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吳萍(1970-),女,廣州市番禺區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大學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教師專業化。(廣東 番禺/511400)摘要:聽評課是認識研究課堂,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方法。本文針對傳統聽評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從學生、教師、課堂綜合三個視角進行課堂觀察,確定觀察點,然后依據聽課過程中記錄的觀察信息,定性和定量分析評價教學,逐步實現聽評課的專業化。
關鍵詞:聽課;評課;課堂觀察;觀察點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7-0156-02一、聽評課存在的問題
首先,聽課前無準備,隨意性強。教師聽課有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事先沒有研究聽課對象上課內容和相關背景,沒有明確自己聽什么,聽課紀錄也僅僅是一個流水賬,難以全面準確收集課堂教學的有益信息,直接影響其對課堂教學的科學分析和價值判斷,未能起到聽者教者雙受益的目的。
其次,聽課過程缺乏系統分工,觀察點散亂,且過多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掌握情況,對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注度遠遠不夠。
第三,評課不規范。(1)缺乏科學的教育價值觀,忽略學生就業需求和社會長遠要求;(2)沒有可依據的科學評價體系,多數憑經驗和主觀感受來判斷,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3)評課目標不明確,沒有重點,泛泛而談;(4)重聽輕評;(5)只評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6)存在人情關系干擾評課,單講優點或挑刺的現象。
二、實現聽評課的專業化的建議
(一)重視聽課前準備
1.集體備課。由聽課組組長組織,授課教師現場說課,分析學生特點,并提出講授本堂課存在的困惑。
2.聽課教師按3個方向:學生、教師、課堂綜合,分成3個觀察團,并確定各自觀察方向下的觀察點。同時設想一下,假如讓我教這樣的課,準備怎樣教法,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觀察點供大家參考:
(1)學生觀察團
1)多少同學完成課前任務?任務完成情況如何?
2) 學習興趣是否濃厚?
3) 自學時間?
4)學習中,能否對老師和同學提出的觀點大膽質疑,提出不同意見?
5)合作學習中,能否與同學有效合作,并能照顧其他同學的學習需要?
6)能否在學習中從教師推薦的資源(網絡、資料袋)中自主選擇、重組信息、形成自己的見解并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
7)本節課學習目標是否完成?完成目標依據?
(2)教師觀察團
1)學習前是否就教學目標與學生討論?
2)教學目標能否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
3)教學是否有特色?
4)教師教材處理上是否恰當?
5)教學基本功的展示:課堂講解清晰簡潔?語速、音量、節奏是否恰當?
6)板書內容是否幫助學生學習?
7)多媒體呈現了什么?是否適當?
8)提問的時間、對象、次數和問題的難度怎樣?候答時間多長?
9)能否通過恰當評價引導對學習主題的深入思考?
10)對教室秩序的管理是否到位?
11)對學生突如其來問題及狀況的處理?
(3)課堂綜合觀察團
1)學習目標怎樣面向全體學生?怎樣關注不同學生需求?
2)課堂容量適中嗎?
3)創設了哪些情景?效果如何?
4)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資源種類?(課本、影像資料、課件、網絡、其他)
5)學習中生成哪些資源?(錯誤、回答、作業、作品、學生提問)
6)向學生推薦了哪些課外資源?可得到程度?
7)檢測學習目標所采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有哪些?
8)如何獲取教與學過程中評價信息的?(回答、作業、表情、查看)
9)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
·教學教法·聽評課的專業化探討10)師生互動關系如何?
各觀察團聽課前應根據教學的不同需要,將以上各觀察點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制成觀察表,力求將觀察的問題轉化成數字,以此表作為依據對課堂進行細微透視,進入聽課階段。
(二)深入進行課中觀察
1.持各自觀察表選定觀察座位,應合理分布于教室的前中后。
2.及時記錄表中相關數據。
3.記錄授課老師的疑惑。
4.及時紀錄優缺點,形成建議,不可放過聽課時最直接的感受;課后再具體分析,找出優點的依據或不足的原因。
(三)課后及時評課
1.各觀察團在組長主持下依據課堂觀察表的記錄和相關數據依次評課,坦城交流,共同進步,既評長處也說不足,逐漸形成良好的評課氛圍。評課的目的是對課堂本身進行分析評價,對事不對人,實事求是,共同提升專業水平。
2.評課過程中授課教師可反駁。
3.聽課組教研記錄員全程記錄。
4.授課教師修改教學設計,記錄教學反思
5.授課教師對相同內容再次授課,對比記錄。
6.聽課教師撰寫聽課報告。
學校可以建立多種形式的評課小組:如同事互評、專家點評和學生反饋等。
專家可不局限在幾個資歷較深的教師身上,建立起一個相對寬泛的評課隊伍,由一線教師中勇于鉆研教育教學規律、具有一定教科研精神的教師組成。而且評課應逐漸增加學生代表的參與。
專業化的聽評課是課堂研究的起點,通過深入課堂,長期細致的課堂觀察,聽課者,教師,學生共同收集課堂教學資料,分析優化教師教學行為,點燃其內在的創造智慧,幫助教師實現專業化成長。
參考文獻:
[1]林存華,鄭金洲.聽課的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陳瑤.課堂觀察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