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5-04
作者簡介:陳少徐,廣東工業大學校報編輯部編輯,碩士。(廣州/510006)摘要:大學德性作為大學文化的價值內核,合理地安排著文化秩序,引導著文化的價值追求,規范著文化的生成方向。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大學很難獨善其身,其德性也隨著社會文化的沖突激化而缺失。要實施“創新強校工程”,建設高水平的大學,必須重構大學的德性。
關鍵詞:大學;德性;創新強校;文化當前,高校創新改革的頂層設計已被擺上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1月,廣東省教育廳和廣東省財政廳出臺《廣東省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實施方案(試行)》,提出擴大和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考核高校“創新強校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強調“將協同創新思想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全過程”,“探索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文化環境”,構建自由開放、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學術氛圍,倡導拼搏進取、敬業奉獻、求真務實、團結合作的精神風尚。從中可以看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想和理念貫穿于“創新強校工程”的全過程中。然而,大學文化如何傳承與創新?迷失了的大學文化又該如何重構?本文從德性文化維度對此進行探討。
一、“強校之道”在于大學德性
1.德性是文化傳承創新的精神內核
德性,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道德品性也。德性是人的一種社會價值屬性,是社會的道德規范內化為人的內在信仰和內在準則之后,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倫理價值規范。[1]大學作為一個由單個師生組成的生活共同體,是一個在排除紛擾中通過求知和育人的方式來追求學術自由與人格獨立的共同體。大學里的師生是道德的共同體,它與任何個體一樣都必須在社會生活中努力彰顯自己的德性。因此,大學的德性可以理解為大學在把握自身存在意義或處理利益關系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以理性為基礎、以積極道德心理為動力、以自覺趨向益己利他行為為存在目的的道德品性。[2]
德性作為文化的價值內核,合理地安排著文化世界的秩序,引導著文化的價值追求,規范著文化的生成方向。[3]它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其價值取向決定著大學價值的定位與建設過程。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代儒學將“大學之道”作為為學與為人之最高目標境界,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內涵、完善人格的德性,反映了中國古代為教、為學、為人的大學理念。大學正是通過明德和求善,引領和示范一個民族文化基礎的形成。如果說文化傳承創新是“創新強校”表征的話,那么,“強校之道”則在于“明明德”,即大學德性。
2.大學德性是大學文化存在的精神形式
作為人存在的精神形式,德性在意向、情感等方面展現為確然的定勢,同時蘊含了理性辨析、認知的能力及道德認識的內容,從而形成為一種相互關聯的結構。
如果以大學德性為核心的整體性文化結構是大學文化存在的重要方式的話,那么大學精神這個概念更多的則是在詮釋一所大學的德性。一所具有自己獨立精神的大學,必然是一所具有自己獨特德性的大學,比如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在追求世界一流大學時就提倡把“德性”放在首位,提出要辦有德性的大學。2002年山東大學將原來的校訓“團結、奮進、求實 、創新”改為“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更突出了山大人所應達到的為人、為學的大學精神與德性。同樣,汕頭大學也以“有志、有識、有恒、有為”作為“準校訓”,取代原來的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更加突出以學生為本、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理念。正如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所指出的,大學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學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愛、有大師、有大精神”。這“五大”,使大學成為道德的高地,具有民族和社會良心堡壘的崇高地位。[4]
3.大學德性是大學文化中的隱型式樣
大學文化既有虛的一面,又有實的一面,視而不見卻又處處可察。“虛”是因為它只可意會,難以言傳,難以量化,常常游離于大學發展戰略、規章制度等具體學校事務之外。“實”是因為它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滲透于觀念和行為中,在大學日常管理教學科研和服務等方面不知不覺地發揮著作用。
