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海+吳他凡+馬寧芳+馬金香+林愛華+詹涵舒
收稿日期:2013-06-09
作者簡介:魏東海,廣州醫科大學副校長,研究員。(廣州/510182)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醫學教育網絡式PBL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DIA110252)的成果之一。摘要:WPBL(Web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廣州醫科大學根據醫學院校的特點,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根據PBL的教學理念,將PBL教學法與網絡技術有機結合而創造性地實施的一種嶄新教學模式。構建WPBL教學模式,是探索多途徑混合式教學方法,加強教師的導學作用,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一個有益嘗試。
關鍵詞: WPBL;醫學教育;教學模式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簡稱,即“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它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決復雜的、實際的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其經典實施方法是: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小組討論——課堂討論——老師總結。[1]在醫學教育中,PBL除了能讓學生較好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實踐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在醫學教育中廣泛采用PBL教學模式,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引入PBL,廣州醫科大學也于90年代開始有醫學課程試行PBL教學,但由于受到傳統教育體制和觀念的影響,同時受學生規模比較大、生師比過高、教學設施不匹配等條件的制約,PBL教學模式未能很好在該校醫學教學中廣泛開展。[2]
如何轉變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觀念,把握PBL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探索一種結合實際的PBL教學模式,成為該校教學改革的關注重點。WPBL(Web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根據醫學院校的特點,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網絡學習理論,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根據PBL的教學理念,將PBL教學法與網絡技術有機結合而創造性地實施的一種嶄新教學模式。[3]
在該模式下,學生與教師可實現異步在線互動、同步視頻互動、面對面交流和基于學習資源的間接互動,進而完成整個教學流程,實現教學目標,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圖1所示。
圖1廣州醫科大學WPBL教學模式示意圖
一、WPBL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1.WPBL教學模式符合當今醫學教育改革的趨勢
醫學的服務對象是人,醫療服務關系到人的生命,是非常特殊的職業,這決定了醫學教育具有與其他領域不同的特質,醫學教育的質量要求更高、周期較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醫學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21世紀全球醫學衛生教育專家委員會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的長篇報告《面向新世紀的衛生人才——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為強化衛生系統而改革醫學教育(面向21世紀的衛生職業教育全球獨立委員會報告)》,將過去一個世紀全球醫學教育改革分為三個時代。第一代改革出現在一百年前的20世紀初,以1910年發表的《Flexner報告》為引領,產生了一系列關于醫學教育的研究,以講授科學為基礎的課程為特征。第二代改革出現在20世紀 60年代,引進了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創新,主要突破在于以問題為導向(PBL)的學習和學科整合的課程設置。第三代改革在20世紀末,引進了以系統為基礎的教學改革,以患者和群體為中心,注重以能力為基礎的課程安排,強調進行以團隊為基礎的跨專業教育,重視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的教學,以及政策和管理領導能力。這三代改革并非輪廓清晰地線性發展,而是遞進整合的動態變化過程。[4]
WPBL教學模式既秉承了PBL的核心理念,又吸納了新的技術和觀念,注重以崗位勝任力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的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五種能力,即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批判性思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力,符合醫學教育規律的特殊性和醫學教育改革的趨勢。
2.WPBL教學模式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認知規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5]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WPBL教學的整個流程中,教師的活動依次如下:①創設開展PBL的問題情境;②組織學習小組并引導小組確定學習目標;③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④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學生的活動依次如下:①組成協作解決問題的學習小組,初步討論并確定小組總體目標和小組成員各自的目標;②在總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指引下開展獨立自主的學習;③小組進行協作學習、討論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進行匯報;④同學之間進行自評、互評和反思。[6]在該模式下,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呈現給學生真實的問題“情境”,如理論要點、病例,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教學活動,實現教學要求。由此可見,在該模式下進行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認知規律。[7]
3.WPBL教學模式符合素質教育理論和Web2.0模式下教學改革發展趨勢
素質教育理論強調個體綜合能力的發展,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重視能力的培養。 Web2.0模式下的互聯網應用強調信息的聚合,用戶的參與、貢獻和分享,注重交互。WPBL教學模式利用網絡平臺開展PBL教學全過程,通過網絡與網絡視頻,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資源的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批判性思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理論和Web2.0模式下教學改革發展趨勢。?學科與專業?網絡式PBL教學模式(WPBL)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二、WPBL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及其在廣州醫科大學的應用情況1.WPBL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
WPBL教學模式以“一個平臺、三個互動、五個環節”為主要內容。一個平臺,指按照“直接的方式推送學習資源、清晰的方式引導教學過程、簡單的方式完成平臺的操作”的建構理念,建立一個由教學規范、實施方案、課程學習、學習資源、討論板、學習評價等部分組成,可以實現課程管理、資源管理、在線協作和結果評價四個必備功能的網絡教學平臺,這是WPBL的支撐硬件和主要條件。三個互動,指利用網絡平臺開展WPBL教學過程,通過網絡與網絡視頻,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資源的互動,互動的方式可以是異步在線互動、同步視頻互動、面對面活動等。五個環節,指WPBL教學的規范過程即案例編寫、教師導學、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師生互評等關鍵環節都在網絡上實現。
