賦條件既定的前提下,全市在注重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應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切實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后勁。但《規劃》并沒有對呼市正在大力培育的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給予應有的重視,這表明《規劃》對非資源產業在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缺乏科學合理的評估。
第四,《規劃》對呼市怎樣建立全面合理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服務業是推動呼和浩特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2013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708.93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63.1%,占全自治區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27.80%。《規劃》鼓勵呼市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中央商務區等產業,卻沒有對全市發展勢頭良好的云計算、總部經濟等適合首府和中心城市發展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提出明確的支持意見和措施。
加快推動呼和浩特產業集聚進程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在正確評價《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呼市產業發展的實際,形成的呼市產業發展思路是,堅持工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一方面下大力氣補齊工業“短板”,增強工業經濟對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撐帶動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首府城市優勢,全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升、層次提高、增強呼和浩特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活力。
第一,大力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在產業布局方面,呼和浩特要按照《規劃》要求,根據園區產業功能定位,促進企業向園區集中,關聯產業向六大產業帶集聚(經濟區),著力打造呼和浩特沙爾沁工業新區、金橋開發區、托克托-清水河工業園區、盛樂園區等4大工業集中區。
在產業發展方面,呼和浩特要在構建綠色能源和非資源類產業體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強電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鋁、乳業、石化、光伏等產業集群,切實增強在經濟區中的產業競爭力。要緊緊圍繞工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動力,依托自身的科技教育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壯大裝備制造、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推動服務業做強做優。呼和浩特要結合《規劃》,立足區域中心城市優勢,增強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度,配套規劃建設一批綜合服務業集聚區;著重抓好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云計算、總部經濟、商貿會展等產業的發展,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商貿會展中心、國際草原文化創意中心、總部基地、旅游綜合服務基地和國家云計算產業基地。
結論
《呼包銀榆經濟區發展規劃》站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對經濟區及經濟區內各市縣的發展進行了準確定位,繪就了2020年經濟區發展的宏偉藍圖,《規劃》政策支持力度大,含金量高,必將有力推進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提升,必將進一步增強經濟區各市縣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必將有效提升經濟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呼和浩特而言,要堅持以《規劃》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作為主旋律,全力建設一流首府經濟和一流首府城市。在產業發展上,既要充分發揮經濟區內資源富集的優勢,進一步把電力、現代化工、光伏、粉煤灰綜合利用等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更要立足首府城市的特點,發揮首府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集聚優勢,著力發展非資源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著力提升產業層次。特別是在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清潔能源、光伏材料、粉煤灰綜合利用、云計算等五大產業方面,呼和浩特優勢明顯,基礎很好,機遇難得,應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力爭把五大產業打造成在全國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產業,從根本上提升呼和浩特綜合經濟實力。
責任編輯:楊再梅
總的來看,呼市第三產業在幾大城市中發展水平較高、實力也較強。工業經濟總量規模小、發展接續性不足,對經濟整體的支撐力有限。
《規劃》關于呼和浩特產業定位的合理性與不足
結合對全市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的分析,我們對《規劃》關于全市產業定位的合理性與不足作出如下評價。
第一,《規劃》支持全市構建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相互配套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引導呼市走規模化、集聚化的產業發展道路。
為解決經濟區普遍存在產業鏈條短、配套能力弱、產業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少等諸多影響產業集聚的問題,《規劃》提出經濟區要按照上中下游產業鏈完整、配套服務企業緊密聯系的原則形成一批關聯度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具體在呼和浩特方面,《規劃》支持呼市著重打造火電、風電基地、氧化鋁生產基地、特色農牧業產業化基地等幾大產業集群,推動建設城市綜合體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可見,堅持走產業集聚的發展之路是《規劃》推動呼和浩特產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這無疑切中了制約全市目前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癥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呼市下一步應把這一思路貫徹到具體工作中。
第二,《規劃》從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地區發展實際出發明確了呼市產業的發展重點。《規劃》支持呼和浩特重點發展的產業與全市已形成的支柱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這說明《規劃》對呼市產業的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全市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作出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呼和浩特要充分利用《規劃》的具體產業支持政策,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優做強。
第三,《規劃》對經濟區和呼和浩特非資源類產業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注意到,《規劃》主要把重心主要放在了改造提升傳統能源產業上,而對經濟區怎樣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大力發展對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非資源產業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和支持。
從呼和浩特的角度講,在資源稟賦條件既定的前提下,全市在注重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應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切實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后勁。但《規劃》并沒有對呼市正在大力培育的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給予應有的重視,這表明《規劃》對非資源產業在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缺乏科學合理的評估。
第四,《規劃》對呼市怎樣建立全面合理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服務業是推動呼和浩特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2013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708.93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63.1%,占全自治區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27.80%。《規劃》鼓勵呼市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中央商務區等產業,卻沒有對全市發展勢頭良好的云計算、總部經濟等適合首府和中心城市發展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提出明確的支持意見和措施。
加快推動呼和浩特產業集聚進程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在正確評價《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呼市產業發展的實際,形成的呼市產業發展思路是,堅持工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一方面下大力氣補齊工業“短板”,增強工業經濟對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撐帶動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首府城市優勢,全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升、層次提高、增強呼和浩特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活力。
第一,大力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在產業布局方面,呼和浩特要按照《規劃》要求,根據園區產業功能定位,促進企業向園區集中,關聯產業向六大產業帶集聚(經濟區),著力打造呼和浩特沙爾沁工業新區、金橋開發區、托克托-清水河工業園區、盛樂園區等4大工業集中區。
在產業發展方面,呼和浩特要在構建綠色能源和非資源類產業體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強電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鋁、乳業、石化、光伏等產業集群,切實增強在經濟區中的產業競爭力。要緊緊圍繞工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動力,依托自身的科技教育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壯大裝備制造、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推動服務業做強做優。呼和浩特要結合《規劃》,立足區域中心城市優勢,增強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度,配套規劃建設一批綜合服務業集聚區;著重抓好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云計算、總部經濟、商貿會展等產業的發展,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商貿會展中心、國際草原文化創意中心、總部基地、旅游綜合服務基地和國家云計算產業基地。
結論
《呼包銀榆經濟區發展規劃》站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對經濟區及經濟區內各市縣的發展進行了準確定位,繪就了2020年經濟區發展的宏偉藍圖,《規劃》政策支持力度大,含金量高,必將有力推進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提升,必將進一步增強經濟區各市縣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必將有效提升經濟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呼和浩特而言,要堅持以《規劃》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作為主旋律,全力建設一流首府經濟和一流首府城市。在產業發展上,既要充分發揮經濟區內資源富集的優勢,進一步把電力、現代化工、光伏、粉煤灰綜合利用等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更要立足首府城市的特點,發揮首府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集聚優勢,著力發展非資源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著力提升產業層次。特別是在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清潔能源、光伏材料、粉煤灰綜合利用、云計算等五大產業方面,呼和浩特優勢明顯,基礎很好,機遇難得,應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力爭把五大產業打造成在全國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產業,從根本上提升呼和浩特綜合經濟實力。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