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維東
摘 要:語文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語文教學只有重視與生活的鏈接,才能讓語文課堂生動精彩,語文課堂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語文;引入;生活課堂
據有關媒體報道,一批被公認為各個方面比較優秀的中國孩子,在一個節日里與國外的孩子們一起聯歡,當國外孩子被節目打動得歡呼乃至呼喊時,人們異乎發現,中國孩子們坐在那里安靜地觀看,全然看不到國外孩子的狀態在中國孩子身上的表現。于是人們困惑并發出感嘆,為什么中國孩子不會歡呼,源于什么?他們不會歡呼,不會表現激情,居然源于我們的辛辛苦苦的教學造成孩子們沒有激情、沒有興奮,失去了感受生活、了解未知、創造新事物的大腦活力和心理動力。
我們學校的學習生活造就了怎樣的孩子?反思我們的語文教育,課堂教學中充滿著整齊劃一的知識學習,它像一個典型的過濾器,使我們的孩子標準化、同一化,它的背后是相當一批知識學習失敗的孩子,那個富有個性的、活生生的孩子走進去,沉浸在這種時刻伴隨著沮喪和失敗的知識學習中,顯然使得我們的孩子毫無生活的活力。我們的課程設計把學生固定在“知識世界”里,太關注學生對知識和科學的學習,缺乏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注,難以體現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關注兒童整個生活世界,賦予教育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所以,語文教學必須解決好與學生生活的關系,才能解決教學的實質問題。新課程倡導我們進行語文生活化的教學,通過對學生學習生活的研究,重新喚起教師對教學和教育的價值的理解,通過課堂設計的改進,努力建立學生“知識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橋梁,讓孩子不再生活在兩個世界中,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狹窄的課堂變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學。
語文課區別于其他科目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情感性。語文教師要善于打開學生的心扉,激起學生與語文世界親密接觸的動機和需要,實現師生情感的對接和共振。如此,語文便不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外在于主體的客觀存在,而成為學生體驗生命、發現自我的一個憑借。這是語文學習的理想境界,而語文教學難在于此,奧妙也正在于此。把生活引入語文課堂,就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有效手段。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嘗試。
一、查訪結合,觀察生活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負載人文氣息的語文課程在弘揚核心價值觀上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中人文氣息撲面而至,用當代的正能量深深打動孩子們的心,外化于學生的行。例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父親為“我”購買橘子時的艱難而定格為的高大背影深深地刻畫在作者的大腦之中,以至于多年以后,作者能有細膩的筆觸還原當時感人情境,父子深情躍然紙上,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學完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身邊這樣感人的事例,通過查訪進一步深刻理解課文中父子間的濃濃深情,同時通過查訪現實生活中真人真事,也深深打動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這時候教師順勢而導,讓學生把內心的感觸用筆記錄下來,把孩子們內心中積蓄的“愛”展示出來,語文教學的目標也就水到渠成了。諸如此類的文章還有很多,比如胡適的《我的母親》等等。
二、盡情表演,再現生活
在初中語文課文中,有好多作品通過刻畫人物反映當時的現實社會。這些作品,大多為把課文中的人物設置于特定的環境下,然后作者用細膩生動的筆觸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教學時,教師可以把這類課文排成課本劇,讓學生編一編,演一演,將較為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可知可感的生活畫面。同時,學生在編排的過程中,可以進行依托文本的創造,更為形象具體地表現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學習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一文后,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分組表演。我只做了如下提示:分配角色,讓每個人物熟悉自己的角色定位;讓每個同學認真閱讀課文,加深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把握。其他的事情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學生們接到任務后,各組精心準備,組員們認真討論劇情,就如何更好地表現人物,他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還多次找我幫忙。由于學生們的認真準備,各組的表演各具特色,精彩紛呈。通過課本劇的表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同時,學生們語言表達能力,創造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都有了很大進步,就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同學這次也表現得異常積極主動,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嘗試實踐,體驗生活
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句話對語文教學同樣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環境,讓學生置身于課文描述的環境之中,感同身受,加深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生活。有位教師教學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一文,用多媒體精心制作了一段有蘇州園林的畫片,配合音樂流動播出,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教師趁熱打鐵,說道:“剛才我們欣賞的這段片子,有畫面,有音樂,唯獨少了文字。如果配上文字介紹,這段有關蘇州園林的宣傳片就完美了。現在我把這個任務交給大家。請大家參照課文組織一段文字,一會兒請同學配合畫面來介紹。”我們看到,教師巧妙地把學生的角色轉換了,這就不露痕跡地逼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對話交流,從而自覺、主動、投入地學習。
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確,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課堂應該積極向生活延伸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經驗使其與文中所寫人、事、物、景對接,從而叩擊學生的心扉。教師更要用一雙智慧的雙眼,找尋教學與生活的接點,讓語文教學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語文教學更絢麗。
(甘肅省通渭縣義崗川教育學區)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3]GHB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