WPBL教學模式之所以能夠在網絡教學平臺順利實施,依賴于網絡平臺的良好實施可行性。首先是虛擬性,網絡平臺不受空間的限制,可以建立虛擬課室,實現異地交流。二是即時與延時性,網絡平臺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通過網絡工具,實現即時交流和延時交流。三是集成性,即網絡平臺可以整合教學資源,建立智能查詢系統,實現知識共享。四是評價實時性,即網絡平臺可以跟蹤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和實施在線測試,實現實時評價教學效果。五是交流多重性,即網絡平臺可以將面對面互動與網上互動相結合,提供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途徑,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資源之間的異步在線互動,同步視頻互動,基于學習資源的間接互動等多形式交流。
endprint
2.WPBL教學模式在廣州醫科大學的應用情況
自2007年開始,廣州醫科大學開始嘗試將網絡技術應用于PBL教學中,2009年在國內首次提出網絡式PBL(簡稱WPBL)的概念,構建了集“課程管理、資源管理、在線協作、結果評價”等四大功能為一體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了在網絡平臺上完成PBL教學全過程,通過轉變教與學的觀念、制定指引與保障措施、培訓教改創新團隊,按照慎選實施對象、確定實施課程、逐步穩妥推進的思路,在全校試點推廣WPBL教學改革,以點帶面,逐步推進。
首先根據各年級專業學生特點、各門課程的師資力量、教學資源情況等,選擇在臨床醫學雙語班的預防醫學、外科學、內科學等6門課程開展試點工作。在實施了一個學期的改革試點之后,學校適當擴大改革試點范圍,由各二級學院根據各自實際情況推薦試點實施課程,經各二級學院申報,學校審定,最后確定試點實施課程。之后,學校進一步在各學院各專業教學中推廣應用該模式,采取LBL、PBL、WPBL共存的混合教學模式,鼓勵課程學時內的10-20%采取WPBL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減少課內學時,增加學生自主網絡學習的時間,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學校采用該模式開展教學的學院有基礎學院、公衛學院、衛管學院、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第二臨床學院、第三臨床學院、口腔醫學院等8個學院,課程有《組織胚胎學》、《耳鼻咽喉科學》、《外科學》、《統計學》等87門,開課的教師110人次,參與的學生7798人次。三、WPBL教學模式在廣州醫科大學的應用成效該模式經過6年的研究與實踐,共獲得國家級教研立項1項,省、市級教研立項近 20 項,并已獲得校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省級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在學術雜志上發表系列論文 48 篇,受到了試點師生的廣泛歡迎,促進了師生教學理念的突破、教學資源的整合和評價方式的轉變,實施成效也已初步呈現。
1.促進師生教學理念的突破
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三個轉變,即:從“教學”到“導學”的轉變,從“單一教學方式”到“混合教學方式”的轉變,從“單純傳授知識”到“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多種能力”的轉變,極大地推動了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理念的轉變,由被動接受知識傳授轉變為自我主導的學習,擴大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應用能力。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學習更強調獲得新知識的能力、溝通的技能、合作的技巧等。WPBL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使學生愿意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明顯提高。
2.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
WPBL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豐富、信息量大、內容形象生動、交流溝通靈活便捷的優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甄別適合的網站資源,集中課程學習資源、教師教學課件、教研室教學圖庫、數據資料等,在WPBL平臺上提供給學生分享,這是一個促進教學資源整合提升的很好契機,也促進了教師、學生、資源的深入、廣泛互動。WPBL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教學積極性,促進了教師的自身學習和進步,更新了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方便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掌握了混合教學的模式。 WPBL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涉及領域非常廣泛,而且整個教與學的活動要在網絡上進行,所以教師不僅要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廣泛涉獵相關學科,還要加強學習如何應用網絡新技術,鼓勵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3.促進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
該教學模式注重在網絡平臺上實現教學效果的評價,實現了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在試點實施過程中,我們同時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其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例如《預防醫學》WPBL教學評價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自評WPBL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近期效果評價:以考查知識掌握情況的考試成績,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遠期效果評價:原卷考試成績,實驗組分數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知識應用方面,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锻饪茖W》WPBL教學評價調查顯示,學生自評WPBL對于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明顯優勢。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分析客觀題部分得分,WPBL教學模式與LBL教學模式差異不顯著;主觀題部分得分,WPBL教學模式明顯優于LBL教學模式。《耳鼻喉科學》WPBL教學評價,學生對教師評價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PBL專題學習網站資源豐富,教師能充分利用PBL網絡平臺,激勵學生表達己見,較好地引導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判斷。學生自評與互評調查顯示,在WPBL教學過程中學生能自覺主動學習,鍛煉了團結協作能力,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
WPBL的遠期效益評價和PBL教學模式一樣,需要一個深入探討的過程。但是,目前我們的嘗試表明,WPBL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避免了單純遠程教育、傳統教學的缺點,受到了實施試點師生的廣泛歡迎,既秉承了PBL的核心理念,又吸納了新的技術和觀念,更有利于PBL在我國醫學教育中的推廣運用??梢哉f,教學模式無定法,PBL的深入開展模式也可以因國情、校情的需要進行探索,可以有多種模式。WPBL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臨床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等方面開展了有益的探索,是有實際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魏東海,林愛華,尹梅等.基于網路平臺的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9(5):93-95.
[2][3]魏東海,林愛華,陳戲墨等.醫學教育網絡式PBL教學模式的實施與案例分析 [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63-66.
[4]Dr Julio Frenk, Dr Lincoln Chen.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net 2010:376:1923-58.
[5][6]王小莉.基于建構主義的“PBL”教學法探討[J].南方醫學教育,2010(2):19-21.
[7]Alan J.Neville.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J].Medical Principles andPractice,2009,18:1-9.
(責任編輯陳志萍)2014年第4期高 教 探 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