“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既包含顯型式樣,又包含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5]在大學文化中,顯型文化形成了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而隱型文化則具有純粹的推理結構,可以用來補充解釋顯型文化中不直接顯現的文化內容和形式中的相關現象。大學德性是大學文化中的隱型式樣。
著名的大學往往都有極為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并賦予傳統“大學之道”以現代意義和時代內涵。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源于《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厚德明法、格物致知”,取自《大學》“三綱八目”的“致知在格物”;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取自《論語》。這些校訓取自傳統經典,無不體現了大學的德性。?教育管理?從“創新強校”看大學德性的缺失與重構二、大學德性的缺失:社會轉型期大學的無奈目前我國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危機和沖突日益凸顯,社會文化呈現出復雜、多變的時代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的德性也隨著社會文化的沖突激化而缺失,許多大學蛻化為商業和官僚機構,權力、地位和金錢代替學術成為機構的核心價值追求。德性的迷失使大學陷入深深的危機之中,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學術風氣庸俗化
高校學術腐敗的問題,直接牽扯到大學德性和師德問題。學術部落代替了學術共同體,以探究為使命的學術圈子變成了壓抑人才、門派林立的社會機構。學術上造假、抄襲、剽竊、學術近親繁殖、粗制濫造、評審“潛規則”等現象使大學陷入了誠信危機。對方舟子等人創辦的《新語絲》2014年1月至5月1日有關中國學術腐敗文章的統計顯示,短短四個月時間,共有相關報道文章57篇,涉及學術腐敗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共31所。一些雜志社和高校教師似乎心照不宣地進行明碼標價式交易,論文代寫作和代發表公司已經作為第三方中介的主營業務,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成了一條完整產業鏈,甚至一些高校的海報欄里居然出現雜志組稿的業務。2014年2月,安徽省政協委員、安徽財經大學教授陳忠衛在安徽省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聯組會議上呼吁:“我們必須設法遏制愈演愈烈的科研上浮躁的社會傾向,比如花錢就能夠發表論文,作科研就是一場文學堆泥游戲和燒錢行為,現如今這種行為已經見怪不怪了。”[6]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份調查也顯示,83.2%的同學認為抄襲是不對的,但69.1%的同學認為身邊存在較多或很多抄襲現象。一方面認為抄襲不對,另一方面卻對此熟視無睹甚至參與其中。[7]學術的不端行為無疑是學者心態浮躁的表現。
2.辦學理念功利化
大學作為文化機構,同樣沒有能夠抵擋交易關系的滲透。一些大學只顧追名逐利,為了在短期內獲得更多政府和社會的資源,不惜以權力代替學術,以官方的利益需要和價值需求為行為取向。過分功利化的結果造成大學逐漸邊緣化,使大學逐漸失去自身的價值。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新華日報記者專訪時痛批中國大學的功利化:“現在,我們對教師的評價指標是哪些呢?首先,論文指標,包括數量和期刊檔次。其次,你申請的課題。第三個是經費,10萬,20萬還是100萬?第四,申請的專利數。第五個才是教學工作量。”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們拿著自己的論文、課題、經費去兌現工分,變成了“學術民工”,完全為學術指標打工。“這樣功利化的結果就是,我們百年大學的文化不知哪兒去了,大學精神也同樣不在了!”[8]
3.社會文化自覺的缺失
當今大學里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責任和文化擔當的缺失。根據鳳凰網的一項調查,24.2%的學生 “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賺錢”,21.7%的學生是“為了滿足個人追求”,很少有學生選擇“為了承擔傳承文化的責任”。[9]一些教授、學者在價值追求上也出現了迷失現象,有些老師把本職工作當成第二職業,打著學校的牌子擅自到校外兼職賺錢,還有一些學者只盯著個人名利、不談教書育人,無法承擔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責任。可以說,大學德性遺失的背后, 都有商業化的影子。
4.對人性完善的忽視
一些大學只注重單向度的、實用性人才的培養,用填鴨般的方式將那些實用的“形下之器”塞滿大學生的頭腦,薄視通向人格自由與獨立的“形上之道”的傳受,缺乏人文精神和道德自律的教育。學生只聽命于科技知識,聽命于工具理性,唯獨不聽命于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價值理性追求,這就使受教育者離生命、思考和良知越來越遠,培養出的人才被稱為“沒有精神的專家”、“失去靈魂的人才”。這些有知識沒智慧的“知性人”最終只能不幸地淪落為抽象于現實生活世界之外的人。
5.價值觀念同質化
