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牧+儲祖旺
收稿日期:2013-12-15
作者簡介:劉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師,名古屋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儲祖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430074)摘要:美國營利大學從出現到崛起經歷了漫長的沉寂期。1972年聯邦政府將學生資助范圍擴大,把營利大學的學生納入到資助范圍內后,營利大學開始進入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營利大學的學生不履行貸款償還責任以及營利大學為獲得聯邦政府學生資助而進行的欺詐行為受到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批判。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法律措施,逐漸將營利大學的學生排除在政府資助范圍之外,遏制了其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的發展勢頭。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營利大學的學生參與聯邦政府資助項目的限制被全面放寬或廢除,營利大學由此在美國快速崛起。對營利大學全面放開的聯邦政府學生資助政策成為推動美國營利大學快速發展的最大動力。
關鍵詞:美國;營利大學;發展;聯邦政府學生資助最近二十年,一種營利性企業舉辦大學的模式在美國迅速崛起,并對傳統大學和整個高等教育體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種大學存在的形式有很多,比如企業大學(corporate universities)、私有大學(proprietary universities)、教育公司(educational companies)、獨立大學(independent universities)等等。這些大學多數情況下都被劃在私立大學(private universities)類型中,但為了和傳統非營利性私立大學區分,則把它們稱作營利大學(for-profit universities)。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NCES)的中等后教育數據系統(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IPEDS)顯示,營利大學所授學位80%以上集中在數學與計算機、工程技術、藝術、商業管理等四個學科。而州立大學和非營利性私立大學學位授予數較多的生命科學 、教育、 社會學等學科,營利大學卻很少涉及。從專業設置上不難看出,營利大學“符合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生存之道。列文(Henry M. Levine)就曾指出:“以不同時期勞動力市場的不同需求來調整自己的教育計劃的典型例子就是像菲利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Phoenix,UPX)這樣的營利大學。”[1]
隨著美國營利大學的迅速崛起,學術界開始對高等教育機構中的這一“異類”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不少相關研究成果面世。本文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以IPEDS公布的2012年度數據為主要依據,對美國營利大學的發展過程進行梳理,并重點從聯邦政府學生資助政策變化的視角,分析美國營利大學迅速崛起之動因。
一、形成
美國營利大學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當時荷蘭殖民者在北美大陸開設了教授數學和閱讀等課程的收費制夜校,它們可以說是營利大學的雛形。[2]凱文(Kevin,2006)把營利大學發展歷史具體劃分為以下六個階段:形成時期(1660-1820年);開拓時期(1821-1852年);組織化時期(1853-1890年);擴大時期(1891-1944年);聯邦政府學費資助時期(1945-1994)以及華爾街時期(1995年—)。[3]從他的研究可以看出,美國營利大學的歷史和非營利大學一樣悠久。
十七、十八世紀,營利大學在哈佛等以神學、古典、哲學為教育中心的傳統非營利大學光芒掩蓋下,以培養產業革命中社會需要的簿記、測量、航海等實用人才而少量存在。19世紀中后期,由于其承擔了南北戰爭結束后不能進入非營利大學和州立大學的原住民及視聽障礙者的教育任務而緩慢發展。[4]美國營利大學由此進入凱文所指的“組織化時期”(1853-1890年)。[5]
1917年美國《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規定,對州立大學設置職業訓練課程開始實行公共財政資助,受此影響進入州立大學接受職業訓練課程教育的人數3年增加了1倍以上。然而,營利大學卻沒有被納入這一法律體系,因此未能受到公共財政的資助,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1944年美國頒布《軍人權利法案》(G.I.Bill),退役軍人學費資助政策對營利大學也同樣適用,營利大學開始復蘇,并由此逐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二、崛起
?比較教育?美國大學生資助政策與營利性大學的發展從美國營利大學機構數的變化情況來看(見表1),總體而言,直到1980年營利大學也只有145所,僅占全美大學的4.5%;1990年發展到343所,占總數比例為9.6%;1995年營利大學為345所,占全美大學數量的9.3%;2000年營利大學數快速增加到了789所,占大學總數的比例上升到18.9%;2010年全美營利大學為1313所,占大學總數的比例也上升到了28.6%。
如果說直到1990年前后,美國營利大學機構數還處于平穩發展期的話,而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點,四年制營利大學表現得尤為突出。1990年美國四年制營利大學還只有64所,1995年增加到117所,到2010年卻達到了649所,快速發展的1995-2010年的15年間擴大了6倍之多。而同期四年制州立大學僅從608所增加到678所,非營利性私立大學也僅從1519所增加到1543所,分別只增加了11.5%和1.6%。
表1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數的變化情況(數量:所;比例:%)
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10年數量比例數量比例數量比例數量比例數量比例(1)二年制127439.4141839.8146239.4173241.4172937.6州立大學94529.297227.3104728.3107625.797821.3私立大學32910.244612.541511.165615.775116.3其中:非營利2026.31674.718751443.4871.9 營利1273.92797.82286.151212.366414.4(2)四年制195760.6214160.2224460.6245058.6287062.4州立大學55217.159516.760816.462214.967814.7私立大學140543.5154643.4163644.2182843.7219247.7 其中:非營利138742.9148241.6151941155137.1154333.6 營利180.6641.81173.22776.664914.1(1)+(2)32311003559100370610041821004599100州立大學149746.3156744165544.7169840.6165636私立大學173453.7199256205155.3248459.4294364 其中:非營利158949.2164946.4170646169540.5163035.4 營利1454.53439.63459.378918.9131328.6資料來源:NCES.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1,June 2012:401-40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