與近年來大學快速的外延式發展相比,許多大學的內涵發展沒有及時跟上,缺乏對自身辦學理念的提煉,辦學指導思想不明,因而出現了在大學文化建設尤其是文化制度建設上相互復制的現象,有的高校在課程的開設、活動的開展、文化的管理上都如出一轍,缺失個性。三、大學德性的重構:“創新強校”的現實命題隨著一些大學的淪落,重構大學的德性成為整個社會和廣大民眾的普遍訴求。“創新強校”,需要我們對大學的求知之道、對大學生的知性化生存狀態、對管理制度予以反思。
1.崇尚嚴謹、求是、高品位的學術文化
學術研究是大學的崇高使命,是大學存在的基礎和核心,也是大學德性的一面鏡子。“大學就是一個學術的共同體。維系一個大學生命的就是學術。作為科研也好,教學也好,一切都是以學術作為它的維系點。如果學術腐敗了,這個大學就腐敗了。”[10]一所受人尊重的大學,必須做到“四性”:第一,大學要有德性,大學的德性是大學的生命;第二,大學要有思想性,要做社會的燈塔;第三,大學要有創新性,要成為社會進步的助推器;第四,大學要有特色性,就是當它成為不可替代的學術共同體的時候才有存在的意義。在這“四性”中,德性是在第一位的。[11]有德性的大學,將拒絕一切思想觀念的和教條的禁錮與束縛,遠離學術腐敗。
2.少一點追名逐利,多一些歷史的責任感
“物者吾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為也。”大學對待物質利益和金錢的態度也是大學對德性的考量。曾有煙草公司要捐錢給劍橋大學,但劍橋大學否決了這筆捐贈,理由只有一個——不接受這種以損害他人健康為途徑而得來的“骯臟的錢”;世界前20強的企業集體要出錢在牛津大學建一個世界最好的工商管理學院,但牛津也拒絕了,因為這違背了牛津大學的傳統——始終以高尚為傳統,拒絕與銅臭打交道。只有遠離塵囂,才能培育出仰望星空的人才,才能成為一流的大學。
3.保持心智自由、尊重學術規律的“求知之善”,在達至寧靜中志于求知
“求知之善”體現的是大學在求知時能夠不耽于物欲、不受控于他者,不遮蔽自己自由追求知識與自由創新技術的心性,在尊重學術規律的基礎上能夠心無旁騖、矢志不移地追求知識和真理。求知活動只有存在于自由求知的氛圍中,并認真按照學術規律嚴謹治學,其成果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不管社會如何變化,也不管大學如何發展,理想的大學都應是一個寧靜而不喧囂、純潔而不混雜、冷靜而不張狂的求知“象牙塔”。
4.建立健全的學術法規制度
健全的學術法規制度是治理高校學術腐敗的根本途徑。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考核制度,對學術成果的評價考核應由“重量輕質”轉變為“質量為先,兼顧數量”。改變“重學術、輕人品”的原則,堅持“學術人品并重”。對違反學術道德、學術規范的腐敗行為,要嚴肅查處,使沒有誠信的人付出高昂的代價,使其造假的成本遠遠大于收益,這樣才能使學術腐敗行為得到有效治理。
5.保障公平學術環境,反對行政干預
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學術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學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有利于挖掘他們的科研潛質。學術機構的成立及權利行使要嚴格按照學術發展的要求來做,學術工作要讓內行的專家和學者充分履行評審資格,杜絕學術評審帶上行政色彩。科研管理部門應本著服務的精神,充分保障學術科研活動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實現。
6.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建立學術誠信系統
成立專門的高校學術打假機構,建立專門的門戶網站,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預防學術腐敗。建立學術誠信系統,完善監督機制,將造假者進行歸檔,列入黑名單,根據其造假程度及其危害性的大小,與以后是否能再申請課題和科研基金等掛鉤,并在職稱考評、工資績效方面予以制裁,從機構上有效預防學術腐敗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崔金賦.困境與超越:當代大學德性文化創新走向[J].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2(1).
[2]匡促聯.論大學的德性[J].大學(學術版),2011(7).
[3]李蘭芬,王國銀.論德性的文化視閾[J].哲學動態, 2007(11).
[4]徐顯明.文化傳承創新是大學的第四大功能[N].光明日報,2011-05-06.
[5][美]克萊德?克魯克洪等.文化與個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6]大學教授批高校學術腐敗:花錢上論文見怪不怪[EB/OL].http://ah.people.com.cn/n/2014/0208/c358266-20527333.html,2014-02-08.
[7]生命悲劇能否喚醒大學的“德性”[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3/23/content_11057503.htm.
[8]王拓,翟慎良.“創新中國”論壇關注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N].新華日報,2011-12-18.
[9]謝和平.大學應當成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主要引領者.[EB/OL].http://drc.scu.edu.cn/news/new-978.html.
[10][11]五大名校校長談學術腐敗:德性是大學的生命[EB/OL].http://lianghui2009.people.com.cn/BIG5/145749/8923988.html,200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